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圍術期的護理方法。方法 對32例接受全髖置換術治療的患者進行了分析, 在手術前后實施相應護理措施。結果 32例患者手術后未發(fā)生護理并發(fā)癥。結論 實施有效的針對性護理措施是保證此項手術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護理;手術前護理;手術后護理
2011~2012 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嚴重股骨頭壞死及老年股骨頸骨折32例,經精心護理,效果滿意,護理體會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男15例,女17例,年齡34~93歲,>60歲58例,占84%,其中股骨頸骨折均為>60歲老年人,頭下型4例,頸中型6例,股骨頸骨折并發(fā)股骨頭壞死4例,其余8例為股骨頭缺血壞死病例。
1.2方法 股骨頭缺血壞死及陳舊骨折患者術前常規(guī)牽引3 w以上,術后7~10 w使用抗生素,傷口負壓引流,術后外展中立位皮牽引,鼓勵患者做股四頭肌鍛煉。除4例行骨水泥型半髖置換術外,余為非骨水泥型,應用骨水泥填塞骨髓腔者術后2 w扶拐下地活動,其他則在4 w后扶拐下地活動。
2護理體會
2.1術前護理
2.1.1評估全身情況 包括患者的一般情況和全身健康狀況,既往史、過敏史、藥物史,髖關節(jié)功能、髖關節(jié)周圍皮膚情況, 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理解能力等。
2.1.2身心整體護理 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應正確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給予正性的心理疏導,及時消除患者心理障礙,適時施行健康教育,使他們接受并積極配合治療?;颊叩男枰嵌喾矫娴?,既有對護理服務態(tài)度和自身病情及相關知識了解的需求,身心整體護理在術前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緊張焦慮程度,在術中能使患者主動配合手術操作和提高麻醉效果,在術后能減輕疼痛反應,促進康復,減少并發(fā)癥,還能改善護患關系。
2.1.3術前康復鍛煉 目的是預防術后并發(fā)癥,同時為術后康復做準備。
2.1.3.1骨牽引中的下肢鍛煉 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jié)足趾的屈伸鍛煉, 同時進行股四頭股的屈伸運動,防止股間粘連及靜脈血栓形成。
2.1.3.2體位訓練 維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外展30°,屈膝屈髖<45°。
2.1.3.3訓練床上排便,使用便盆中應保證避免患肢外旋及內收動作,臂部撐起保證穩(wěn)妥。
2.2術后護理
2.2.1感染的觀察護理 感染是全髖置換的嚴重并發(fā)癥,且發(fā)生率較高,文獻報道為2.1%~10.3%,一旦發(fā)生術后感染,可能導致手術的失敗。刀口感染的預防:保持刀口敷料清潔干燥,保持負壓引流管通暢,并仔細觀察引流液色、量、質,防止倒流,刀口嚴格無菌換藥。患者體溫>38.5℃,應查找原因并予處理,做好肺部及泌尿系統(tǒng)感染的預防。鼓勵患者做有效的咳嗽及深呼吸,為患者拍背,有效的清理呼吸道,預防痰液墜積。留置尿管期間,保持尿管通暢及會陰部清潔,做好尿道口護理,會陰擦洗2次/d,鼓勵患者多飲水。
2.2.2關節(jié)脫位的觀察及護理 術后假體脫位是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常見的并發(fā)癥,老年人由于缺乏運動協(xié)調性和準確性,及肌肉力量減弱,更易出現(xiàn)脫位。術后患者足穿\"丁\"字鞋,保持患肢于外展中立位,要注意觀察雙下肢是否等長,是否有異常疼痛,觸摸手術部位有無異物突出或腫塊等。指導患者正確翻身(兩腿間夾一個枕頭)、取物。下床及功能鍛煉要避免患肢內收屈髖。
2.2.3引流管的觀察和護理 髖關節(jié)手術后放置負壓引流管,可將切口部位的滲液、積血充分引流,防止關節(jié)內積血及預防感染的發(fā)生。護士應確認引流管的部位,妥善固定,嚴防脫落、扭曲、堵塞,定時擠壓引流管,以確保通暢。嚴密觀察引流液量,如引流液量少,并發(fā)現(xiàn)髖關節(jié)飽滿或腫脹,應及時報告醫(yī)師,同時采取相應的治療護理措施,調整患肢位置,更換負壓引流器等。術后24~48 h引流液少于10 mL予以拔管。
2.2.4預防下肢深靜脈栓塞(VT) DVT是指血液在下肢靜脈腔內不正常地凝結,阻塞靜脈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它是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下肢DVT的發(fā)生率為5%~70%,DVT的后果不盡相同,輕者引起下肢腫脹、疼痛,住院時間延長,影響功能康復;重者可因肺栓塞而導致死亡。術后要注意觀察患者下肢皮膚是否發(fā)紅,皮溫是否正常,有無疼痛、腫脹,觸及條索感等,鼓勵患者在床上主動活動踝關節(jié)、膝關節(jié)或給予關節(jié)持續(xù)被動活動器(CMP)鍛煉?;蚪o予空氣壓力波,30min/次,2次/d。病情許可時應及早下床,扶助步器練習行走 臨床治療上還應合理使用抗凝藥物(如低分子肝素鈣)。
2.2.5加強皮膚護理,預防壓瘡,患者臥床期間協(xié)助其保持正確、舒適的體位。加強基礎護理,按摩受壓部位皮膚1次/2 h。對瘦弱患者,可睡氣墊床預防壓瘡。糖尿病患者下肢血運差,更要注意受壓皮膚的觀察。
2.2.6術后的康復鍛練 術后維持患肢于外展中立位,術后6 h可在床上做簡單的活動,如上肢運動股四頭肌收縮鍛煉,踝關節(jié)及足趾屈伸活動等。術后1~2 d拔除引流管,拍攝X線片,判斷鍛煉位置。術后3 d開始床上進行髖膝伸屈鍛煉,屈髖一般應<45°[1],逐漸加大度數(shù),站立行走練習,根據(jù)手術及患者身體狀況而定,一般使用骨水泥固定,術中無植骨及骨折等情況,患肢于1 w可負重,而非骨水泥固定鍛煉一般2~3 w可負重鍛煉,在鍛煉中應做到不負重,不盤腿,不坐矮板凳,術后1個月復診。
2.2.7 飲食指導 飲食因人因病而異,指導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素及富含多種維生素的食物。骨質疏松癥者還應適當給予補鈣,如喝牛奶、豆?jié){等。糖尿病患者應選用優(yōu)質蛋白飲食,如動物食品中的奶類、禽蛋類、水產類的蛋白質,營養(yǎng)價值高,有利于保護腎臟。
2.2.8出院指導 出院時給患者講清進一步的鍛煉方法及強度,告知注意事項,如術后 6 w內不要坐沙發(fā)或矮椅,不要彎腰拾物,不要床上屈膝而坐,及應避免重體力勞動和劇烈運動。囑咐患者注意安全,防止再受傷,防止并發(fā)癥,若出現(xiàn)異常表現(xiàn),應及時就醫(yī),并建議患者定期隨訪[2]。
參考文獻:
[1]商紅波.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老年患者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5,5(12): 2361.
[2]郭祖艷,朱曉燕,寧芳.骨科手術體位損傷的預防[J].實用護理雜志,2000,16(9):35.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