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營養(yǎng)干預和運動支持對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應的影響。方法 選取128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同時,實施營養(yǎng)干預和運動支持。觀察兩組血糖變化及臨床癥狀。結果 干預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9.69%)、血糖水平、TC、HDL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 (P<0.05)。結論 對糖尿病患者實施優(yōu)質護理,提供營養(yǎng)干預和運動支持,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減少低血糖反應,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營養(yǎng)支持;運動干預;糖尿病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物質的極大豐富,人們在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時,飲食結構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糖尿病逐漸成為一種富貴病存在于廣大居民的身邊,成為中老年人的健康殺手之一[1]。臨床治療糖尿病大多依賴于藥物治療,如二甲雙胍口服,諾和靈皮下注射等。這些藥物的降糖作用都較明顯,短時間內(nèi)患者血糖快速降低。但部分患者在飲食、運動方面把握不理想,造成患者低血糖反應[2]。我們對糖尿病患者實施營養(yǎng)干預和運動支持,有效控制了患者低血糖反應。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128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入選患者均符合WHO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都有低血糖反應發(fā)生史。采用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64例。對照組男32例,女32例;年齡55~74歲,平均年齡(62.4±2.4)歲;病程7~11年,平均病程(8.06±0.21)年,其中Ⅰ型糖尿病38例,Ⅱ型糖尿病26例。干預組男29例,女35例;年齡58~76,平均年齡(62.6±4.1)歲;病程6~10年,平均病程(8.81±0.46)年,其中Ⅰ型糖尿病34例,Ⅱ型糖尿病3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糖尿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糖尿病相關知識,進行健康教育;掌握胰島素使用劑量及時間,嚴密監(jiān)測患者血糖變化;告知患者應心態(tài)平和、合理飲食、適量運動。
1.2.2干預組 干預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營養(yǎng)干預和運動支持。
1.2.2.1營養(yǎng)干預 結合患者的個體差異,進行合理的營養(yǎng)干預。①控制熱量的攝入,依照公式體重(kg)=身高(cm)-105,結合運動、病情等,計算患者熱能需要量。②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的適量的50%~60%,需要量200~350 g/d。③脂肪:占總熱量的25%~30%,脂肪攝入量<1 g/Kg/d,盡量少食動物內(nèi)臟等含高膽固醇的食物,限制動物油脂等飽和脂肪酸高的食物。④蛋白質:占總熱量的12%~20%。依據(jù)患者的體重,蛋白質一般攝入量為1~1.2 g/Kg/d。⑤微量元素、維生素及膳食纖維:為患者補充足夠的鈣,適量的無機鹽,飲食中要含充足的維生素B、C等,進食膳食纖維含量高的食物,保持大便的通暢。⑥生活方式指導:糾正不良生活習慣,戒煙限酒,少食多餐,保持營養(yǎng)均衡。
1.2.2.2運動支持 告之患者運動對治療糖尿病的重要意義,結合患者實際情況,提供合理的運動支持方案。運動的方式:糖尿病患者最理想的運動方式是步行,還可以進行慢跑、打太極拳、老年人健身操等有氧運動。運動的時間:在早餐和晚餐后1~2 h開始運動。運動強度和頻率:步行速度控制在50~80步/min較為理想,強度不可過大;運動30 min/次~1 h/次,2次/d,要持之以恒?;颊哌\動時最好隨身帶幾個糖或餅干,如果在運動過程中出現(xiàn)低血糖反應,立即就地休息,停止運動,進食糖或餅干,對抗低血糖反應。
1.4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及血糖、TC、HDL等相關生化指標。
1.5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x±s)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或率表示,檢驗標準:P<0.05。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比較 干預組患者發(fā)生頭暈6例,心慌6例,出冷汗4例,視物模糊3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9.69%)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 干預組患者血糖水平、TC、HDL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3討論
糖尿病患者發(fā)生低血糖反應,可能由于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不足,患者對糖尿病知識了解程度不夠,在進食不足或未進食的情況下口服降糖藥物;或運動時間掌握不理想,運動強度過大等引起,二者是導致患者低血糖發(fā)生的重要原因[3]。低血糖發(fā)生時患者常表現(xiàn)為頭暈、心悸、出冷汗、極度虛弱感,患者面色蒼白、視物模糊、手足顫抖,嚴重的低血糖反應可直接導致患者死亡。
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離不開藥物、營養(yǎng)干預和運動支持。碳水化合物能改善葡萄糖耐量,提升胰島素的敏感性,脂肪、蛋白質、無機鹽、維生素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必須元素,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藥物的同時,必須保證營養(yǎng)成分的攝入,保證日常需要量及活動所消耗的熱量。
適量運動可增強患者體質,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的運動必須掌握好時間、選擇好運動方式,控制好運動的強度。干預組患者選擇步行、打太極、老年保健操等有氧運動,時間安排在餐后1~2 h,患者食物已得到消化,血糖濃度開始升高,此時運動,可避免低血糖的發(fā)生;運動強度控制在30 min左右,既節(jié)約了體力,又達到了鍛煉的效果。同時,提醒患者運動時攜帶糖果類食物,隨時應對低血糖的發(fā)生。
本研究中,干預組低血糖癥狀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生化結果優(yōu)于對照組,進一步證明了營養(yǎng)干預和運動支持可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預防低血糖反應的發(fā)生,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麗霞,吳少霞.42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分析及護理[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27:101-101,102.
[2]李若男,林桂芳,呂琦,等.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原因及預防探討[J].實用糖尿病雜志,2010,6(1):22-23.
[3]李玉芹.糖尿病患者出院后飲食控制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3B):416-418.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