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工具學科,更是一門情感學科;從某種意義上講,又是一門德育教育學科。要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讓學生在學習、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師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材料、善辯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以外,閱讀教學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目標,但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一些努力。
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如何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語文的學科特點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是每位教師都很關心的問題。在具體工作中,首先要充分熟悉教材,準確把握其理念和特點,做到駕馭自如,并認真分析學生的心理需求,明確其興趣所在,從而巧妙設計難度適宜的閱讀輔助題目,結合藝術的講解,不斷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由淺入深,使學生對語文閱讀的內容,形式產生興趣并長期保持,這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便有了前提和保障。當然,閱讀是以識字為基礎的,積極的背詞,擁有一定的詞匯量才能使閱讀成為可能。
二、指導學生明確閱讀目的
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支持的學習興趣才能穩(wěn)定和持久。新課標倡導任務型教學,讓學生的每一步學習活動都帶有一定任務,既解決某一個具體的交際問題,非常注重語言的功能性,以避免以往語文學習中出現(xiàn)的學用脫節(jié)現(xiàn)象。在閱讀教學中也同樣應強調目的性,有目的的從具體的角度或帶著具體任務進行閱讀,勢必提高閱讀興趣和效率。新教材正是滲透了這樣的理念,在閱讀的文段前設置了相關問題,還往往輔以圖片和練習。這樣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吃透教材,充分備課,就可以做到在課堂閱讀的環(huán)境中提出明確的閱讀目的,讓學生有目的的進行閱讀,勢必比盲目的去讀有效的多。
三、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
所謂閱讀技巧,也即如何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掌握每篇文章所包含的信息的方法。一篇文章,要明確其閱讀目的,教師事先要有充分準備,閱讀分幾步完成,每一步要解決什么問題,都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就閱讀理解來說,重在“理解”, 為保證準確理解,對文章中出現(xiàn)的難句和重點句,教師要適當講解,分析句子結構,明確詞的作用,先理解字面意思,然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聯(lián)想,逐步學習分析和推理。在閱讀理解文章之后,還要對原文進行朗讀。這不僅有助于對課文更進一步系統(tǒng)理解,而且朗讀也是培養(yǎng)語感的唯一手段。
四、在有聲誦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誦讀是閱讀的基礎。學生閱讀文章時,要掃清閱讀障礙。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生詞,讀準生字,理解其意思,在此基礎上才能誦讀。誦讀時,眼、手、口、耳、腦等各種感官要同時活動。為此,本人常有以下幾種做法。
第一,利用語音、語調、語氣等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摹擬人物情態(tài)。如《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等。
第二,開啟學生情感的閘門,讓在文章中蘊含的感情潮水在誦讀中奔涌出來。學習《最后一次講演》,引導學生通過多次朗讀,體會在集會上聞一多先生的心情:對革命死難者——李公樸表示深切的悲痛;對反革命的劊子手——國民黨反動派表示刻骨的憤恨。
第三,在閱讀中,我們要善于營造氛圍,讓學生在我們營造的氛圍中不知不覺的,逐漸地進入到課文的意境中來。如在引導學生閱讀高爾基的《海燕》時,我們要營造出一種大革命即將來臨的那種氣氛,讓學生在感受到大革命氣氛的同時,漸入意境,并用多層次的語調進行吟誦,可使學生更深入到這首散文詩的藝術境界中,陶醉其中而不知。
第四,教師需要誘導學生反復朗讀內容含蓄的文章,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去品味會,重點是對詞、句的品味。對文章進行品評賞析,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夫與用心,看出文中的美點妙要,品出力透紙背的意蘊。
五、通過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課堂的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xié)調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fā)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在教學中,可以這樣讓學生民主地參與教學:如教王安石的《傷仲永》這一課時,我最后總結說:“本文的作者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為實例,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仲永正是沒有得到后天的教育,才導致了才能的衰退。你們說后天的教育對成才真的那么重要嗎?成才的關鍵是什么?”剛問完,同學們就議論開了,有一吐為快之勢。在同學們辯論的繼續(xù)深入后達成了一致正確的認識:成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天份)。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只有在充分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和參與教學實踐的快樂時,才可以提高教學的質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六、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個好的習慣養(yǎng)成后,能使人終身受益。當然習慣不是天生的,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體現(xiàn)。語文教師應引導,督促學生養(yǎng)成閱讀習慣。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僅僅通過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要求學生每周讀兩到三篇短文,可以很短,但要堅持。教師要幫助學生尋找并選擇適合他們的文章供他們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學會使用詞典等工具書,還可以讓學生合作來完成閱讀任務,如設置問題、猜測生詞的意思、找主題句、理解中心思想、比賽朗讀、對原文進行拓展等。如此久而久之,便可積少成多,不但能使學生開闊視野,豐富想象,了解新信息,接受新鮮思想,同時能吸取豐富的詞匯,增強閱讀興趣,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在日積月累中慢慢提高。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轉變觀念,重視方法的滲透和培養(yǎng),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要著力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教會學生學習,并注意適時適當?shù)恼{整方法,一定會收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