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4)01-147-01
低年級學生的道德認識還處于一個非常幼稚的階段,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識是貧乏的。他們對是非、好壞、善惡的理解都是直觀的、膚淺的。所以,他們很喜歡去“告狀”。從教低年級的十幾年中,發(fā)現(xiàn)低年級學生“告狀”現(xiàn)象非常普遍,發(fā)生頻率較高,細心觀察,班里不是個個學生都愛告狀,只有個別學生才特別愛去“告狀”,告狀的內(nèi)容也是五花八門,不分時間、場所,影響課堂教學秩序和學生自主能力的發(fā)展。下面我嘗試結合所教學生實際情況對低年級個別愛“告狀”學生的動機成因類型進行分析。
一、老師,幫幫我!——求助性告狀
低年級學生認為自己在同學當中受了委屈,或遇到問題手足無措時,需要老師幫助解決,所以才來告狀。例如,課間,一個學生摔倒而哭,另一個學生就跑來說:“老師,老師,某某哭了?!憋@然這是求助信號,叫老師去安慰并解決。活動時,女同學在跳繩,男同學在女同學周圍亂跳,影響了女同學的活動,因為女同學阻止不了男同學的行為,因此女同學就會跑過來告訴老師:“老師,小H總是影響我們跳繩!”有時,學生意外受傷,其他學生跑來告訴老師,神情緊張,甚至夸大其詞,例如某天放學排隊,一同學在隊伍里嘔吐了,其他同學邊跑邊喊:“老師,某某嘔吐了,吐得一地都是。”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了班級中出現(xiàn)一些不良現(xiàn)象如不團結同學、給班級扣分等,當他勸告那些犯錯誤的同學而那些同學又不聽他勸告的時候,他就產(chǎn)生了無力感。這種感覺促使他尋求更強勢的力量來幫助他完成勸誡,因此,他需要教師的支持。這種學生往往是自覺性比較好的學生。如有位同學沒有佩戴校章進教室,安全值勤員就會跑過來告訴老師:“老師,某某同學沒有戴好校章就進了教室。”這些學生的“告狀”是為了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他們“告狀”的意思是:老師,快來幫幫我們吧!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正是孩子對老師的一種信任。愛“告狀”的孩子可能是個膽小的孩子,他受到委屈,要找一個能幫他說話的人來保護自己。
二、老師,我在這!——表現(xiàn)性告狀
處于低年級的小學生,好勝心、好強心正在逐漸加強,喜愛聽老師和長輩的表揚,希望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因此會以“告狀”為目的來表現(xiàn)突出自己,動機是積極的。班里比較調(diào)皮、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在這方面表現(xiàn)得尤為強烈。他們由于在各方面的能力較差,平時不為教師所注意。他們明白自己能力不強,卻經(jīng)常挑一些雞毛蒜皮類的小事或同學們的小錯誤去告訴老師,試圖用此方法來引起教師注意。如在上課時,這些同學不認真聽講,東張西望,尋找周圍同學的錯誤,以此來告狀,引起老師注意,意思就是告訴老師我才是最認真聽講的學生。
個別學生為了獲得大人關注,甚至會不斷地制造一些事情來引起老師的注意,情節(jié)嚴重的會發(fā)展成撒謊、作假。如同學甲正在跟其他同學玩,調(diào)皮的同學乙看他們玩得開心,就過來用手用力拍打同學甲的后背,同學甲玩得正起勁時因為受到影響,于是很生氣地推開同學乙,但不小心把他推在地上,同學乙馬上哭著跑過來告訴老師:“老師,同學甲打我,把我推倒在地上。”同學乙自己錯在先,但他直接就說同學甲欺負他,老師盤問事情經(jīng)過時,他還隱瞞自己先動手打了對方,想讓老師狠狠地批評同學甲,自己則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愛。
三、老師,我才是最棒的!——妒忌性告狀
部分學生希望與自己不友好的人或自己妒忌的人倒霉,企圖利用告狀來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這類學生“告狀”時往往夸大其事,以引起教師對肇事人的惱怒,自己則幸災樂禍。
四、老師,你一定要批評他!——報復性告狀
有些學生受到一點委屈或碰到一點很小的得失便斤斤計較,為求心理平衡而產(chǎn)生“告狀行為”。
產(chǎn)生這種行為的動機,后天環(huán)境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家庭成員與他人的交往方式,對其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在家庭中,如果父母心胸狹隘,不肯吃一點虧,則其行為肯定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其子女的性格;在同伴交往中,如果有人不拘小節(jié),隨便使用別人的東西,也會從另一角度強化某些人的狹隘性格。產(chǎn)生報復性告狀行為的學生會因為同學向教師反映自己的一些錯誤,誤解為與自己過不去,認為周圍的都在輕視自己,傷害自己,因此極為不滿,使他們看問題容易產(chǎn)生偏見,這類學生“告狀”常常帶有針對性,他們把目光常駐盯著自認為和自己有過節(jié)的同學,等待甚至引誘他們犯錯誤。在報告老師的過程中,他們甚至會無中生有,添油加醋。教師對他人的批評會使他們產(chǎn)生心理上的快感,獲得心理滿足。如:班里有兩位經(jīng)常鬧意見的同學,常常因為一點小事而發(fā)生矛盾,有次同學甲經(jīng)過同學乙座位,順手就拍了一下同學乙的桌子,同學乙馬上就跑過去跟他論理起來,最后發(fā)生打架,詢問后同學甲說是因為好幾個星期之前,同學乙也這樣拍了自己的桌子,同學甲的意思是因為同學乙之前錯在先,老師一定要批評他。
五、老師,我也可以去吧?——試探性告狀
有時孩子告狀也是一種詢問。低年級的孩子看到別人在做的事情,自己也很想去做,但又怕不“合法”, 不知教師的態(tài)度如何,以告狀來探虛實,如果老師允許,他會立即去做,若老師反對,他會立刻去阻止別人。
小學生告狀多是小事,尤其是對愛“告狀”的學生,要摸清他們的心理動機,因為學生“告狀”的本意,可能僅僅是一種情感上的宣泄,或者是說他需要別人注意的一種方式。但我們也不能輕視敷衍,應該認真對待,了解事情的真相,進行實地調(diào)查取證,對其進行正確合理的引導,幫助學生提高是非觀念,探究出一些能符合學生心理發(fā)展水平的教育策略和方法,讓學生和諧地、愉快地、幸福地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