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帕金森病患者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的術前術后護理及并發(fā)癥的預防。方法 觀察并總結5例帕金森病患者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護理經驗。結果 患者術后恢復良好,痊愈出院。結論 做好患者術前心理護理、飲食指導、術前準備及術后的病情觀察、康復指導有利于患者的康復,減少患者的并發(fā)癥,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帕金森?。蛔o理;康復
帕金森氏病是中老年神經系統(tǒng)變性疾病,以靜止性震顫、運動減少、肌強直、和體位不穩(wěn)為臨床表現(xiàn)。我科自2009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住帕金森病患者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者5例,5例患者入院后予完善常規(guī)檢查,給予系統(tǒng)的康復訓練和指導,取得了較滿意的結果。現(xiàn)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共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齡65~77歲,平均年齡71.5歲,其中4例為步態(tài)不穩(wěn)摔倒致股骨頸骨折,1例為髖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入院后予改善機體營養(yǎng),控制血壓,改善肺功能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術后2w拆線后出院。平均住院日18d,出院時已在醫(yī)生指導與陪護下下床行走,恢復良好。
2術前護理
2.1心理護理 5例患者入院時情緒多較為低落,焦慮,抑郁。分析其原因:①由于長期受到疾病的困擾,5例患者多有服用左旋多巴藥物,但多不能堅持,因長期服藥帶來很大副作用,且療效不肯定。因此患者對疾病治愈缺乏信心。②有研究表明患者焦慮、抑郁與腦部器質性病變有關,隨著病情的進展影響了去甲腎上腺能和5-羥色胺能神經元及其同路,單胺類神經遞質含量下降,從而導致抑郁與焦慮[1]。③患者由于疼痛、行動不便、床上大小便等原因,引起患者很大的受挫感,情緒低落。針對這些原因,主動與患者溝通,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鼓勵家人多與患者交流,以表達對患者的理解與關愛之情,使患者能安心治療,化解負面情緒。
2.2飲食護理 患者術前多有不同程度的貧血與低蛋白血癥。這是由于患者肌張力增高,肢體震顫,能量消耗多,同時由于植物神經紊亂,消化系統(tǒng)多有不同程度的減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xiàn)吞咽困難與嗆咳,影響患者的進食與食欲[2]。因此在術前要改善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但是服用左旋多巴的患者不可進食高蛋白食物,因為蛋白質代謝中產生的中性氨基酸可與左旋多巴競爭入腦而影響藥物療效。因此飲食上存在矛盾。我科是根據(jù)患者低蛋白的程度,術前適量補充蛋白質,以0.8~1g/kg為宜。蛋白質選用魚蝦、牛奶、雞蛋、瘦肉等。合理安排進食高蛋白的時間,為保證藥物療效,選擇在晚飯時多進食高蛋白食物,臨睡前喝牛奶。
2.3術前準備 術前常規(guī)檢查,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訓練,5次/d,10min/次,并予術前給患者練習吹氣球,以訓練患者的肺功能。術前訓練床上大小便等。術前晚灌腸,禁食禁飲,術晨予備皮,清潔皮膚。
3術后護理
3.1病情觀察 了解術中出血量與補液量,術后予心電監(jiān)護,觀察傷口敷料及傷口引流管引流液的色、質、量。尤其是術后24h內。若出血量多,每小時大于100ml,術后連續(xù)3h超過500ml,同時出現(xiàn)心率快,血壓下降,面色蒼白,患者煩躁不安等現(xiàn)象時及時匯報醫(yī)生處理。本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術后3h出現(xiàn)引流量多達700ml,予停止負壓引流,輸血,加快輸液速度,加壓包扎止血后血壓平穩(wěn)。
3.2體位護理 術后予平臥位,患肢外展中立位,15~30°為宜,兩腿間放一梯形枕,以防止兩腿交叉。在護理患者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患者的踝關節(jié)僵硬,始終保持90°,患者不會發(fā)生足下垂,這與患者本身疾病有關。
3.3飲食護理與預防便秘 帕金森病患者術后仍需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進餐時抬高床頭30°,進食宜慢,選用半流質食物,防止嗆咳后引起吸入性肺炎。同時由于臥床休息,活動少,腸蠕動減慢,很容易出現(xiàn)便秘。張曉燕等調查發(fā)現(xiàn)老年帕金森氏癥患者便秘發(fā)生率達80.7%[3],而本組患者術后都有便秘現(xiàn)象。排便間隔時間平均4.5d,最長可達到7d。對策是:飲食中增加谷類等膳食纖維的食物,補充足量的蔬菜和水果,多飲水,飲水量2000ml/d以上。
3.4術后早期并發(fā)癥的觀察與預防預防 術后早期并發(fā)癥主要為傷口感染、深靜脈血栓、假體脫位等。
3.4.1預防傷口感染 術后觀察傷口敷料滲血情況,及時更換已浸濕的敷料,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注意傷口有無紅腫熱痛,監(jiān)測體溫變化。復查血常規(guī),觀察白細胞計數(shù)。并定時觀察術肢末梢血運與患肢腫脹程度。本組患者未發(fā)生傷口感染。
3.4.2預防深靜脈血栓 全髖關節(jié)置換是血栓發(fā)生的高危人群。預防方法是:①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患者由于肌強直,致關節(jié)僵硬,尤其是踝關節(jié)不能自主活動。同時由于靜止性震顫,患者功能鍛煉不能自主進行。本組患者,在服用藥物后30min,震顫緩解后進行鍛煉。術后第1~7d,即可進行踝泵運動,同時鼓勵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活動,即護理人員立于患側,右手放于腘窩處,左手放于膝關節(jié)上,囑患者用力下壓護理人員的右手,然后防松。如此反復,訓練幾次即可主動練習。并可進行抬臀,收縮臀肌活動。術后8~14d,可進行直腿抬高訓練,抬高<30°,保持10s,逐漸延長。并可進行關節(jié)松動訓練,即CPM訓練,訓練2次/d,30min/次。但髖關節(jié)<90°。②術后6h,使用抗凝藥物如低分子肝素鈣、低分子肝素鈉、磺達肝葵鈉等,持續(xù)使用2~3w。③使用彈力襪,每日白天穿彈力襪6~8h。彈力襪自下而上地對下肢產生循序遞減的壓力, 起到支持下肢靜脈并促使下肢淺靜脈血液向深靜脈回流, 以有效地緩解或改善下肢靜脈和靜脈瓣膜所承受的壓力,以促進血運。
3.4.3預防假體脫位 患者臥床期間始終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避免向患側翻身,向健側翻身時,兩腿間夾一枕頭。患肢避免外旋內收。教會患者正確的下床方法。下床時先將健側肢體移向床邊,健側肢體離開床著地,患側肢體外展,屈髖<45°,由他人抬起患者上身,使患肢離床著地,扶雙拐行走。上床時,患肢先上。本組患者在拆線后在醫(yī)生指導下下床活動,無不適主訴。上樓梯時先將健肢邁上臺階,再將手術肢體邁上臺階。下樓梯時先將雙拐移到下一臺階,再將手術肢體邁下臺階,最后將健肢邁下臺階。本組患者上下樓梯均在術后3個月后進行。
3.5出院指導 患者出院后仍需加強功能鍛煉,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同時還要指導患者堅持進行①平衡訓練:雙足分開25~30cm,向前后左右移動重心,軀干和骨盆左右旋轉,保持平衡。②姿勢步態(tài)訓練:扶拐行走時目視前方,兩腳分開,起步時要使足尖盡量抬高,以腳跟先著地,盡量邁開步伐前進。③肢體功能鍛煉:鼓勵患者進行各關節(jié)的活動,盡量主動活動,必要時幫助患者進行被動活動。徐敏等研究表明康復訓練不僅僅限于早期患者,對于中、重度帕金森病患者仍有一定療效,減緩致殘速度[4]。因此,我們還是鼓勵患者進行康復訓練。
4結論
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能改善髖關節(jié)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帕金森病是運動障礙性疾病,屬于神經系統(tǒng)中運動減少-肌力強直綜合征,是一項慢性疾病,堅持康復訓練能能減緩患者的病程進展。因此,出院后仍鼓勵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堅持鍛煉。5例患者出院后隨訪3~6月,均能扶拐行走,進行2~3h/d的活動。
參考文獻:
[1]康杰, 陳彤.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焦慮相關危險因素的調查及護理[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1,17(4):380-381.
[2]徐珊珊 候芳 帕金森病患者的飲食指導[J].現(xiàn)代護理2005,11(2):103-104.
[3]張曉燕 張雅靜 老年帕金森病患者便秘的個體化護理對策[J].現(xiàn)代護理2007,13(35):3490-3491.
[4]徐敏 忻珊 社區(qū)帕金森病患者的康復訓練指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3):62-63.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