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瀾說:“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xiàn)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yè)?!泵恳粋€生命都獨一無二,怎樣把“生命關懷”這一事業(yè)做到極致?要促進每個生命成長,學校需要涵養(yǎng)“實”文化,立足學生“實際”,教學內容“實在”,構建富有“實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促進每一個生命樣態(tài)的改變。
一、研究設計
(一)概念界定:“三實”
實際,教學過程的設計基于教材、教師,符合學生實際,聯(lián)系生活實際,用于實際生活,提升實際學力。
實在,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真實;教學過程實在;教學內容是精髓;學生把握學科思想方法,思維充實。
實效,學生學得愉悅、充實,達到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的目的。
“學力”是指學生在學校教學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進行后續(xù)學習所需要的綜合性學習能力。
從縱向看,包括三個層次,基礎性學力、發(fā)展性學力、創(chuàng)造性學力。從橫向看,把學力分析為學識、能力、心理要素。
分類教學模式是根據(jù)每個學生學力現(xiàn)狀,按照其在學力方面所呈現(xiàn)的特點,對其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探究特點、教學定位、構建分類教學模式框架,提高興趣,獲得較好教學效果,促進每個學生在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環(huán)境中求得
(二)研究目標與內容
一是了解學生類別特點,對學生分類。
二是了解學科核心學力。
三是形成基于學力差異的分類教學模式。
四是形成學校特色發(fā)展——以生為本,以學力提升為務,為學生終生發(fā)展奠基,改變學生生命樣態(tài),提升辦學品質。
二、研究成果
(一)初步形成基于學力差異的學生分類標準
我們以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為指南,結合學校實際,初步確立了以優(yōu)勢智力分布為核心的學力分類標準,嘗試從學力的五個維度:知識基礎、學習動力、意志品質、自主能力和優(yōu)勢智力將學生分為三類。
(二)以備課組為陣地開展教材解讀活動
探究學科核心學力從課標表述,教材、學情分析,教學設計思想,目標解讀,考點解讀等解讀。了解學生實際,建構學科核心知識體系,探究學科核心學力。各學科最迫切培養(yǎng)學生的內驅力、自主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探究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構建基于學生學力差異的分類教學模式
1.基于創(chuàng)造性學力的探究性教學模式構建
首先,設計原則有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主動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掌握方法;由以教為中心轉為以學為中心;部分探究與全部探究相結合,
選擇內容讓學生完整體驗探究過程,或把其中的任務分解,分階段完成;循序漸進,采取先由教師調控探究再逐步發(fā)展為學生自主探究;探究問題由簡單到復雜,讓學生學會觀察,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大膽猜想,提出問題。
其次,設計內容包括:探究目標、重點與難點、方法、過程、反思。
再次,實施過程有以下幾步。第一,課前學生初探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精心設計課前初探問題,提供資料激發(fā)探究動機,根據(jù)問題發(fā)散思維,動手實驗或查閱,再聚合思維,尋求解決問題方法。第二,課堂師生共探培養(yǎng)探究能力,包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發(fā)現(xiàn)探究過程”“歸納抽象概括”“獲得結論”“展示評價,反饋拓展”等環(huán)節(jié)。學生在課堂通過設計實驗或用已有科學知識通過推理解決問題。第三,課后探究反思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引導學生思考整個探究過程和核心問題,體會解決此類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以此解決生活中類似問題。鼓勵學生思考其他方法,擴展思維,學會創(chuàng)新。
2.基于發(fā)展性學力的目標導控教學模式構建
設計原則包括:科學性,制訂學科教學目標,把《課程標準》中的標準細化成每期、每單元和每課教學目標,作為當堂達標的依據(jù);先學后教,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在課堂上“先學”,質疑;教師在“后教”中,根據(jù)生成的問題,組織討論,培養(yǎng)學科思維方法。
設計內容有學習目標、重點難點、學法指導、教學過程、教學評價。
實施過程有以下幾步。第一,課前預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課前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搜集有關素材,獲取信息,篩選和利用信息完成任務。第二,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目標出示,運用新知與舊知之間的關聯(lián)點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對舊知補償教學,為新知掃清障礙,以思考題形式出示目標,激趣,明確目標。第三,自主協(xié)作達標學習,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采用學生自學為主,互學為輔,師授為導的“引導案”導學的教學方式。第四,當堂檢測,提升拓展,通過課堂檢測反饋,采用鼓勵性評價方式,以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
3.基于基礎性學力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構建
設計注意層次性、實用性、激勵性原則,設計內容有學習目標、教學重難點、學法指導、教學中的任務分解、探究、交流、評價、反思等。
實施過程圍繞教學目標這一任務層層推進,設計不同層級任務,讓學生逐步學會新知和技能。第一,設疑導入,引入課題。第二,獨立完成基礎級任務,提升學生的認知內驅力。第三,自主探究完成理解級任務,用自我教育法提升自我提高內驅力。第四,合作交流完成拓展級任務,幫助學生規(guī)劃人生,志存高遠,提升自我提高內驅力。第五,他評、自評,提升附屬內驅力。
三、研究成效
(一)師生角色地位轉變
教師由主導者轉化為教學的主持人,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習資源的提供者,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學生由被動的學習者轉變?yōu)檎J知的主體,從生搬硬套的學習到積極主動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學。
(二)提升了學生學習力
提升了內驅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形成了勇于開拓進取、昂揚向上的人生姿態(tài)。學生設計、提出問題意識增強,主動積極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增強。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增強,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問題能力增強。
(三)學生成績大幅提升,生命樣態(tài)改變
課題實施以來,在各級統(tǒng)考統(tǒng)閱中,實驗年級在學校歷屆中最好;在各級競賽活動中獲獎項目創(chuàng)了學校之最。學生意氣風發(fā),昂揚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