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每一個學生”,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為了孩子,甘為駱駝”,是陶老夫子的辦學心愿;“教人求真”,使學生“學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神圣的使命;但我更欣賞“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句對教師和家長的良言忠告。
這段時間以來,我最大的收獲是閱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翻開《陶行知名篇精選》,沒有高深的理論,沒有深奧的語句,但通俗易懂的文字,生動有趣的例子,讓我感覺如沐春風。讀著她,就如同和一位極其熟悉的朋友促膝談心,親切自然,熱心中懇,不急不躁,娓娓道來。先生說“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這樣的方法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論對我們這些教育者來說,無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燈。
陶行知先生說:“先生創(chuàng)造學生,學生也可以創(chuàng)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chuàng)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人”,陶先生說的真對,學生的確可以創(chuàng)造先生。我清楚的記得,23年前初上講臺的我,稚氣未脫,開口說話就臉紅,上課是那樣的不成熟,現(xiàn)在的我遇事沉著冷靜,上課落落大方,侃侃而談。學生們在我最關(guān)鍵的十幾年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相對成熟的我。正是他們,讓我決心做一個終身的學習者和閱讀者;也是他們,讓我不管面對什么困難,都對自己成為一個教師的選擇無怨無悔。
陶行知先生一生好學,他指出:“我們做教師的人,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他認為,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學好。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因此我每天都在不斷的讀書學習,把書本視為無言的老師,經(jīng)常閱讀,促使我不斷的思考,無形中提升了我的品位和人格魅力,也明白了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學生也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學習者。
陶先生說:“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碧障壬煤唵蔚睦幼屛覀兠靼琢耸裁唇?“生活教育”。按照他的思想,就是說自有人類生活產(chǎn)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xiàn)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yīng)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各種生活中進行。正如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生學習的背景是生活化的,教育是相通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遵循著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思想,我在教學中反復摸索,主動探究,試著從以下幾點入手進行實踐。
一、有意安排,合理引導,發(fā)現(xiàn)生活中存在語文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中時時處處有學問,關(guān)鍵看我們能否很好地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鑒于此,我要求學生每天在上語文課課前三分鐘時回顧自己的見聞感受,從而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存在語文。如優(yōu)秀的廣告詞中;大街小巷上的標語中;人與人的交流中……然而這些在課本之外的語文資源如果老師不加以合理引導的話,學生很容易就會視而不見。相反如果老師適當?shù)攸c撥一下,學生就會有意識的去發(fā)現(xiàn),就能在無形之中學到語文知識。
二、發(fā)掘教材,引進生活,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教材中的很多課文直接來自于生活,有的課文內(nèi)容還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事物,只是他們常常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教學時如能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就能幫助他們迅速把握課文。比如在教學《石榴》一課時,我先布置學生星期天去水果攤調(diào)查,了解石榴的產(chǎn)地,并實地觀察石榴的外形、顏色,并把觀察結(jié)果形成書面材料。在上課的時候,我特地買了幾個新鮮石榴,還特意準備了幾個干石榴。先讓全班學生研究新鮮石榴,觸摸其外殼,仔細觀察其顏色、形狀,然后再剝開殼,觀察果肉的顏色,品嘗果肉的味道。又請幾個同學剝開干石榴,讓大家觀察、比較、品嘗,了解二者的區(qū)別。由于有了實際生活的體驗,學生們很快地理解了課文,抓住了課文的中心,在平等寬松的環(huán)境下與書本進行了交流、對比,不僅增加了知識,更在無形中提升了學習的能力。
三、營造情境,再現(xiàn)生活,讓學生在學習中生活
我認為教學時應(yīng)借助于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再現(xiàn)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引起高度注意,從而較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記得有一次講《觀滄?!返男蕾p課,一開始讓學生看了一些有關(guān)滄海波瀾壯闊,氣勢澎湃的畫面,然后再借助詩歌的伴樂朗誦,將學生一步步引入詩歌的美妙境界,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再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的意境后再次拓展,讓學生從自身生活體驗去領(lǐng)會曹操那博大的胸襟,并對照反省。通過這樣的方式既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欣賞詩歌的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學生的修養(yǎng)。
四、抓住契機,及時引導,讓學生在生活中應(yīng)用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yīng)善于應(yīng)用課內(nèi)外的有效資源確立角色身份,讓學生以主體角色身份承擔學習任務(wù),對學生進行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生活教育,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這其中,他們的喜好得到了滿足,知識也得到了深化,學生的思維在這求同、求異、集中、發(fā)散時空下,自由翱翔。
教育存在于日常的、細致的、不經(jīng)意的行為之中。教育無小事,面對學生稚嫩而幼小的心靈世界,教師及父母的一句話,都應(yīng)該三思而后行。所有的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贊賞、信任和鼓勵。老師不經(jīng)意間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次贊許,都可能給學生帶來歡樂,帶來進去的勇氣和信心?;叵胱约航逃械拿恳粋€細節(jié),是值得咀嚼的 。
“兩千年前孔夫子,兩千年后陶行知”。陶行知先生不愧為我國近代 “最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堪稱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 “萬世師表”。他一生創(chuàng)立的偉大學說和理論,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一名教師,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繼續(xù)學習陶行知的現(xiàn)代教育思想,用他的思想指導我們的教育實踐,高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自覺性,讓行知精神永放光芒,讓我們的教育改革綻放生命的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