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語言是課堂上師生間交流的主要工具。語文教學同其他教學有著相同的科學性,但與其他學科又有區(qū)別。這是因為語文學科除了它的科學性之外,還有一個其他學科很難具備的藝術性特點。因此說,語文教學真正是科學美與藝術美的高度統一體。在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夠使這種完美統一得以展現的中間媒介,便是語文教師規(guī)范優(yōu)美的課堂教學語言。然而,深入課堂,我們發(fā)現教師語言常常令人嚼之如蠟,黯然無色。
語言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媒介都無法替代的,它是師生對話的工具,是語文課堂教學藝術化的媒介。我們認為,要優(yōu)化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效率,關鍵是要優(yōu)化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這就必須遵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基本要求。
一、課堂教學語言的規(guī)范性
記得在師范讀書的時候,教我們口語課的年輕女教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堂上,她朗讀了一首小詩,那甜美的聲音、標準的發(fā)音、優(yōu)雅的姿態(tài),讓我常常震撼,久久陶醉于那美妙的聲音中,原來我們的語言可以如此美麗。而另一位教數學的教師,則因其普通話而讓我們大跌眼鏡。他給我們上第一堂課時,用他那地方式的普通話說,今天我們學習“集合”,班上大部分同學都拿出幾何課本來,而他的意思是說,拿出代數課本學習“集合”這一內容。當時的情境歷歷在目,那位教師見狀目瞪口呆,陷入尷尬的境地。
這兩個例子都很典型。不規(guī)范的普通話不僅不能很好地傳達教師的意圖,還會是一種誤導,何談提高教學質量呢?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必須采用全國通行的規(guī)范化普通話,這樣既可避免教學語言出現“南腔北調”,易于理解,又可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的語言得到正確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在課堂授課時,語言要規(guī)范正確。
二、課堂教學語言的通俗性
通俗明白、淺顯易懂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學過程主要是師生之間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雙邊活動,教師的基本任務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從而使學生聽懂、學會、熟練掌握知識技能,發(fā)展智力,提高思想。而教師所使用的教學語言,如果不能通俗明白淺顯易懂,講話吞吞吐吐、刁鉆晦澀、詞不達意,使學生聽起來糊里糊涂、莫名其妙,這就無法實現教學目的。一個大學畢業(yè)生分到一所中學教初中化學,面對剛剛接觸化學這門知識的初中學生,他不是由淺入深地講解基本知識,而是憑個人興趣大講特講一些深奧的化學問題和現象。盡管他講得津津有味,可學生卻如墜霧中,根本聽不懂他講了一些什么,浪費了時間,影響了教學進度。這種有悖于通俗性原則的授課方式輕則影響學生的成績,重則使學生喪失了對一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和信心。
三、課堂教學語言的趣味性
興趣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樂之者?!币箤W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是教師設疑激趣,扣人心弦。教師不應該板著面孔上課,滿口嚴肅的話,如果這樣,學生就會如芒刺在背,學習起來七折八扣。教師要善于用風趣的語言開導學生,講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結合起來。一位老師針對學生抄襲作業(yè),課上說這么一段話:天工造物真是無比奇妙,即使是同一種同一類的事物也會有千差萬別,人們不是說,天底下絕對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嗎?可這一次我們班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批改作業(yè)時我發(fā)現不少人的面孔一模一樣,比如這個嘴角往下歪,那個嘴角也往下歪,孿生姐妹也沒有像到這個程度呀。請你們幫助我解答解答這個問題。學生先是煞有興趣地聽,接著表情有點緊張,最后大聲笑著說:“抄”。毛病由學生自己診斷,教師只要順勢而下,指點良藥就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回答問題、分析問題乃至質疑問難,常有這樣那樣的差錯,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此時,指責、批評,定然把事情搞砸,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而一兩句風趣的、富有幽默感的話,是安慰劑、定心丸,能消除學生的窘態(tài),幫助他們跳出困境。風趣、幽默,不可濫用,恰當的場合、恰當的時機運用,可催化感情,深化理智,達到教育的目的。教師不能人為地穿插一些與教學無關的笑料,不可濫用粗俗、嘩眾取寵式的幽默或挖苦式的“趣語”,如果有意或無意地貶損了學生人格,挫傷了學生的自尊,那就會產生極大的負面效應了。所以,課堂語言的趣味性在實際運用中還要注意一個“度”。
四、課堂教學語言的形象性
語言含有信息的豐滿醇厚與生動形象是優(yōu)良的教師語言的重要標志之一。如魯迅講課,用農民討媳婦不要“杏臉柳腰”“弱不禁風”的“美人”,而要“腰臂圓壯、臉色紅潤”的勞動姑娘這個生動形象的事例,來闡明“美的階級性”這一抽象的理論問題。特級教師于漪講朱自清先生的《春》,用這樣一段話開場:“我們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現出陽光明媚、東風浩蕩、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一提到春,我們就會感到有無限的生機,有無窮的力量,內心就會洋溢著無比的喜悅之情。所以古往今來,很多詩人就曾經用彩筆來描繪春天美麗的景色。”
這段話,用整齊的句式,生動的語言描繪了春天的無限風光和獨特的情感體驗。有光、有色、有情的描繪,有動有靜的互補。繪聲繪色,使教學語言格外形象、精彩。
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蔬菜》一課時,是這樣引入新課的:“冬瓜皮的小帽豆角瓣長,西紅柿的衣裳真漂亮,辣椒是我們的燈籠褲,蠶豆皮鞋咔嚓響,小朋友你知道我是誰嗎?我是菜園里的小蜜蜂。我聰明又伶俐,滿園的蔬菜我全都認識。不信,請你來聽我報菜名?!?/p>
這段話把植物動物當作人來寫,賦予人的特性、動作、語言等,對各種蔬菜特性的表述,更貼近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更親切,易于理解和接受。用貼近兒童心理的語言、擬人化的質疑、互動式的導入,增強了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
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語文課,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yǎng),不倦地學習語言知識,不斷磨煉語言技能、熟練掌握語文教學語言運用技巧和藝術,使課堂教學語言藝術最終成為繽紛教壇一朵常開不敗的奪目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