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是一門新開設的必修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為主要目標,以操作性、實踐性和探究性(創(chuàng)新性)為特征的指定學習領域?!冻踔行畔⒓夹g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教師的教學要求越來越高,教學觀念、教學模式需要我們教師不斷探索、不斷更新,以適應這門學科的教育教學的發(fā)展,實現素質教育。因此,我們在教學工作中必須抓住信息技術教育的內容和目標要求,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不斷地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實踐、創(chuàng)新,設計最好的教學模式,從而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不斷體驗成功。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第一,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第二,從注重傳授知識向注重學生能力訓練的轉變;第三,注重學科之間的知識交叉滲透;第四,注重學生的差異性,注重學生均衡發(fā)展。
信息技術是一門新開設的必修課程,是為了滿足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的新要求,以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為主要目標,以操作性、實踐性和探究性(創(chuàng)新性)為特征的指定學習領域?!冻踔行畔⒓夹g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教師的教學要求越來越高,教學觀念、教學模式需要我們教師不斷探索、不斷更新,以適應這門學科的教育教學的發(fā)展,實現素質教育。如何搞好這門學科的教學工作,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結合自己的多年教學實踐,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
在新課標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都應得到了極大的尊重。由于學生積極參與,由于每個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都受到重視,教師的權威將不再建立在學生的被動接受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教師借助學生積極參與以促進學生充分發(fā)展的能力之上。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運用啟發(fā)式、討論式、參與式的教學方法把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即獲得知識的方法交給學生,發(fā)展學生的聰明才智,開拓學生思維來獲得新的知識。例如:在教學網站設計與制作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裝飾QQ空間開始,再讓學生在一些網站上開介紹學習經驗或道德風尚討論等學生感興趣話題的博客,最后再引導學生自己做一個有特色的學習支持網站或其他主題網站來展開教學。這樣,學生的參加興趣就大大提高了,從而也達到引導學生進行健康的社會交往的目的。
二、從注重傳授知識向注重學生能力訓練的轉變
初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主要講授的是計算機技術,如果只從技術角度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話,學生會覺得枯燥無味,學生會厭學。在教學中,我結合教材,大膽進行教學設計,進行靈活教學,注重讓學生進行實踐,從實際中出發(fā),讓學生自已去從實踐中總結綜合,從只注重傳授知識向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轉變。例如:在教學利用因特網獲取信息與交流信息這課時,我們教師如果只從技術方面去講授這些方面的知識時,學生會覺得很無趣,尤其是有些基礎較好的學生。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分小組以“上網對我們學習成長的利弊”為主題進行辯論,讓學生借助網絡資源來獲取這方面的信息,然后進行綜合總結,再進行小組辯論。通過這樣學習,大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綜合能力、協(xié)作能力。
三、注重學科之間的知識交叉滲透,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信息技術教學應該是一個開放式的教學體系,教師要注意計算機發(fā)展的最新動態(tài)并把它及時地反映在平時的教學之中,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其教學從課內擴展到課外,從校內擴展到校外,要加強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將計算機巧妙地用于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加強學科之間的有效遷移,以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各學科教學之間應加強聯系與合作,使學生的能力達到整體提高的目的。例如:在學習電子表格軟件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用電子表格去解決代數中的一些問題。初二代數“頻率分布”:在“60名女學生身高”數據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組,一個一個地數出每組中數據的個數;計算頻率;繪頻率分布表,畫頻率分布直方圖。我教學過程中,以這個問題為主線,一步步引導學生學習Excel。再如:在教學演示文稿時,我們可以通過全國中小學生電腦制作活動中制作電子報刊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積極參與實踐制作。通過這樣教學,同學們既比較有興趣學習這些內容,又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更使學生認識到信息技術對于我們工作生活的重要性。
四、注重學生的差異性,注重學生均衡發(fā)展
在新課標下,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質,信息技術基本知識以及信息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全體學生掌握信息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差異是實際存在、不可避免的。那么作為信息技術課教師如何做到上好這門課程,使學生整體素質都得到提高呢?
我們認為這需要加強教學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研究。從電子備課、課堂講解、上機訓練、個別輔導、布置作業(yè)等。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備課、課堂上既要讓學生學好所講的內容,掌握重點、排除難點,又要靈活處理好學生個體的差異問題。為了照顧全體學生,縮小一些基礎好的學生和基礎差的學生之間的差距,可以把學生分成好、中、差幾類,布置練習時,針對三類學生給出不同的要求。在學生實踐操作過程中,只憑教師一人是不能照顧到全體學生的,這個時候要充分發(fā)揮那些特長生的優(yōu)勢,輔助教師為其他同學排除障礙,指導其他學生具體操作等工作,利用他們的優(yōu)勢,讓他們帶動差生,互相協(xié)作、共同進步。這樣不但能讓特長生有一種成功的喜悅,又能帶動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使全體同學都得到了進步。
新課標賦予我們新的任務,新任務又指引我們改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模式。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實踐、創(chuàng)新,設計最好的教學模式,從而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不斷體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