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原因及預防。方法 回顧性分析1998年10月~2013年2月我院施行的8126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臨床資料。結果 187例中轉開腹,完成7939例,有26例發(fā)生術后并發(fā)癥,膽管損傷7例,膽漏13例,出血7例,小腸損傷1例,皮下氣腫1例。結論 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規(guī)范操作技術、及時中轉開腹可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關鍵詞:腹腔鏡膽囊切除;膽管損傷;膽漏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以其損傷小、痛苦少、恢復快等優(yōu)點,迅速在我國各級醫(yī)院普及開展,成為膽囊炎、膽囊結石患者手術的\"金標準\",但其并發(fā)癥是LC術者不得不面臨的問題。1998年10月~2013年2月我院共施行8126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現(xiàn)體會如下[1]。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1998年10月~2013年2月收治的LC病例8126例,年齡9~84歲,男性2356例,女性5770例。膽囊結石伴慢性膽囊炎6570例,膽囊息肉樣病變549例,膽囊結石伴急性膽囊炎932例,非結石性膽囊炎75例。本組所有患者術前均行超聲檢查,排除膽總管及肝內膽管結石。
1.2方法 患者取頭高足低位,氣管插管全麻,采用三孔或四孔法進腹,臍孔置入腹腔鏡觀察腹腔,直視下錐入第二,第三或第四孔,分離膽囊與周圍組織粘連,解剖膽囊三角,顯露并明確膽囊管、肝總管、膽總管及與膽囊壺腹之間的關系,夾閉膽囊管及膽囊動脈,順行或逆行剝離膽囊,徹底止血,炎癥較重、滲出較多者放置腹腔引流管。
2 結果
本組8126例中因膽囊急性炎癥、mirizzi綜合征、萎縮性膽囊炎等致膽囊三角解剖困難中轉開腹187例。完成LC術7939例,發(fā)生并發(fā)癥26例,占完成LC病例的0.33%。其中膽管損傷7例,4例于術中發(fā)現(xiàn)立即開腹探查,2例為肝總管裂傷予縫合修補并置T管支撐引流,2例為膽總管橫斷,行端端吻合T管支撐引流;2例于術后出現(xiàn)腹痛,黃疸,分別于術后第4、第7d開腹探查證實為膽總管橫斷,行端端吻合,T管支撐引流;另有1例術后出現(xiàn)腹部隱痛悶脹,低熱,肛門排氣排便不暢,保守治療好轉出院,3w后在外院因腹痛包裹性膽汁積液開腹探查,發(fā)現(xiàn)肝總管橫斷,引流3個月后行膽管空腸Roux-en-y吻合,術后恢復順利。膽漏13例,3例為膽管損傷開腹膽道重建,余10例為迷走膽管、膽囊管殘端漏,術后發(fā)現(xiàn)引流管引出膽汁樣液體,保持引流通暢,無腹膜炎體征,亦無發(fā)熱,3~8d后引流管無液體引出,行B超檢查無盆腹腔積液,拔引流管出院。腹腔內出血2例,均為LC術后血壓下降、脈搏快、出現(xiàn)休克表現(xiàn),開腹探查,1例為膽囊動脈后支出血,1例橫結腸系膜血管破裂出血,均行縫扎止血;術后臍部戳孔出血5例,壓迫或局麻下重新縫合切口?;啬c損傷1例,為做臍部切口時尖刀刺傷,稍擴大切口修補后完成LC,術后恢復順利。廣泛皮下氣腫1例,予吸氧,補液支持治療順利恢復出院。全組患者治愈出院,無死亡病例。
3 討論
LC目前已成為治療膽囊良性疾病的首選術式,但其并發(fā)癥遠高于開腹膽囊切除術,國內報道總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約為0.19%~1.09%,其中膽管損傷和出血是主要并發(fā)癥[1]。我們LC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0.33%,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
膽漏和膽管損傷 LC術后發(fā)生膽漏是醫(yī)源性膽管損傷的常見臨床表現(xiàn)。膽管損傷主要是肝總管或膽總管損傷,其次為副肝管損傷,迷走膽管、膽囊管殘端漏。如術中發(fā)現(xiàn)膽囊床有膽汁滲漏,多為迷走膽管損傷,此時應仔細觀察,小紗條輕輕擦拭,多能發(fā)現(xiàn)漏膽的迷走膽管,此時可電凝或施夾夾閉,如不易處理,可放置腹腔引流管,術后嚴密觀察膽汁引流量的變化,迷走膽管損傷后漏膽的引流量一般不大,且逐日減少,2~3d可自行閉合。膽囊急性炎癥期的患者行LC術,會遇到膽囊壺腹膽囊管炎癥,壞疽,組織脆弱,膽囊管殘端夾閉不全或不可靠,甚至完全無法夾閉,也無法縫扎,將會發(fā)生膽囊管殘端膽漏,漏膽量與漏口大小及周圍組織粘連、膽總管下端通暢度有關,此時可牽拉附近網(wǎng)膜覆蓋膽囊殘端,肝下妥善放置引流管,術后嚴密觀察引流情況及腹部情況,多數(shù)患者經(jīng)數(shù)天引流可逐漸閉合,如膽漏持續(xù)時間長、引流量大,則行ERCP檢查并行ENBD引流。如術中發(fā)現(xiàn)膽囊三角膽漏,經(jīng)觀察排除了膽囊管殘端漏,此時已并發(fā)肝總管,膽總管或副肝管的損傷,應中轉開腹探查。
LC術常遇到的出血情況:①膽囊動脈出血。膽囊動脈起源及走行常有變異,膽囊動脈多來自肝右動脈,少數(shù)起自肝左動脈,肝固有動脈或肝十二指腸動脈。劉學停等[2]報道膽囊動脈走行于膽囊管內側占83.0%,膽囊管前側占8.0%,膽囊管外側占7.8%,膽囊管后側占1.2%。在解剖膽囊三角時,注意前哨淋巴結的判斷,切開漿膜要薄,要透,不可厚實切開,否則血管走行表淺者易受損出血,這時可能是膽囊動脈主干破損或其屬支破損或斷裂,膽囊動脈在膽囊管后方伴行時,未將膽囊動脈單獨處理,未夾閉或夾閉不全,有時在剪斷膽囊管的時候用剪不當,粗心大意,會將走行于其后的膽囊動脈或分支剪破甚至剪斷導致出血,此時術者切記不可驚慌,自亂陣腳,左手持分離鉗,右手持吸引管,如暴露不佳可讓助手幫助暴露,吸出積血,看準出血血管,左手分離鉗準確夾起出血血管輕提,右手施夾夾閉;②膽囊床出血。肝硬化患者術中易出現(xiàn)膽囊床廣泛性出血;剝離膽囊時牽拉力量過大撕裂膽囊床;肝床剝離過深傷及深部血管或肝實質也可導致出血;③腹壁戳孔出血,少見。Trocar穿刺可引起皮下組織、肌肉組織、腹膜外組織出血;取標本時,強行擴張戳孔,撕裂肌肉或傷及腹壁血管亦可致出血。我們取膽囊時遇到3例患者擴張戳孔發(fā)生迅猛出血,立馬放氣,逐層縫合組織,充氣觀察,出血停止,清除積血估計超過300ml;本組LC術后5例出現(xiàn)臍部戳孔處滲血,2例紗布塊壓迫后止血,3例再次縫合切口止血,究其原因①臍部不易壓迫,②縫合不當,恰當縫合是可以避免此類出血的。
與開腹膽囊切除術相比,LC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其中膽管損傷發(fā)生率增加了2~4倍。發(fā)生并發(fā)癥的主要原因有:①LC手術開展初期,手術醫(yī)師經(jīng)驗不足,熟練度不夠,對LC的手術風險性及并發(fā)癥預后的嚴重性缺乏認識,電外科知識不足,盲目自信、操作粗暴、不夠耐心細致,遇到異常情況缺乏冷靜的判斷能力。我們并發(fā)膽管損傷的7例均是在開展LC初5年內發(fā)生,與我們警惕性不高,經(jīng)驗不足,操作不夠熟練相關;②反復慢性炎癥,膽囊萎縮纖維化,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特別是結石嵌頓時,Mirizzi綜合征,可致膽囊失去正常的解剖形態(tài),與周圍粘連致密,形成冰凍三角,致使膽囊界限不清,分離困難,常導致誤傷;③肝外膽管及膽囊動脈的各種解剖變異。
減少LC的并發(fā)癥,我們的體會是:①開展LC的手術醫(yī)生應接受嚴格的腹腔鏡手術訓練,熟悉二維圖像下操作、熟悉腹腔鏡器械的使用。LC手術要由易至難、循序漸進,不能盲目追求難度,貪大求快,隨著經(jīng)驗積累和技術的提高,再逐漸放寬手術指征;②思想上高度重視,時刻牢記膽囊手術是一個充滿潛在風險的手術,具有\(zhòng)"危險的解剖、危險的疾病、危險的手術\"特點,任何輕視膽囊切除的思想都可能導致膽管損傷[3];③在膽囊三角的解剖中,我們盡可能顯露\"三管一壺腹\"的結構,膽囊三角的解剖盡量用冷分離和鈍性分離,靠近膽囊壁分離,采用\"寧傷膽,勿傷管\"的原則;④LC手術操作要輕柔,仔細要解剖,層次要清楚,術野要干凈,不能暴力牽引、撕扯膽囊,盲目上夾;⑤對于膽囊反復炎癥,或膽囊萎縮,膽囊床解剖層次不清,膽囊深陷時不必強求完整切除膽囊,可行膽囊部分切除術;⑥要有中轉開腹的思想,不把中轉開腹當成腹腔鏡手術的失敗。LC術中,遇到膽囊三角粘連致密,特別是\"冰凍樣\"或\"胼胝體樣\"粘連者,應盡早中轉開腹。
總之,嚴格的腹腔鏡手術醫(yī)師訓練、正確地把握手術適應證、規(guī)范的LC操作技術、術中正確辨認\"三管一壺腹\"以及及時中轉開腹等均可有效預防和減少LC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李良,張軍,趙煒,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膽道損傷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1,7(9):1037-1039.
[2]劉學停,孟翔凌,王敬民,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膽囊動脈的解剖觀察及臨床意義[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45(4):575-576.
[3]宋錫民.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膽漏及膽管損傷19例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1,3(9): 61-62.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