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間質瘤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組織源性腫瘤,主要有上皮樣細胞和梭形細胞構成,免疫組化表達CD117、CD34和DOG-1。其診斷主要借助于消化道鋇餐、CT等影像學檢查和病理免疫組化檢查。傳統(tǒng)的放療及化療基本無效,目前主要是手術治療和分子靶向治療。
關鍵詞:胃腸道間質瘤;臨床表現(xiàn);診斷;治療。
中國圖書分類法分類號:R735.2;R735.3 文獻標志碼:A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組織源性腫瘤。目前,普遍認為GIST起源于腸道起搏細胞、消化道Cajal細胞(Intestinal cell of Cajal,ICC),其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主要表現(xiàn)為腹痛、腹脹、包塊、消化道出血及胃腸道梗阻,容易造成漏診或誤診,需借助各種影像學檢查和病理檢查以確診。近年來隨著病理學的不斷發(fā)展,免疫組化學等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免疫組織化學染色CD117陽性在其診斷中是一個重要的決定性因素[1]。GIST的首選治療方式是早期手術完整切除,隨著甲磺酸伊馬替尼等靶向治療藥物的出現(xiàn),其治療逐步發(fā)展為靶向治療聯(lián)合手術治療的綜合模式。
1流行病學
過去對GIST的認識很少,且有許多較小的GIST長期存在于患者體內,加上沒有特異的臨床表現(xiàn),僅在尸檢時才被發(fā)現(xiàn)或者在其他原因施行手術取出的標本中被病理檢出,故確切的發(fā)病率難以統(tǒng)計[5]。有文獻指出[3,4],GIST發(fā)病率約1~2/10萬,僅占全部胃腸道腫瘤的3%以下,但卻是最常見的胃腸道間葉源性腫瘤。多在40歲以上發(fā)病,高發(fā)年齡段為55~65歲,兒童罕見,男女性中發(fā)病率大致相等,不同民族、地區(qū)或國家的流行病學數(shù)據(jù)可能存在差異[2]。GIST可發(fā)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最常見于胃(60%~70%),其次是小腸(20%~30%),結腸、直腸和盲腸僅占5%,食道則占2%~3%,偶有發(fā)生在網(wǎng)膜、腸系膜和腹膜者。有相關數(shù)據(jù)[5]表明Gist年發(fā)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可能與Gist診斷標準變更及認識加深有關。
2臨床特點
2.1臨床表現(xiàn) GIST可發(fā)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偶有發(fā)生在網(wǎng)膜、腸系膜和腹膜者。其臨床癥狀與腫瘤大小、發(fā)生部位及腫瘤的良惡程度有關,但均缺乏特異性。腫瘤較小者(<2cm)可能無明顯自覺癥狀,而是在腫瘤普查、體檢或其他手術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最常見的臨床癥狀是上腹部不適和腹部腫塊,約占50%以上,其次是因腫瘤壞死、破裂導致的消化道出血。小腸的間質瘤還可以表現(xiàn)為腹痛、腸梗阻等癥狀。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因腫瘤發(fā)生轉移而表現(xiàn)出相應的癥狀。GIST主要表現(xiàn)為肝轉移及腹腔內轉移,腹腔外轉移較少見,外科手術患者的疤痕組織中甚至細針穿刺針道中都可能有GIST轉移,但是淋巴轉移則少見[6]。
2、2、風險評估 GIST無完全的良性和惡性之分,對GIST的分級,目前公認的是Fletcher[7]分級標準:極低危險性:直徑<2cm,核分裂相<5/50 HP;低度危險性:直徑2~5 cm,核分裂相<5/50 HP;中度危險性:直徑<5 cm,核分裂相(6~10)/50 HP,或者直徑5~10 cm,核分裂相<5/50 HP;高度危險性:直徑>5 cm,核分裂相>5/50 HP,或者直徑>10 cm,任何核分裂相數(shù)或者核分裂相>10/50 HP,任何大小。
3影像學診斷
目前,GIST的檢查方法相對較多,主要有X線鋇餐、胃鏡、CT、MRI等檢查,在臨床上,各種檢查方法可以相互補充,大大提高GIST的診斷率。
3.1 X線鋇餐 該方法操作簡單,但是GIST大多表現(xiàn)為腔外型生長,而X線鋇餐檢查僅能顯示消化道腔內粘膜結構,因此,對于大多數(shù)腔外型GIST的造影主要表現(xiàn)為胃黏膜受壓推移改變,部分可出現(xiàn)黏膜破壞或腫瘤表面黏膜形成潰瘍。當腫塊較大時容易出現(xiàn)壞死、囊變等,若與胃腔等形成竇道,則氣鋇均可進入腫塊內形成氣液平[8]。
3.2胃鏡 多數(shù)報道顯示,GIST傾向于胃腸腔外生長,胃鏡僅能觀察到胃腔內黏膜的病變。主要表現(xiàn)為半球形或球形黏膜下隆起,表面光滑或表現(xiàn)為臍樣破潰,質地偏硬,表面黏膜可滑動,也可表現(xiàn)為不規(guī)則潰瘍樣結構,但是潰瘍形成的少見,表面覆白苔及血痂,觸之易出血[10,19]。
3.3 CT表現(xiàn) GIST的CT表現(xiàn)與其大小、病變的良惡性等密切相關。GIST大多表現(xiàn)為腔外型生長,形態(tài)以分葉狀的類圓形腫塊較為多見,也可不規(guī)則。體積較大的腫塊易出現(xiàn)壞死、囊變而呈混雜密度,另有文獻[9]報道可以出現(xiàn)鈣化;增強后實性部分多為中度以上強化,壞死及囊變區(qū)無強化。有學者對37例確診GIST患者回顧性分析[11],發(fā)現(xiàn)其CT表現(xiàn)還可侵入系膜,包繞鄰近腸管和膀胱;腫塊大多血供豐富,增強后強化明顯,且靜脈期強化程度高于動脈期;腫塊內可因出血、壞死、囊變、液化而密度不均,與消化道相通時,腫塊內可含氣、氣-液平,并有87%的病例表現(xiàn)為不均勻明顯強化。
3.4MRI表現(xiàn) GIST的MR信號表現(xiàn)復雜。良性實體性腫瘤T1加權像,信號與肌肉類似,T2加權像呈均勻等信號或略高信號,境界清晰;惡性者,不論T1WI或T2WI信號表現(xiàn)均不一致,這主要是由于瘤體內壞死、囊變和出血??梢允荰1WI不均勻等低信號,T2WI不均勻等高混雜信號或低信號;也可以是T1WI、T2WI均呈現(xiàn)不均勻等低或高低混雜信號,這主要取決于瘤內出血處于什么時期[12~14]。
4病理學及免疫組化表現(xiàn)
GIST起源于胃腸道固有肌層,根據(jù)腫瘤主體位置可分為腔內型、壁內型、啞鈴型、腔外型和腹內胃腸道外型,大多數(shù)呈孤立的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楚,偶爾呈分葉狀或多發(fā)性。據(jù)多數(shù)研究表明,腫瘤切面平坦,呈魚肉狀,灰白色,灰紅色,并可有出血、壞死、囊性變等繼發(fā)改變,向腔內生長者還可使粘膜向內隆起出現(xiàn)繼發(fā)性潰瘍。
GIST主要有上皮樣細胞和梭形細胞構成,并根據(jù)兩種細胞的不同比例可分為梭形細胞型、上皮樣細胞型、混合型,其中梭形細胞型最長見[6]。細胞的排列也可出現(xiàn)多樣性,常見的有束狀和片狀排列,此外還可發(fā)現(xiàn)柵欄狀、器官樣、花瓣樣、血管外皮瘤樣等。根據(jù)腫瘤細胞分化程度不同,可發(fā)現(xiàn)核端空泡樣細胞和印戒細胞,有研究表明這兩種細胞與腫瘤的發(fā)生部位不同有一定差別,核端空泡細胞幾乎僅出現(xiàn)在胃,其它部位罕見,印戒樣細胞不同部位均可出現(xiàn)。GISTs免疫組化研究表明CD117和CD34為其重要標志物。80~100%的GISTs CD117呈彌漫性表達,但是仍然存在一些CDl17陰性或者弱陽性的GIST,而且,CDll7的表達譜較為廣泛,例如在肥大細胞疾病,精原細胞瘤,惡性黑色素瘤,小細胞肺癌,腺樣囊性癌,尤文肉瘤,血管肉瘤,滑膜肉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結直腸神經(jīng)內分泌癌等腫瘤中也存在CD117的表達[15],因此僅僅依靠CDl17這一項指標不能滿足對GIST診斷和治療的需要。最近有研究表明DOG-1在GIST中的陽性表達率明顯高于CD117,是一種更加敏感和特異的標志物[16]。
5治療
由于傳統(tǒng)化療和放療效果極差,目前手術切除仍是GIST治療的主要手段,手術方式和一般胃腸道腫瘤相似,根據(jù)不同惡性程度,選擇部分切除或根治術。但是任何手術方式必須保證切緣無腫瘤細胞殘留。對于一些病灶較大的或已經(jīng)出現(xiàn)多處轉的GIST,可先行伊馬替尼輔助治療,直至合適的手術時機再行手術切除。因為GIST的淋巴結轉移非常少見[6],故淋巴結清掃不做為常規(guī)。近年來有不少學者提倡腹腔鏡下切除胃和小腸間質瘤,但應選擇瘤體直徑在5cm以下的,避免在術中腫瘤的意外破潰[17]。
近年來,甲磺酸伊馬替尼在GIST治療中取得顯著療效,有報道[18]顯示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后,有效率(RR)73.21%,疾病控制率(DCR)87.50%,同時1、3年的生存率分別為91.4%和84.5%,表明伊馬替尼治療GIST的近、遠期效果較好。并且已逐漸成為手術后、所有轉移性、不可切除GIST的首選治療,使原來單純手術治療發(fā)展為現(xiàn)有的靶向治療聯(lián)合手術治療的綜合模式,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20]。
6結論
綜上所述,在GIST的治療中,分子靶向治療顯示了其良好的治療效果及很好的應用前景,但是其昂貴的價格,令許多國人望而生畏,較難普及。因此,重視和提高對GIST的認識,早期診斷,及時完整切除腫瘤仍是提高GIST治愈率的主要手段。
參考文獻:
[1]Demetri GD, Benjamin RS. NCCN task force report: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gastr0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update of the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J Natl Compr Canc Netw,2007,5(2):S1-S29.
[2]北京醫(yī)學會普通外科專業(yè)委員會.北京市23所醫(yī)院2000年至2004年間胃腸道問質瘤臨床診治情況的調查和回顧性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07,45(1):47-49
[3]Rossi CR, Moeellin S, Menearelli R, et 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from a surgical to a molecular approach[J].Int J Cancer, 2003,107(2):171-176
[4]Sand rasegaranK,RajeshA,Rydberg J,et 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clinical, radiologic, and pathologic features[J].Am J Rocntgeno,2005,184(3):803-811
[5]何裕隆.胃腸間質瘤的流行病學研究現(xiàn)狀及其治療[J].中華胃腸道外科雜志,2007,10(1):8-10
[6]石 兵,梅浙川,武鵬宇.綜述,陳東風.審校. 胃腸道間質瘤診治進展[J].重慶醫(yī)學,2011,40(21):2157-2160
[7]Fletcher CD, Berman JJ, Corless C, et al. 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a consensus app roach[J].Hum Pathol.2002,10:81-89
[8]楊偉洪1,向先俊2,胡小紅2,劉鵬程2,李彥豪1,利用CT和鋇餐造影檢查診斷外生型胃腸道間間質瘤[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3,23(2):259-261
[9]Darnell A, Dalmau E, Perieay C, et al. Gastrointestnal stromal tumors[J].Abdom Imaging,2006,31(4):387-399.
[10] 劉華.等.上消化道間質瘤的內鏡及病理學特點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08,14(6): 601-603
[11]田宗武,謝愛民.胃腸道間質瘤的多層螺旋CT診斷[J].實用醫(yī)學影像雜志,2013,14(1):35-37
[12]Shojaku H, Futatauya R, Seto H, et al. Maligrmnt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of the small intestine:radiologic-pathologic cotrelation[J].Radiation Medicine ,1997,15(3):189~192
[13]Hasegawa S, Semelka RC,Noone TC. et 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sarcomas:correlation of MR imaging and histopathologic findings in nine patients[J].Radiology ,1998;208(3):591-595
[14]章士正,方松華,胃腸道間質瘤影像學診斷[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1,7(2):126-129
[15]侯英勇,朱雄增.CD117在胃腸道間質瘤和其他腫瘤中的表達[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6,35(2):747-749.
[16]彭釗,吳軻,童強等.DOG-1蛋白在胃腸間質瘤中的表達及其意義[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3,16(3):256-259.
[17]陸琪,李蔚萍,程愛群,等.胃腸間質瘤87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學雜志,2010,30(4):301-303.
[18] 魏亞楠,苗儒林. 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胃腸道間質瘤的療效和毒副反應分析[J].藥物與臨床,2013,10(8): 81-83
[19李玉萍,屈天時.電子胃鏡診斷上消化道間質瘤21例臨床分析[J].人民軍醫(yī),2013,56(9): 1068-1070.
[20] 季鑫,季加孚.胃腸間質瘤治療進展[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3,16(3):292-296.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