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藥品不良反應發(fā)生的規(guī)律和特點,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方法 對我院上報的70份藥品不良反應報告表進行回顧性分析,按患者年齡、性別、給藥途徑、ADR 涉及藥品種類、抗感染藥類別、涉及器官或系統(tǒng)以及具體臨床表現(xiàn)等方面進行回顧性統(tǒng)計分析。結果 在年齡比例中,60歲以上人群發(fā)生ADR最多,有36人,占51.43%,男性患者有27例,占38.57%;女性患者占43例,占61.43%。靜脈滴注41例,占58.57% ,口服藥物29例,占41.43%??股仡?7例,占52.86%。ADR累及器官多為皮膚及其附件,占37.1%。結論 應加強和重視藥物不良反應監(jiān)測,促進臨床合理,安全用藥。
關鍵詞: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
藥品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xiàn)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1]。為了加強藥品上市后的監(jiān)管,規(guī)范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測,衛(wèi)生部于2011年4月頒布了《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jiān)測管理辦法》。
1 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ADR報告70例,其中門診62例,住院部8例,男性27例,女性43例,年齡5~87歲。經停藥或對癥治療均已痊愈,無死亡病例。按患者年齡、性別、給藥途徑、ADR 涉及藥品種類、抗感染藥類別、涉及器官或系統(tǒng)以及具體臨床表現(xiàn)等方面進行回顧性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
2.1 患者資料 在年齡比例中(見表1),60歲以上人群發(fā)生ADR最多占51.43%,男性患者有27例,占38.57%;女性患者占43例,占61.43%。年齡5歲~88歲,平均年齡57.6歲。
2.2 ADR來源 ADR報告來源于三個科室,分別是西醫(yī)門診58例,占82.86%,中醫(yī)門診4例,占5.71%,住院部8例,占11.43%。
2.3 引發(fā)ADR的藥物種類 引發(fā)ADR的藥物種類有10種(見表2),占比率最高的前三名分別是抗生素類9個品種共37例,占52.86%.分別是喹諾酮類18例,大環(huán)內酯類8例,氨基糖苷類6例,頭孢菌素類3例,青霉素類2例。中藥制劑9個品種共13例,占18.57%。心血管系統(tǒng)4個品種10例,占14.28%。
3討論
3.1 重視老年用藥,實行個體化用藥。在年齡比例中,60歲以上老年患者發(fā)生ADR最多,占51.43%[2,3],這是由于隨著年齡的增加,心、肝、腎等器官功能減退,易造成藥物在體內的蓄積,且多數(shù)老年人患有多種慢性病,合并用藥增多,發(fā)生ADR幾率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4,5]。應特別重視老年患者的用藥,詳細詢問用藥史,減少因藥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應,同時掌握老年人用藥的劑量,盡可能做到個體化給藥。
3.2 在ADR的來源中,主要是醫(yī)生上報,其他科室的醫(yī)護人員對ADR上報的積極性有待提高。應加大ADR的宣傳,加強醫(yī)院的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
3.3規(guī)范使用抗菌藥物??股厥且餉DR的主要藥物,占52.86%。抗菌藥物在醫(yī)療機構用量較大,不良反應增多[6]。喹諾酮類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是抗生素中發(fā)生率最高的一類。因其抗菌譜廣、抗菌作用強,口服注射吸收好、血藥濃度高、組織分布迅速、耐藥性少,無需作皮試即可使用,故臨床的使用率高,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也隨著增加,常見的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皮疹、頭痛、眩暈。我院老年患者占多數(shù),在使用喹諾酮類藥物時要慎重適當減少劑量,因喹諾酮類藥物主要經腎排泄,老年人腎血流量明顯下降,藥物排泄相應減少,同樣的劑量會造成體內藥物濃度增高。臨床使用抗菌藥物時必須嚴格執(zhí)行《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有指征方可用藥,防止濫用,降低用藥風險。
3.4 靜脈滴注方式給藥引發(fā)的ADR位居第一位,占58.57%,口服給藥為41.43%。靜脈給藥方式相對于其他給藥方式更易引起ADR[7]。靜脈注射液的pH值、滲透壓、微粒、內毒素等都可能引發(fā)ADR,提示醫(yī)護人員應注意正確的靜脈藥物配制、操作,避免因藥液配伍不當、濃度過高、配制液體放置時間過長、滴注速度過快等引起的不良事件[8]。
參考文獻:
[1]賈立華,劉潔,高振梅,等.我院174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jiān)測,2009,6(1).
[2]王海燕,王愛武.我院276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中國藥物應用與監(jiān)測[J].2008,5(4).
[3]李世萌,周勁松.藥物變態(tài)反應好發(fā)因素的臨床研究.患者因素[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1997.6(2):75.
[4]Wolfe MM, Lichtenstein DR, Singh G. Gastrointestinal toxicity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EJM,1999,3(4):1888.
[5]Pagani M, Bonadonna P, Senna GE, et al. Standardization of skin tests for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of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 to oxaliplatin.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08,145(1):54-57.
[6]蔣宇利,馮琳,歐寧.2003年我院404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4,13(6):313-315.
[7]楊玉芳,陳龍英,何淑華等,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分析[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1,21(9):546 .
[8]凌燕青,張晉萍,葛衛(wèi)紅.我院242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05,16(9):698.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