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愛在家鄉(xiāng)”活動為例,對校地聯合黨團組織建設的創(chuàng)新模式進行研究,力求找準校地互促共贏的著力點,激活團創(chuàng)新的動力之源,夯實了黨執(zhí)政的青年之基。
關鍵詞:校地聯合 黨團組織建設 “愛在家鄉(xiāng)”活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4)01-039-02
高校作為思想、文化、科技資源的聚集地,既是學習中心又是精神文明創(chuàng)造的主陣地,承載著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使命,推進并引領黨團組織創(chuàng)新建設是高校謀求發(fā)展、服務社會的應盡職責。地方黨委囿于時間、資源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實踐經驗豐富,但理論知識相對欠缺。而高校理論知識豐富,但實踐經驗相對欠缺,缺乏對地方的具體實際深入的了解,黨團組織創(chuàng)新建設容易出現虛化、表面化現象。
基于這些認識,我們立足于學校的地方辦學特色以及與地方長期的良好合作關系,圍繞黨建帶團建這一基本思路,推進了“愛在家鄉(xiāng)”活動,確立了校地合作共創(chuàng)共建務實活力型黨團組織的基本方法。圍繞校地雙方事業(yè)發(fā)展這個根本,通過優(yōu)勢資源互補,實現校地雙方共贏發(fā)展。
一、“愛在家鄉(xiāng)”活動概述
1.“愛在家鄉(xiāng)”活動的運作模式
“愛在家鄉(xiāng)”活動旨在創(chuàng)建一種“平時在校搞科研,假期返鄉(xiāng)做實踐”的校地聯合促進青年大學生成長的創(chuàng)新模式。
大學生假期返鄉(xiāng)時,在地方黨委和團委的指導下,由大學生組成的“假期流動黨團支部”統(tǒng)籌安排大學生的定向社會實踐,讓大學生在感受家鄉(xiāng)變化的同時,學以致用,知行相長;假期結束后,大學生帶著調研課題返校,“網上黨團支部”架起地方黨委、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關企業(yè)之間的溝通橋梁,產學研結合,校地企三贏。
2.“愛在家鄉(xiāng)”活動的組織體系
“愛在家鄉(xiāng)”活動通過打造“假期流動黨團支部”和“網上黨團支部”兩大平臺保證大學生“假期實踐”和“在??蒲小钡难h(huán)實施。
現實平臺——“假期流動黨團支部”以鎮(zhèn)街為單位將大學生合理地組織分配進入相關支部,每個支部選1名組織能力較強的大學生作為支部委員,配合鎮(zhèn)街黨委和團委做好組織管理工作。
網絡平臺——“網上黨團支部”針對大學生就讀院校分設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六個黨團工委,并從每個省選出1名優(yōu)秀大學生作為網上支部委員,配合所屬黨團工委、鎮(zhèn)街黨委、團委跟蹤做好組織管理工作。
3. “愛在家鄉(xiāng)”活動的行動體系
通過對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調查,結合地方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大學生實際,“愛在家鄉(xiāng)”活動量身打造了“黨旗輝映團旗紅、魅力家鄉(xiāng)話征程、七彩家鄉(xiāng)志愿行、青春建功展豪情、調研給力新發(fā)展、書香漫溢浸古城、助推鄉(xiāng)企做先鋒、陽光雨露澤群英”等八項行動,內容涵蓋黨團組織建設、文化大搜索、志愿服務、科技“支農、支教、支醫(yī)、扶貧”、社會調研、企業(yè)實踐、招商合作等多方面。
黨團組織把觸角延伸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把工作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發(fā)揮更加獨特的社會作用,就能產生更加強大的影響力。
二、“愛在家鄉(xiāng)”活動分析
“愛在家鄉(xiāng)”活動力促教育與引導有效結合,內力與外力一齊發(fā)力,當前與長遠一起兼顧,探索與實踐一路同行,從而引導青年學生健康成長,解除學生家長后顧之憂,彌補高校教育實踐短板,拓展企業(yè)選才招商渠道,提升基層黨團組織工作,推動基層科學發(fā)展。滿意凝集艱辛,經驗來自實踐?;仡櫥顒娱_展歷程,可以從創(chuàng)新實踐中采擷五條經驗。
1.堅持黨團組織建設工作與經濟建設相結合,納入基層工作的整體部署。高校服務基層,基層黨團組織接納高校進而互相推動,需要將黨團工作創(chuàng)新性融入地方經濟發(fā)展的整體戰(zhàn)略,在規(guī)劃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同時謀劃黨團建設工作,在加強黨的干部隊伍建設的同時考慮團的隊伍建設。黨建帶團建,確保組織的活力和新生力量源源不斷。畢竟團建還是不同于黨建的,其組織建設流動性強,團員到齡要退團,團干要轉業(yè),波動在所難免。而黨的組織建設相對穩(wěn)定,也是團員青年的向往。
2.堅持合理使用與跟蹤培養(yǎng)相結合,建立黨團組織青年人才培養(yǎng)鏈?!皭墼诩亦l(xiāng)”活動在選聘大學生志愿者時即注重大學生的擇崗意愿和適崗適任。從高中畢業(yè)生升學伊始,即建立起完善的大學生檔案資料庫;活動前期,充分做好大學生志愿服務意向和各企事業(yè)單位大學生志愿者需求兩項信息的調研工作,并統(tǒng)一做好志愿者的統(tǒng)籌調配工作,在強化教育培養(yǎng)中提高能力,在放膽使用中經受考驗,在優(yōu)勝劣汰中精干隊伍,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青年大學生培養(yǎng)鏈。以“青春助力工程”為例:2011年,校地結成“黨團建聯盟”, 從中選派一批具有一定專業(yè)知識、熱心基層工作,并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學生黨員、團干部、學生會及社團干部,為基層鎮(zhèn)(街)黨團(工)委書記配備助理50名,從源頭上確保了大學生的適崗質量和人才素質。工作過程中,校地黨團組織注重對大學生助理的跟蹤培養(yǎng),為助理設置“七個一”工作指標,即:“一次集中培訓”:接受一次集中性的基層黨團建工作培訓,認真學習并努力在實踐中受教育、作貢獻、長才干;“一個兩新黨團組織”:協(xié)助基層黨委、團委走訪調研企業(yè),并至少完成新建一家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或新社會組織黨團組織的目標任務;“一場文化活動”:結合學校和基層實際,策劃組織一次富有成效的社區(qū)(村居)青少年文化娛樂活動;“一項志愿服務”:組織或參與組織一項針對性強的社區(qū)(村居)志愿者服務活動;“一條社區(qū)(村居)建議”:結合所在社區(qū)(村居)實際情況,提出一條推進社區(qū)(村居)建設和發(fā)展的實用性意見或建議;“一個中小學班級”:結合服務地實際情況,定點聯絡一個農民工子女或留守兒童相對較多的中小學班級,開展適當的學習指導活動;“一篇社會實踐報告”:積極開展基層黨團建工作調研和社會實踐活動,活動結束后至少完成1篇基層黨團建調研報告或社會實踐報告。實踐表明,擇優(yōu)選擇是前提,跟蹤培養(yǎng)是核心,干事創(chuàng)業(yè)是途徑,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
3.堅持項目帶動與政策保障相結合,搭建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大舞臺?!皭墼诩亦l(xiāng)”活動通過活動前期的調研統(tǒng)籌,活動中期的規(guī)范運行,活動后期的激勵表彰全程規(guī)劃活動運作,將青年大學生的智力優(yōu)勢與八項行動有機結合起來,保證長效提高?!皭墼诩亦l(xiāng)”活動八項行動有效的融入了區(qū)黨委政府中心發(fā)展工作,得到黨政領導的大力支持和經費制度保障。活動開始之后,地方黨政領導迅速作出了重要批示,要求各部門對活動給予經費、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與保障,為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全面的軟硬件支持。專業(yè)培訓,安全保障。每項活動開始之前,地方黨委政府都組織專業(yè)人員對大學生進行安全培訓,并以就近就便原則組織實踐,始終將安全放在第一位。多渠道聯絡,信息保障。通過政務信息網、宣傳海報及電視新聞等方式發(fā)布活動信息,讓地方民眾了解活動;通過向全國大學發(fā)送邀請參加活動的“英雄帖”與各高校進行廣泛的聯絡;通過設立“愛在家鄉(xiāng)”主題網站、網上信箱、QQ群、微博、飛信、人人網小組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前沿方式與遍布全國的學子交流溝通。
4.堅持組織引導與典型示范相結合,構建強力推進工作格局。工作實踐中,堅持一手抓組織引導,一手抓典型示范,最大限度發(fā)揮組織和榜樣的力量。“愛在家鄉(xiāng)”活動在重點打造了市級活動辦公室、城區(qū)志愿者示范點、企業(yè)青年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示范點、新社區(qū)關愛農民工子女和留守兒童的“希望家園”示范點、新農村“三支一扶”示范點五大代表性工作點,為全區(qū)活動的開展樹立典范。 “愛在家鄉(xiāng)”活動八項行動實施項目化運作。八項行動自成體系,又相輔相成,它串起了“愛在家鄉(xiāng)”在全區(qū)各鎮(zhèn)街、各企事業(yè)單位的著力點和閃光點,為各鎮(zhèn)街黨委、團委結合各自的發(fā)展主題,提出的相應的主題實踐活動提供引導,“點、線、面”結合,為青年學子提供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和多彩的展示舞臺。
5.堅持人文關懷與成才綠色通道相結合,優(yōu)化青年大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皭墼诩亦l(xiāng)”活動的實施,既有效解決了大學生因為空閑時間過多可能產生的一些社會問題,又為大學生在實踐中鍛煉成長開辟了通道。以2011年活動為例,先后有5000余名學生及其家長聯絡地方黨委和團委,涉及近百所高校的2000余名大學生經過地方黨委政府協(xié)調聯絡,獲得了區(qū)直機關、鎮(zhèn)街企事業(yè)單位的實習機會,使大學生在了解社會、融入社會的過程中,豐富了閱歷,增長了才干;“愛在家鄉(xiāng)”,幫助學子成才,就是關心群眾的希望和未來,最能打動群眾、贏得民心,對于拉近黨群干群關系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愛在家鄉(xiāng)”活動啟示
“愛在家鄉(xiāng)”活動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酵母工程”,假以時日予以健全完善、拓展深化、總結推廣,必將產生更為深遠的社會影響,結出更為豐碩的實踐成果。堅持“組織有形,內涵擴容”理念,“愛在家鄉(xiāng)”活動將為高校和地方黨團組織提供新的黨團建設工作理念,催生出高校在地方有基地,地方在高校有組織的黨團組織建設新格局;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愛在家鄉(xiāng)”活動將為實施人才戰(zhàn)略打開新視野,催生出面向本地大學生就地取才的招才用才模式;堅持“逆向思維、反彈琵琶”理念,“愛在家鄉(xiāng)”活動將為群眾工作找到新抓手,客觀上創(chuàng)造出一種干部→學生→學生家長的群眾工作曲線思維,催生出直線與曲線相結合的雙軌制群眾工作模式,干群之間多了一座連心橋,做起群眾工作往往能事半功倍;堅持“平時為民、戰(zhàn)時為兵”理念,“愛在家鄉(xiāng)”活動將為招商引資增添新力量,催生出專業(yè)招商與人才招商相結合的聯動招商模式,每一名大學生都是宣傳推介地方的一面流動旗幟,都是遍布全國各地的一個招商信息采集點,借助“愛在家鄉(xiāng)”活動,能產生招商引資力量的乘數效應和倍增效應,從而在招商引資攻堅戰(zhàn)中出奇制勝;堅持“緊貼中心、服務大局”理念,“愛在家鄉(xiāng)”活動將為黨團組織建設工作打開新思路,催生出服務青年與服務中心緊密結合的雙服務模式;堅持“校地聯合、學用結合”理念,“愛在家鄉(xiāng)”活動將為大學生培養(yǎng)闖出新路子,催生出以大學課堂教育為主、以地方社會教育為輔的校地聯合培養(yǎng)模式。
“愛在家鄉(xiāng)”活動的實施,創(chuàng)新了基層黨團組織建設和工作模式,促進校地“產學研”的深度合作,真正實現互惠互利、一舉多贏。
參考文獻
[1]劉會勝 赫琳 王連之.文科大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模式探討[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8,(08) .
[2]杜紅芳.利用社會實踐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 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08,(04) .
[3]郭嫄.大學生社會實踐組織工作的難點及對策思考[J]. 文教資料, 20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