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出血是產科常見而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也是導致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國居產婦死亡原因的首位。本地為邊疆多民族地區(qū),其中大部分患者缺乏保健意識,部分患者不做產前檢查或不規(guī)范產前檢查,給產后出血埋下隱患。本文回顧分析本院6年來收治的82例產后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以探討產后出血的原因、危險因素與防治措施?,F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7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發(fā)生產后出血患者64例,在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家中分娩發(fā)生產后出血轉我院救治患者18例,共82例,其中陰道分娩51例,剖宮產31例,年齡17~42歲,平均29.5歲;孕周35~42w,平均38.5w;初產婦47例,經產婦35例;既往剖宮產史24例,人工流產、引產史者49例。
1.2診斷標準 產后出血指胎兒娩出后24h內失血量>500ml。失血性休克指組織低灌注致低血容量,表現為血壓下降、面色蒼白、皮膚濕冷、頭暈、脈搏細數,嚴重時伴有心慌及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尿量減少等臨床表現。
1.3方法 測量產后出血主要用容積法及稱量法。剖宮產者由醫(yī)生在手術中測量出血量,在本院分娩者則用目測法和休克指數相結合測定出血量。休克指數(脈率/收縮壓)正常<0.5,表示血容量正常;0.5~1表示出血<20%,約<500~700ml;1表示約失血20%~30%,估計為1000~1500ml;>1表示失血30%~50%,約1500~2500ml。最少500ml,最多達4000ml,平均888.5ml。出血量>1000ml者41例,其中休克36例,占43.90%,輸血39例,占47.56%。
2結果
2.1產后出血的原因 宮縮乏力43例,占52.43%;胎盤因素27例,占32.92%,其中宮縮乏力致胎盤滯留3例,胎盤植入3例,前置胎盤11例,胎盤殘留2例,胎盤早剝8例。軟產道裂傷8例,占9.75%,3例為在家中分娩致陰道壁裂傷出血導致休克;宮頸裂傷3例;陰道壁血腫2例。凝血功能障礙4例,占4.87%。
2.2分娩方式 陰道分娩51例,其中在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及家中分娩9例;剖宮產31例。
2.3產后出血與引產流產關系 本資料中82例,有引產或流產史49例,占59.75%,無引產、流產史33例,占40.24%。
2.4產后出血與高危因素的關系 本院為縣級醫(yī)院,多數高危妊娠由鄉(xiāng)鎮(zhèn)醫(yī)院轉入本院,高危因素者主要有雙胎、巨大胎兒、羊水過多、前置胎盤、胎盤早剝、瘢痕子宮、妊娠高血壓疾病、妊娠期脂肪肝、貧血、胎膜早破、子宮肌瘤、原有異位妊娠病史等。有高危因素者70例,占85.36%,無高危因素者12例,占14.64%。
3討論
3.1產后出血的原因 ①本資料中宮縮乏力是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占52.43%??赡芘c產婦過度緊張,疲勞,臨產后休息不好,進食少,產程延長,臨產時使用鎮(zhèn)靜劑,剖宮產麻醉過深,子癇前期患者過度使用解痙鎮(zhèn)靜劑,子宮過度膨脹。產婦貧血、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等都可以影響宮縮。②胎盤因素居第二位,也是產后出血常見的原因,宮內感染機會增加,再次妊娠時易發(fā)生胎盤粘連、滯留胎盤、位置不正常、胎盤植入,影響子宮收縮而致產后出血。③軟產道裂傷是產后出血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占9.75%。特別是在院外分娩者,主要為子宮頸和陰道裂傷。④凝血功能障礙是產后出血較少見的原因,本組占4.87%,主要是羊水栓塞、HLEEP、血液病等,嚴重者危及生命。
3.2產后出血與分娩方式的關系 本組陰道分娩比剖宮產發(fā)生產后出血率要高,其中包括9例在鄉(xiāng)鎮(zhèn)醫(yī)院分娩者。而剖宮產,由于本院嚴格掌握了剖宮產指征及手術時機,同時又提高了術中手術技巧減少了手術創(chuàng)傷,及時使用宮縮劑并宮腔填塞紗條壓迫,從而降低了產后出血發(fā)生率。
3.3產后出血的防范
3.3.1宮縮乏力為導致產后出血的首要原因 注意警惕有可能引起宮縮乏力的各種因素并做好相應的準備,因此,正確處理產程,防止產婦過度疲勞和體力消耗,及時補充水及能量,及時排空膀胱。應加強產程觀察,認真分析繪制產程圖,根據產程的不同階段,及時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必要時在第一產程可酌情肌內注射度冷丁,使產婦有休息機會。宮縮強度較弱影響產程進展者可縮宮素2.5u緩慢滴注調至有效宮縮。重視第二產程處理,指導產婦適時及正確使用腹壓。產后提倡母乳喂養(yǎng),早吸吮,促進宮縮預防晚期產后出血。
3.3.2軟產道損傷也是導致產后出血的重要因素 軟產道是子宮下段、子宮頸、陰道、盆底及會陰等軟組織所組成的彎曲管道,在分娩過程中均可導致不同程度的軟產道損傷。本院處理的軟產道裂傷多是因為有陰道或宮頸的炎癥,導致組織水腫,質脆,彈性較差而發(fā)生裂傷。因此產前積極治療炎癥,加強衛(wèi)生宣教。
3.3.3重視胎盤因素引起的產后出血 本院胎盤因素多為前置胎盤、胎盤粘連、胎盤植入,特別是前置胎盤子宮下段胎盤剝離面出血應引起重視,主要見于多孕、多產,以及有多次流產史者,都有不同程度子宮內膜的損傷或繼發(fā)感染,都是引起胎盤粘連或附著異常的原因。因此,加強健康教育,做好避孕指導,減少人工流產次數。
3.3.4凝血功能異常引起出血 產前仔細完善相關化驗,如血凝四項、血常規(guī)等。仔細詢問病史,如有血液方面的疾病,必要時可以在孕早期即終止妊娠,產前或剖宮產術前聯系血庫備血,稀有血型者產前自身儲血,動員家屬親友互助獻血。
3.4產后出血及失血性休克的搶救與治療 ①產后密切觀察患者的一般情況,監(jiān)測血壓、脈搏等生命體征。積極針對病因治療:迅速止血,使用促進子宮收縮的方法,如子宮按摩、宮縮劑、B-Lynch\"支撐縫合\"式縫扎或介入栓塞止血、子宮切除、裂傷縫合、凝血缺陷糾正等。②及時、準確估計失血量是及時處理產后出血的關鍵,及時快速補充血容量。③開通2條以上靜脈通道,出現休克后第1h內至少輸入晶體液2L,補充量應為丟失量的3倍。晶體液可選擇生理鹽水、乳酸林格液以及碳酸氫鈉林格液,再按3:1比例輸入膠體液(如低、中分子右旋糖酐、血漿、代血漿制品、白蛋白等)。④輸血治療:治療產后出血很少用全血,出血量低于血容量的10%,不予輸血,可補充晶體液或膠體液。如出血前合并貧血者,可適當加輸濃縮紅細胞或洗滌紅細胞。出血量大,達血容量的20%者,應快速輸注平衡溶液和林格乳酸溶液1500~2000ml,并配血做輸血準備。積極補充血容量,抗休克、糾正酸中毒保護各臟器功能。
綜上所述,在搶救產后出血時,補液與止血要同時進行,邊診斷邊治療;針對病因,綜合應用藥物及各種保守性手術措施;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出血量,及時調整補液速度及補液量。如保守治療無效,及時行介入栓塞止血或子宮切除,以挽救患者生命。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