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初登講臺的一節(jié)語文課上,發(fā)生過這樣的事:“老師,‘步字下不是一個少字,’,您多寫了一點?!闭n到一半,一位學生突然高聲喊道。“哦,是嗎?”我愣了一下,沒等我反應過來,許多學生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教室頓時沸騰了。我重新板書也沒發(fā)現(xiàn)問題在哪,學生都急得開始指手畫腳,有的還小聲地嘀咕:“老師真笨”。我頓時尷尬,甚至惱羞成怒,覺得課堂不僅被打斷了,自己也下不了臺。但在出口批評那刻,我突然覺得“與其讓孩子在專制打壓下失去學習興趣,不如趁機提倡學生多思多問,鼓勵他們更敢于面對老師無意中出現(xiàn)的錯誤。我平靜地說:“同學們查查辭典讓老師確定下吧?!痹捯魟偮浣淌依锉沩懫鹆藝W嘩聲,查辭典好像變成一項有趣的活動。結(jié)果出來了,我誠摯地說:“剛才老師的確寫錯了,希望大家可以和我一起正確記住它。你們?nèi)绻軐蠋熤v的課提出質(zhì)疑,就說明你們不僅在認真學習,更是用心在思考。”在這樣的觀念影響下,五年一班課堂上學生更勇于面對老師的錯誤,也更能理解獨立思考的價值。
在這件事上,不僅孩子更敢于面對問題,我也感悟良多。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學校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對孩子的影響不僅深遠,而且迅速。老師的任何舉止表現(xiàn),學生馬上就能學習并形成一種自我認知:老師說的是對的,做的是好的。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而不僅只在學習;其育人作用也伴隨學生的成長直至終身,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多、更大范圍的要求:
一、時刻關注身邊的教育因素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在教育這個崗位上,教師是一個很具挑戰(zhàn)、影響的職業(yè)。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對其知識的傳授僅僅是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塑造年青一代美好的心靈。“教師無小節(jié),處處是楷?!?,孩子來到學校,就如同一張純潔的白紙,我們賦予它什么顏色,它呈現(xiàn)的色彩就如何。有段時間,班級女生流行起了染指甲,課堂上經(jīng)??梢钥吹胶⒆又赡鄣氖种讣妆蝗境晌孱伭?,課外也有時能聽到三五成群的女生湊在一起探討更喜歡哪個顏色,怎么染漂亮?原來,是一位科任老師無意中染指甲進班級讓她們看到,覺得好看就跟著染了。
教師本身就作為一種教育力量在影響著學生,我們要求學生做到什么,我們本身就需作為表率讓學生學習。教師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表現(xiàn),都同他的教育活動—樣,會對學生的思想認識和行為習慣產(chǎn)生巨大影響。如,我們教育孩子懂文明講禮貌,但當學生真誠地向我們打招呼時,我們是否也同等地回應?或是“不理睬”而讓學生的熱情漸漸消退?因此,我們教師需時刻關注身邊的教育因素,讓自身和生活也成為教書育人的另一個場所。在生活實踐中教育孩子,比空口理論的教訓能產(chǎn)生更強烈的作用。
二、注重師生間情感的理解與分享
“沒有愛就沒有一切”,我認為這句話是對師生間關系最好的詮釋。隨著課改的進行,師生關系的研究也掀起高潮。但不管環(huán)境、輿論如何發(fā)展,作為基本的教與學關系的師生本質(zhì)總會存在。在教育階段,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其實并不是單線進行的活動,而是雙向的一個過程。老師以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精神品質(zhì)、生活體驗等教育孩子,也從孩子身上學會不同的知識與經(jīng)驗,同理,這個過程在孩子身上也同時進行著。教與學關系是一個交匯的過程,而想讓這一本質(zhì)關系優(yōu)序進行,情感的理解與分享是關鍵,但要做好卻非常困難。孩子在快速成長,他們比較較真,既充滿生機與活力,同時又充滿著各種心理矛盾和沖突。面對各種問題,他們有自己思維及解決方式。
班上有位學生,異常聰明,性格卻也尖銳,總是用不文明的言語來回應每件事情。為了改掉他這個毛病可謂是絞盡腦汁,收效卻甚微。有段時間,我甚至想放棄,可看著孩子我又告訴自己:“不行”。所以我改變方式,長時間冷處理孩子的問題,倒發(fā)現(xiàn)了些情況。這個孩子是個典型的“情感饑餓兒”,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他選擇這樣的另類方式來獲得關注。然而,長期養(yǎng)成的不良習慣讓他無法在獲得關注的情況下保持自制,自覺糾正。加上長期傳統(tǒng)的師生觀念影響、過往師生不良互動經(jīng)歷等因素讓他無法真正去理解和分享,一味選擇消極的態(tài)度面對問題。經(jīng)長時間的單獨接觸,孩子的行為有些微的改變。當然,這類孩子的教育不僅只靠短時間的溝通,它需要師生間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情感沉淀,用愛心和耐心來開啟互通的心門。
師生間溝通上沒有達成一致,在情感交流中理解度、分享度不高,導致的結(jié)果是我們無法順暢、有效地完成日常的教育教學、班級常規(guī)管理。由此,教育是一種需要關懷備至地去觸及學生心靈的工作,而情感的理解和分享是開啟心靈大門的那把鑰匙。
三、贊美、賞識你的學生
有位老師教導我:“教師是一份良心的職業(yè)。”在這個崗位上,不看你能教出多優(yōu)秀的學生,要看你是否盡到自己的良心教育學生。一位合格的老師至少要做到愛你的學生、賞識你的學生。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情感的需求是每個人生活的必需品,而被賞識是情感需求中最本質(zhì)、最殷切的要求。人人需要賞識,尤其學生更渴望被老師欣賞。作為學生,無論優(yōu)劣,對來自教師的認可和欣賞都能讓他們感覺快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如果用賞識的眼睛關注學生,用贊美的語言激勵學生,能讓師生間關系更加和諧,也將會開啟學生內(nèi)心的門窗,激勵學生的學習熱忱,激發(fā)學生生命中蘊含的無限潛能,促進教育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
作為老師,我們對孩子鼓勵與贊美的時間和場合可以是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的:或是孩子隨手撿起的一張紙,或是孩子異想天開時,我們一個善意的微笑、鼓勵的眼神,都能讓孩子接收到贊美。這些溢美之舉能讓師生產(chǎn)生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融合。這不僅對學生是如此,對教師而言,也能夠從中受到啟發(fā)、獲得樂趣。所以,我們有何理由不去大加贊美我們的學生呢?
教育,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每個老師都需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延伸自己,在教中學,學中教。我們要的不僅只是提升自身專業(yè)的素養(yǎng),更需要關注我們的孩子,用心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