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肝結核超聲診斷效果與病理基礎。方法 選取我院2010~2013年收治的32例肝結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住院后均行超聲檢查,本次研究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診斷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以總結患者聲像學及血流表現特征,探討聲像學特點與病理變化間的關系。結果 肝結核聲像特點具有多樣性,且不同的病理階段具有不同的征象特點。結論 超聲檢查能夠提供完善的肝結核病灶特點與病灶動態(tài)變化特點呈現,但是聲像變動性過強,缺乏特異性,肝結核的臨床診斷需要結合其它診斷方法來進行綜合診斷。
關鍵詞:肝結核;超聲檢查;病理基礎
隨著CT技術與超聲檢查技術等的推廣應用,各類疾病的臨床診斷正確率不斷提高,肝結核臨床發(fā)現率也獲得了顯著的提升。但是,臨床研究發(fā)現,肝結核發(fā)生后機體病理狀況會出現相應的變化[1],這為臨床診斷工作的開展增加了難度,而充分認識到超聲征象變化與病理變化之間的關系對于提升肝結核臨床診斷標準具有積極意義?;诖隧椖康?,本文選取我院近年來收治的32例肝結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就所有患者的超聲征象特點與病理特點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具體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按照一定的標準選取我院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1日收治的32例肝結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12例患者經超聲與CT檢查后接受抗結合治療后病癥緩解,另20例患者經肝穿刺活檢或術后病理證實。32例肝結核患者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為12~68歲,平均年齡為(41.6±6.2)歲。所有患者均伴有全身性結核中毒病癥,其中28例患者伴有發(fā)熱病癥,14例患者肝區(qū)域或右上腹伴有疼痛病癥,18例患者檢查發(fā)現肝臟腫大或周邊淋巴結腫大,6例黃疸;30例患者伴有肝外結核病灶,15例患者感染肺結核,8例患者伴有肺結核病史,8例腸結核,6例患者合并肺結核與腸結核,3例患者合并腰椎結核。
1.2儀器設備 本次研究使用東芝納米、美國雙子星型號的超聲檢測儀,采用凸陣探頭,頻率為3.5MHz。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空腹狀態(tài)下進行常規(guī)的肝臟等腹腔實質性臟器掃查,并著重掃查關注肝臟大小、肝臟內部腫塊(包括腫塊大小、數量、邊緣、內部回聲、液化及內部鈣化狀況[2])、臟器實質性回聲等,對肝臟腫塊內部及邊緣行彩超檢查,并就腫塊內部的血流狀況進行記錄與分析。超聲檢查后結合患者病史進行病理分析,還要結合病理結果與治療效果進行綜合診斷。
2結果
參照肝結核臨床分型標準可以將肝結核分為結核瘤型、彌漫粟粒型、結核性膿腫型3種[3],本文選取的32例肝結核患者具體包括彌漫粟粒型11例,結核瘤型12例,結核性膿腫型9例。①11例彌漫粟粒型患者征象特征包括:肝臟腫大,肝實質內回聲分布不均,部分患者肝臟內還伴有超強回聲的大結節(jié)或弱回聲的小結節(jié),有10例患者伴有肝外結節(jié);7例患者經過臨床抗結核治療后病情獲得明顯好轉被診斷為肝結核,另有6例患者經過活檢與病理分析被診斷為肝結核。②12例結核瘤型患者征象特征包括:腫瘤病灶多為孤立性的,多個結節(jié)融合成不規(guī)則狀或近似圓形,直徑達1.6~5.0 cm,腫瘤邊界清晰度尚高,有6例患者肝臟腫瘤內部伴有均勻度較高的弱回聲,且腫瘤后方回聲漸強,另6例患者腫瘤內部的回聲分布不均,且回聲較強,超聲征象中可見斑塊狀鈣化區(qū)域且伴有明顯的聲影;12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為肝外結核,其中7例患者經過活檢病理分析確診。③9例結核性膿腫型患者:膿腫部位均近似圓形,直徑大小為2~5 cm,邊緣部位完整且邊界清晰,但邊界壁厚度不均,膿腫內部多伴有低回聲,甚至是無回聲(內可見細小光點),后方回聲漸強,2例患者病灶內部發(fā)現鈣化強光團;8例患者為肝外結核,7例患者經過活檢與病理分析確診。彩超檢查發(fā)現病灶內動脈變寬且血流速度變快,動脈血流阻力增大,且信號不均、單一。病理分析結果顯示,肝結核基本病理變化為結核性肉芽腫,表現為液化壞死、干酪樣壞死、纖維組織增生及鈣化,部分患者還伴有血管充血擴張或少量炎性細胞浸潤。
3討論
肝結核多為肺結核、腸結核及其它部位結核的繼發(fā)病,是由結核桿菌隨血液循環(huán)發(fā)生擴散而形成[4]。一般而言,肝結核發(fā)生后多為彌漫粟粒型,彌漫粟粒型肝結核作為一種早期肝結核,聲像圖并無明顯的特異性,隨著疾病的發(fā)展聲像征象特征漸趨復雜。肝結核發(fā)生后如患者的肝臟抗結核能力強,病灶多見好轉、治愈或鈣化,一旦發(fā)生惡化,小結節(jié)將會發(fā)生融合,病灶將會發(fā)生液化壞死及干酪樣壞死,形成結核性膿腫后漸被纖維組織包裹形成結核瘤。
臨床研究發(fā)現超聲檢查能夠為肝結核提供較為精確的病灶定位,其征象分析對于疾病診斷具有一定價值,尤其是能夠基于血流分析進行病灶性質診斷[5]。筆者認為在肝結核診治過程中可以應用超聲技術對患者病理變化進行動態(tài)跟蹤,并聯系患者的病理特征,分析病情發(fā)展,進而為臨床治療工作的開展提供指導。本文32例臨床觀察發(fā)現,肝結核病理常表現為肉芽腫、液化壞死、干酪樣壞死及纖維增生、鈣化等。但是因個體免疫性能存在差異,肝結核發(fā)生后不同個體會伴有多樣的病理狀態(tài)變化,這便增加了臨床診斷工作的難度。對肝結核患者僅行超聲檢查常缺乏特異性,病灶孤立性過強或晚期結核患者等診斷中誤診率與漏診率尤其高。因此,要提高肝結核的臨床診斷正確性,在超聲檢查的基礎上結合造影技術、患者病史、臨床表現等進行綜合診斷,有助于進一步提升超聲診斷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胡志文,冉紅,張小曼.肝結核的超聲診斷價值及其病理基礎[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12(14):80-81.
[2]曹兵生,張蕊,黎曉林,等.肝結核超聲動態(tài)造影表現及其病理基礎[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08,28(07):657-660.
[3]彭軍,鄢薇.肝結核的超聲診斷與分型[J].中西醫(yī)結合肝病雜志,2011,16(03):171-172.
[4]潘電享.肝結核14例超聲影像表現及診斷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27(01):193-193.
[5]王翠芳.肝結核的超聲顯像檢查及病理對照[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2,31(11):1150-1151.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