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了解寧夏和重慶兩地農(nóng)村兒童蟯蟲多部位感染情況,為降低和控制蟯蟲感染率,制定實用可操作的防治對策提供科學依據(jù)。方法 采用透明膠紙法采集受檢者肛門標本;棉拭子法分別采集鼻孔、耳孔標本;指甲刀法采集指甲標本。飽扣鹽水浮聚法制片,光學顯微鏡下鏡檢。結(jié)果 在1000名12歲以下受檢兒童中,兩地兒童蟯蟲按部位總感染率依次為肛門22.00%、耳孔3.40%、鼻孔1.80%、指甲9.20%,重慶依次為肛門12.60%、耳孔2.20%、鼻孔0.40%、指甲3.80%;寧夏依次為肛門9.40%、耳孔1.20%、鼻孔1.40%、指甲5.40%。蟯蟲總感染率:寧夏>重慶;民族兒童感染率:回族>土家族>漢族;肛門、鼻孔感染率:女>男;耳孔、指甲感染率:男>女。不同年齡組中,6~12歲為感染高峰。結(jié)論 蟯蟲感染率的高低與兒童所處環(huán)境的衛(wèi)生狀況,兒童衛(wèi)生習慣及家長衛(wèi)生觀念、職業(yè)等密切相關(guān)。建議學校、家長提高防病意識,加強衛(wèi)生宣教,擴大枸櫞酸哌嗪治療范圍,切實控制蟯蟲感染,保護兒童心身健康。
關(guān)鍵詞:蟯蟲感染率;12歲以下兒童;多部位;寧夏與重慶
蟯蟲是寄生在人體腸道內(nèi)的小型線蟲,感染后引起蟯蟲病,呈世界性分布,是常見的兒童寄生蟲病之一,國內(nèi)各地感染較為普遍,尤以集體機構(gòu)生活的兒童感染率為高,我國5~9歲兒童感染率為29. 799%[1]。蟯蟲也可引起女性生殖道、尿道及盆腔等異位感染, 但鼻腔部異位感染少見[2]。多數(shù)患者無明顯癥狀,僅夜間雌蟲移行至肛門周圍排卵時引起會陰部瘙癢導致煩躁不安、夜驚、失眠及遺尿等[3]。為了解兒童多部位感染情況,筆者對寧夏永寧縣(以下簡稱寧夏)和重慶石柱縣(以下簡稱重慶)兩地某農(nóng)村兒童進行了隨機抽樣調(diào)查,結(jié)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1000名寧夏、重慶兩地農(nóng)村12歲以下兒童為調(diào)查對象,其中寧夏500名,男童255名,女童245名,漢族237名,回族263名;重慶500名,男童240名,女童260名,漢族300名,土家族200名。
1.2方法 采用透明膠紙法,培訓受檢兒童母親,于晚上睡前將透明膠紙粘貼于受檢者肛周,第2d清晨排便前取下貼于載玻片;用棉試子法蘸取生理鹽水,分別在受檢者鼻孔、耳孔采集標本;指甲剪刀剪下指甲標本。用飽和食鹽水浮聚法制片,普通光學顯微鏡下查蟲卵,檢獲蟲卵者為陽性(以上均用3片法取平均值)。問卷調(diào)查蟯蟲感染相關(guān)因素,由受檢者口頭回答(部分項目詢問家長)。數(shù)據(jù)錄入分析用Excel2003。
2結(jié)果
2.1蟯蟲感染率 見表1。在1000名12歲以下受檢兒童中,兩地兒童蟯蟲按部位總感染率依次為肛門22.00%、耳孔3.40%、鼻孔1.80%、指甲9.20%,重慶依次為肛門12.60%、耳孔2.20%、鼻孔0.40%、指甲3.80%;寧夏依次為肛門9.40%、耳孔1.20%、鼻孔1.40%、指甲5.40%。蟯蟲總感染率:寧夏19.00%,重慶17.14%,寧夏>重慶。
2.2名族感染率 見表2。民族兒童感染率:寧夏漢族7.17%,回族29.54%;重慶漢族5.67%,土家族24.67%。回族>土家族>漢族。
2.3性別感染率 見表3。肛門、鼻孔感染率:女>男;耳孔、指甲感染率:男>女。
2.4年齡段感染率分析 見表4。不同年齡組中,6~12歲為感染高峰。
2.5感染相關(guān)因素分析 見表5。蟯蟲感染率的高低與兒童所處環(huán)境的衛(wèi)生狀況,兒童衛(wèi)生習慣及家長衛(wèi)生觀念、職業(yè)等密切相關(guān)。
3討論
本次調(diào)查表明,肛門蟯蟲感染率寧夏兒童為12.60%,重慶兒童為9.40%,寧夏高于重慶兒童感染率,兩地總感染率為22.00%,低于洛陽市農(nóng)村小學生蟯蟲感染率29.05% [4],也低于全國人群平均感染率26.363%[5],表明寧夏重慶兩地兒童蟯蟲的感染率呈下降趨勢,但還是居高臨下。指甲、鼻腔多部位異位感染已有報道[2~6],但耳孔異位感染未見報道。蟯蟲是寄生于直腸的常見寄生蟲,本次調(diào)查不管是男童還是女童、不論是漢族還是回族、土家族兒童指甲、耳孔、鼻腔都檢出了蟯蟲,說明蟯蟲經(jīng)\"外界-肛門-手指甲-鼻腔-耳孔\"多傳播途經(jīng)的存在。
蟯蟲生活史簡單,寄生于人體的腸道,雌雄蟲交配后,雌蟲多寄生于小腸下段、盲腸、結(jié)腸和直腸,頭部鉆入腸壁粘膜吸取營養(yǎng),6h后完成一代生活史,產(chǎn)卵時脫離腸壁在腸腔內(nèi)自由移行,當小孩睡眠時,雌蟲爬至肛門及會陰部產(chǎn)卵,也可侵入陰道、輸尿管、盆腔及前尿道等處引起異位感染。蟯蟲刺激肛門及會陰部皮膚指示奇癢,小孩手指撓癢搔抓肛門周圍,再挖鼻捥餌,蟲卵或蟲體隨之轉(zhuǎn)移到鼻腔、耳孔引起感染。
本次調(diào)查寧夏有32名男童、女童有上述\"搔抓\"、\"吮手\"習慣。穿開襠褲時間集中在6歲,在5例患兒手指及指甲縫中查見蟯蟲卵。蟲卵于37℃體溫中6h 即可發(fā)育成含有感染性幼蟲的蟲卵,而鼻腔溫度及濕度適宜,蟲卵孵化的蟲體頭部刺入鼻腔粘膜,引起局部炎癥和粘膜潰瘍,或蟲體移行刺激鼻前庭皮膚引起瘙癢?;純荷ψブ卤钦衬て茡p、出血,特殊生理結(jié)構(gòu)和功能,并不適宜蟯蟲寄生,該病的發(fā)生多屬偶然,呈一過性,常因蟲體死亡或隨噴嚏排出而自愈。因無特殊臨床表現(xiàn)常易漏診和誤診。本病還與某些鼻腔病變,如鼻前庭炎、鼻腔潰瘍等以及蟯蟲的重復感染有關(guān),甚至可能進一步引起肺部的異位蟯蟲感染[4]。在蟯蟲病高發(fā)人群中應警惕本病發(fā)生的可能性,詳細詢問病史,根據(jù)本病的傳播與發(fā)病特點,建議用枸櫞酸哌嗪治療,50~60mg/kg/d,分早晚2次口服,總量不超過2g/d, 連服7~10d,以后服藥2d/w,每天劑量同上,共服4w為1療程[7]。同時加強衛(wèi)生宣傳教育,患兒勤剪指甲, 勤洗手。做到治療和預防相結(jié)合,切斷傳播途徑,有效地避免和減少發(fā)病。
參考文獻:
[1]許隆祺,余森海,徐淑惠主編.中國人體寄生蟲分布與危害[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465.
[2]楊秀英,邱洪流.鼻腔部異位蟯蟲感染21例臨床分析[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02,20(1):58.
[3]邱洪流,于俊萍,李長玉,表現(xiàn)為遺尿的蟯蟲病28例[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00.18:128.
[4]王新彩,劉潤芳.洛陽市城鄉(xiāng)小學生蟯蟲感染情況調(diào)查[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01,19(3):187.
[5]余森海,許隆祺,蔣則孝,等.首次全國人體寄生蟲分布的調(diào)查[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1994,12(4):241-246.
[6]劉杰,趙慶瑞,樊忠.小兒鼻蟯蟲病14例報告[J].J Clin Otorhinolaryngol(China),1998,12(1):34.
[7]諸福棠主編.實用兒科學( 上冊) [M].第4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1:1053~ 1055.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