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科技飛速發(fā)展,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只有學會思考,善于思考,才能迎接新世紀所面臨的新問題的挑戰(zhàn)。愛因斯坦說過:“教師的責任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币虼俗寣W生學會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這是留給學生最寶貴的財富。
一、思源于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就是產生疑問,也就是具有問題意識?,F(xiàn)代教學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fā)和激起求知欲 ,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就不會深入思考。諾貝爾獲獎得者李政道博士曾經很精辟地說:“求學問,先學問,只學答,非學問?!笨茖W家很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往往都是從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懷疑已有結論開始的。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敢想、敢問、好問、善問。
(一)鼓勵質疑
首先可以通過具體的科學家探索真理的事例來教育學生。如,牛頓就是在“蘋果為什么從樹上掉下來”的疑問開始思考,從而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而愛因斯坦卻在1905年發(fā)現(xiàn),當速度很高的時候牛頓發(fā)現(xiàn)的萬有引力并不適用。正由于他對前人的權威嘗試懷疑,并敢于提出挑戰(zhàn),因此產生了相對論。以此教育學生不要盲目跟從他人的結論,要敢于猜想,用于質疑。其次要樹立典型,以點帶面。教師要在教學中通過各種方式,把那些敢想、敢問、勇于質疑的同學樹為學習的榜樣,利用榜樣的號召力,在學生中形成質疑的比、學、幫、超的良好風氣。同時教師還要善待那些敢于質疑的學生,允許他們“出錯”,要用語言的激勵、態(tài)度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對他們敢于質疑的行為予以肯定和贊許。
(二)知道質疑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現(xiàn)象,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提的問題很少,甚至沒有問題。實際上對學生而言,學習不是沒有問題,而是不知如何提問題、提什么問題。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質疑指導。古人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只有學會質疑、善于質疑,才真正具備質疑的能力。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思維缺少邏輯性。因此,他們提出的問題往往是零散的,表面的,而且找不到重點。這是教師應當教會學生要質疑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過程的困惑處、法則規(guī)律的結論處、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處;質疑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算理的推導過程中、解題思路的分析過程中、動手操作的實踐中等等,使學生明確在哪兒找到疑點,如何質疑。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隨時對理所當然的事物或觀點多問“為什么”。
二、勤助思考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越來越少。產生這個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一部分學生不是不會思考,而是不愿動腦筋、不想思考。思考上的懶惰是非智力因素問題。因此教師除了要鼓勵學生之一,還要注重對學生動腦勤思的培養(yǎng)。
(一)鼓勵獨立探究
學生在獨立探究的學習過程中,自然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疑問。這時教師一方面要熱心傾聽學生的提問,另一方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要直接地回答,不要給出現(xiàn)成的答案,而是應該以引導的方式讓學生把問題轉化為一個個學生自己能夠思考的簡單問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嘗試,啟發(fā)和幫助學生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應該做到凡是學生自己能發(fā)現(xiàn)的知識,教師絕不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教師絕不暗示。只有讓學生在獨立探究的學習中嘗到思考的樂趣,才能逐漸養(yǎng)成質疑問難、積極思考的良好學習和思考習慣。
(二)讓成功成為動力
每個人都渴望別人的關注、渴望成功。特別對于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小學生更是如此。他們尤其要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責備,這是成功的教學藝術,也是發(fā)展學生積極思維品質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因此教師要盡量為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計劃,建立“成功—快樂—成功”的良性循環(huán)機制,讓學生在成功的快樂中學習,具有成功感。但是當學生在學習、思考中出現(xiàn)挫折時,教師應寬容以待,幫助他們轉化“失敗者”的心態(tài),引導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自我矯正,使他們在盡快克服挫折中獲得重新成功的勇氣和力量,并能進入快樂的狀態(tài),再次動腦,繼續(xù)思考,以重新獲得成功。
三、思考策略
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在解題時往往缺乏應有的思考策略,缺乏正確的判斷和合乎邏輯的思考。任何一種思考總會產生一個結果,而是否善于思考又會直接影響結果的質量。因此教師還要教會學生一些必要的思考策略,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逐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學生學會思考、善于思考,從而才能勤于思考。
(一)從表面特征到內在關系
在小學階段,學生思維的基本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是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lián)系的。因此,教師可以教會學生先從問題表面明顯的特征上觀察,引導怎么觀察、質疑觀察,以獲得對問題的感性認識,然后逐步轉向對問題的諸如因果關系,包含關系、數(shù)量關系等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進行初步的推理,從而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教會求解方法
數(shù)學問題的解決實際上就是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思維活動過程。那么尋找數(shù)學問題解決的方法,實際上就是一個思維策略問題,其特點突出“怎么思考”。因此,教師要通過實例讓學生掌握數(shù)學問題的解決方法,使學生可以在直接達到數(shù)學目的的同時,學會“怎樣思考”,自然地形成數(shù)學思維策略。
(三)拓展思維渠道
在數(shù)學中,很多問題的答案雖然是唯一的,但是解決問題的途徑往往并不唯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教給學生多角度思考的策略,拓展學生的思維渠道。在教學中,當學生找到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后,教師應鼓勵他們不要滿足于一種解法,繼續(xù)思考,從不同角度和側面來探討和否定既成的答案,是學生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重新思考,以獲得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教師在數(shù)學教學中,應該要努力的方向,保證學生在思考中嘗試,在嘗試中思考,從而拓展學生思維的渠道,讓學生學會思考,更善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