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描述乳腺葉狀囊肉瘤的X線表現(xiàn)。方法 回顧性分析2例經(jīng)病理證實的葉狀囊肉瘤的臨床及x線表現(xiàn)。結果 1例有乳頭血性溢液6個月,曾診斷為\"乳腺導管擴張\",另1例曾診斷為\"乳腺纖維瘤。結論 乳腺葉狀囊肉瘤臨床及影像表現(xiàn)有一定的特點,但須與乳腺纖維瘤、乳腺癌鑒別。
關鍵詞:乳腺葉狀囊肉瘤;X線
乳腺葉狀囊肉瘤是一種少見的乳腺腫瘤,占所有乳腺腫瘤的0.3%,是雙向分化的纖維上皮性腫瘤,由于其診斷標準、惡性程度、臨床預后及治療方法沒有絕對統(tǒng)一意見,筆者報道2例乳腺葉狀囊肉瘤的x線影像,相關臨床及病理,并復習相關文獻。
1臨床資料
1.1病例1 女,20歲,學生,患者6個月前無意發(fā)現(xiàn)右乳溢液,呈稀薄血性液.量大.夜間為甚,乳頭無紅腫瘙癢,自捫右乳下方如核桃大小包塊,局部皮溫皮色如常,曾在一家醫(yī)院診斷為\"右乳導管擴張\"拒行診治,6個月后,以\"右乳占位\"收住,右乳頭少量陳舊性血性溢液,右乳下方約5 cm×5 cm包塊,質中,與周圍組織無粘連,無瘙癢,疼痛,局部皮溫皮色如常。
1.1.1體查 雙乳外觀及皮膚無著變,右乳頭有溢液,呈稀薄血性、量大,右乳暈下觸及5 cm×5 cm包塊,質3度、表面不光整、活動、邊界不清、無觸痛,雙腋下及鎖骨上下淋巴結未觸及。
1.1.2鉬靶攝影示 右側乳腺乳暈后方可見類圓形軟組織腫塊,邊界尚清,無明顯分葉,其內密度均,4 cm×5 cm大小,臨近皮膚及脂肪層未見明顯增厚,乳頭無凹陷,見圖1。
1.1.3印象 右乳占位,①右乳腺管內乳頭狀瘤壞死,②右乳癌。
1.1.4彩超 雙側頸部大血管旁、雙側鎖骨上下窩、雙側腋窩皮下組織清晰,未見腫大淋巴結。
1.1.5手術病變發(fā)現(xiàn) 右乳暈下邊緣切口,切開皮膚及淺筋膜鈍性剝離出約4 cm×4 cm×4 cm囊性組織,(內含陳舊血性液及魚籽樣物)。
1.1.6病理 肉眼所見:灰褐色不整型組織3塊,鏡下觀察:間質細胞增生明顯,異型明顯、巨核、奇異核、瘤細胞排列成分葉狀結構,間質見散在鈣化灶。診斷意見:右乳腺葉狀囊肉瘤(良性,瘤細胞增生活躍)隨診,見圖2。
1.2病例2 女,20歲,右乳包塊2年,患者于2年前無意發(fā)現(xiàn)右乳外側觸及一約核桃大小包塊,無疼痛,活動乳頭無溢液,未于重視,近半年來生長迅速,雙乳不對稱,右乳體積明顯>左乳1倍,呈二度下垂,右乳外觀明顯畸變,外上外下象限呈多發(fā)結節(jié)狀隆起,乳頭偏下內下方凹陷,乳暈擴大,不能牽出,乳暈5~9點處皮膚菲薄,毛細血管網(wǎng)狀擴張,1年前曾診斷為\"乳腺纖維腺瘤\",建議手術切除,因無人照顧、未行手術。
1.2.1查體 右乳觸及一巨大包塊、呈分葉狀,橫徑約14 cm,縱徑約9 cm,前后徑約7 cm,表面尚光滑,部分隆起結節(jié)呈囊性感,與正常腺體間界限不清,與胸壁無粘連,皮膚粘連緊密,有侵潤現(xiàn)象,腫瘤表面皮溫稍高,雙側腋窩、鎖骨上下及內乳區(qū)未觸及腫大淋巴結。左乳外觀、形態(tài)及皮膚正常。門診紅外線診斷儀提示,右乳呈大片狀高灰度區(qū),血管影呈二級A型。入院診斷:右乳占位性質待定,①右乳囊肉瘤,②右乳囊腺瘤,③右乳腺瘤惡變,④右乳惡性纖維肉瘤。
1.2.2鉬靶示 右側乳腺外形畸形,右乳外下乳暈后方可見一約5.0 cm×6.0 cm大小,類圓形腫塊影,邊界尚清,皮膚增厚,乳頭內陷。診斷意見:右乳腺癌?建議病檢確診,見圖3。
1.2.3彩超 雙側頸部大血管旁、雙側鎖骨上下窩、雙側腋窩皮下組織清晰,未見腫大淋巴結。CDFI:未見異常血流信號。
1.2.4手術病變發(fā)現(xiàn) 見腫瘤有完整包膜,乳頭部導管已完全被腫瘤占據(jù),完整切除腫瘤,腫瘤形態(tài)呈不規(guī)則結節(jié)狀,約14 cm×9 cm×7 cm。
1.2.5病理 肉眼所見,灰紅色不整形組織一塊,便面呈結節(jié)狀,11 cm×9 cm×6.5 cm,切實質中,偏脆,切面灰白色分葉狀。鏡下觀察:纖維組織明顯增生,呈水腫樣及粘液樣變。診斷意見:右乳葉狀囊肉瘤(良性)。
2討論
乳腺葉狀囊肉瘤是一個雙相的腫瘤,由良性上皮成分和富含梭形細胞間質組成,其特征是形成向囊腔內的葉狀突起[1]。本病由Miller于1838年首次報道,并根據(jù)腫瘤的葉狀生長方式和大體解剖上有時可見囊腔,將其命名為葉狀囊肉瘤,而且認為是一種良性病變。1982年WHO(腫瘤國際組織學分類)稱為葉狀腫瘤,分為良性、交界性和惡性3種[2]。本病病因尚不明確,主要與雌激素分泌和代謝紊亂有關,其發(fā)病年齡呈2個高峰年齡階段,即青春期女性和中年婦女,可能與此2個階段女性體內分泌激素失調有關[3]。本組病例均未婚,符合青春期高發(fā)。
2.1臨床癥狀 臨床上,患者的一般健康狀況較好,乳腺葉狀囊肉瘤病程較長,可能增長緩慢,或初期增長緩慢而后突然迅速增大,多數(shù)單側乳腺單發(fā),多位于外上象限,瘤體較小時難以捫及,腫塊較大時,呈圓形、卵圓形或分葉狀,表面呈多結節(jié)狀,軟硬不一,腫塊邊界清楚,比較活動,無明顯牽拉征,皮膚可見靜脈擴張,特別是腫瘤較大時[4]。以上改變病例1、2皆有表現(xiàn)。本病術后有復發(fā)傾向,即使良性局部切除后復發(fā)率也相當高,惡性者更高,本病主要是血行轉移,腋窩淋巴結轉移甚少,肺是最常見轉移部位[1]。
2.2病理表現(xiàn) 在大體病理觀上,葉狀囊肉瘤多較巨大,腫塊常呈分葉狀、質韌、界限清楚,多有完整包膜,偶見彌漫間質浸潤,腫瘤切面呈灰白或多種顏色相間呈魚肉狀,小的腫物呈實性,大的腫物內有時有囊腔,內含棕色液、清涼液、血塊或膠胨樣物,癌灶內常有出血、壞死或粘液樣變。鏡檢見,瘤體有上皮成分和豐富的纖維樣間質細胞構成,組織結構變異較大,在每個瘤體或同一瘤體的不同部位,其間質細胞增生和異形程度不同,間質成分為不同分化程度的成纖維細胞。多數(shù)作者據(jù)間質細胞量,細胞異形和核分裂相的多少,劃分為良性、惡性和臨界性,無論良性還是惡性都易復發(fā),因此該腫瘤的生物學行為仍難以預測[4]。本病例1, 間質細胞增生明顯,異型明顯,巨核、奇異核、瘤細胞排列成分葉狀結構,間質見散在鈣化灶。病例2,纖維組織增生明顯,未見明顯異常核分裂。兩例均提示良性。
2.3影像學表現(xiàn) 葉狀囊肉瘤在乳腺鉬靶上,小型腫瘤多表現(xiàn)為邊緣光滑的結節(jié)影,密度均勻,與腺纖維瘤無從區(qū)別,本病例2就曾誤診為腺纖維瘤,腫瘤較大時,及出現(xiàn)特征性分葉狀外形,密度不均,邊緣光滑,血運多有明顯增加,可出現(xiàn)粗大靜脈影,局部皮膚可變薄,鈣化少見。本病例2可見此種表現(xiàn)。超聲檢查,可顯示瘤灶內積液的囊腔。無論乳腺鉬靶、超聲都難以鑒別良、惡性葉狀囊肉瘤。
2.4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乳腺癌、乳腺纖維瘤和惡性肉瘤相鑒別。
2.4.1乳腺癌 ①乳腺葉狀囊肉瘤病程長,生長緩慢,而乳腺癌病程短,②葉狀囊肉瘤體積大,凹凸不平,呈結節(jié)分葉狀,部分實質如橡皮樣有彈性,部分呈囊性,而乳腺癌體積較小、無分葉、質地較硬,無囊性、無彈性。③葉狀囊肉瘤周界清楚,少數(shù)向周圍間質胸肌浸潤,而乳腺癌邊界不清,可向周圍組織浸潤。④葉狀囊肉瘤膨脹性生長,與皮膚不粘連,由于瘤體大影響靜脈回流,表面可有靜脈曲張,而乳腺癌為浸潤性生長,可與皮膚粘連,出現(xiàn)\"橘皮樣\"變,表面靜脈曲張不多見。⑤葉狀囊肉瘤腋窩淋巴結轉移少見,而乳腺癌較常見。
2.4.2乳腺纖維瘤 ①纖維瘤初起生長緩慢,以后生長緩慢,而葉狀囊肉瘤開始較為緩慢,以后突然生長,有的病例生長迅速,在幾個月內增長為很大。②纖維瘤體積較小,表面光滑,邊界清楚,質地均勻一致,無分葉,而葉狀囊肉瘤體積較大,表面凹凸不平,又分葉,質地不均勻。③纖維瘤可多發(fā),也可單發(fā),而葉狀囊肉瘤為單發(fā)。④纖維瘤多發(fā)生在青年婦女,>50歲少見,而葉狀囊肉瘤不僅在中青年可見,而老年婦女也可見到。
2.4.3惡性肉瘤 主要根據(jù)病理檢查進行鑒別。
另外病例1曾診斷為乳腺管內乳頭狀瘤壞死,是根據(jù)乳頭血性溢液而考慮的診斷,而此病例腫塊較大,邊界尚清,無明顯分葉,密度尚均勻,而乳腺管內乳頭狀瘤>1 cm少見,多伴有導管擴張,一些良性病例中也會出現(xiàn)類似惡性的癥狀,如疼痛、乳頭下陷、皮膚粘連等,青春期發(fā)生的乳腺葉狀囊肉瘤可出現(xiàn)腫瘤自發(fā)的梗死,導致乳頭血性溢液[5]。
乳腺葉狀囊肉瘤少見,缺乏認識,但根據(jù)它的臨床特征,及鉬靶X線特點,及超聲檢查有球形或囊實性混含聲影,動脈和乳房皮下靜脈造影,腫塊有明顯血液供應和皮下靜脈擴張,應考慮本病,最終診斷仍須依賴手術中冰凍切片以及手術后病理。
參考文獻:
[1]Laszlo Tabar,M.D.葉狀囊肉瘤,乳腺疾病的診斷及深入鑒別診斷[M].E-56.
[2]殷國偉,郁武,章龍嬌,等.乳腺葉狀腫瘤X線征象分析(附13例報告)[J].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雜志,2007,16(6):265-267.
[3]許學杰,劉國泉,林力生,等.乳腺葉狀囊肉瘤的診斷和治療[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08,(3):24-25.
[4]鮑潤賢.中華影像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25-127.
[5]梁鑫,李寶珠.乳腺葉狀腫瘤的診斷進展[J].山東醫(yī)藥,2009,49(44):110-111.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