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好意同乘作為一種特殊的道路交通事故,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其引發(fā)的法律糾紛逐漸增加,目前我國有關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的法規(guī)并沒有將其納入規(guī)范的范圍之內,各地方法院在處理好意同乘事故時也沒有明確統(tǒng)一的規(guī)范為依據(jù),審判秩序較為混亂,導致判決結果難以體現(xiàn)公平。
[關鍵詞]好意同乘;侵權責任;過錯責任;歸責原則
前言
好意同乘即日常生活中的免費搭車,搭順風車,其并非是一個嚴格的法律概念。其是指同乘者經(jīng)車輛運行供應者的邀請或允許后無償搭乘機動車,車輛運行供應者是日本法上的概念,即對車輛運行起實際“運行支配”和享有實際“運行利益”的人。①好意同乘作為一種特殊的道路交通事故,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其引發(fā)的法律糾紛逐漸增加,目前我國有關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的法規(guī)并沒有將其納入規(guī)范的范圍之內,各地方法院在處理好意同乘事故時也沒有明確統(tǒng)一的規(guī)范為依據(jù),審判秩序較為混亂,導致判決結果難以體現(xiàn)公平。本文通過對好意同乘性質的分析,得出好意同乘民事責任承擔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完善的建議。
一、案例及問題
(一)案情②
2010年7月29日,經(jīng)由朋友介紹原告樂某無償搭乘被告劉某無照駕駛的摩托車,與被告關某駕駛的汽車在拐彎處相撞,造成劉某、樂某受傷,車輛受損的交通事故。經(jīng)司鑒中心評定:原告樂某為九級傷殘。期間醫(yī)療費用24172.4元。后續(xù)治療費用約為15000元。后經(jīng)交通局道路事故認定書認定:劉某負事故全部責任,關某、樂某無責任。原告遂要求三被告劉某、關某、長安支公司賠償其傷殘賠償金16420元、鑒定費1520元、精神損失費2000元。被告辯稱事故認定書僅能證明事故責任,不能證明原被告間的過錯責任,只愿承擔部分責任,事故之前與原告并不相識,后經(jīng)朋友介紹由原告無償搭乘其摩托車,是做好事的情誼行為,事故發(fā)生時原告未考慮摩托車車況及是否佩戴頭盔等情況,故對事故發(fā)生顯有過錯,原告亦應承擔部分責任。被告中長安支公司承認關某在其公司購買交強險屬實,且事故在保險期間發(fā)生,但辯稱,其承保車輛在事故中無責,故只同意在交強險無責范圍內賠償原告損失其余損失原告同第一被告之間需解決的問題,與己無關。
(二)問題
本案是一起好意同乘民事責任承擔糾紛,因好意同乘引發(fā)的責任,但對好意同乘性質認定以及歸責原則方面卻有很大的差別,曲某訴張某案法院只是按一般的道路交通事故也就是無過錯責任予以處理,而前述案例則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因此在我國地方法院的審判實踐中更是對好意同乘的裁判存在一定的差異。一般而言,權利人提起一項訴訟并獲得法院支持,得有其請求權基礎。③那么對于好意同乘請求權基礎是什么?客運合同關系還是侵權關系?其該如何定性,其是法律行為還是事實行為?在歸責原則方面我們該嚴格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規(guī)定適用過錯責任還是參照國外的立法例適用嚴格責任?正如本案,原告明知被告無證駕駛還乘坐,那么可否認為原告意識到危險的存在,仍甘愿冒險為之,對因風險實現(xiàn)而發(fā)生的損害不能要求賠償?那么既然原告自身也存在很大的過錯那么讓被告承擔全部責任是否合理,該如何運用過失相抵?
二、學界以及國外對好意同乘的見解和規(guī)定
(一)學界關于好意同乘性質的探討
有關好意同乘性質的探討在學術界是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正確認識好意同乘是承擔好意同乘民事責任的前提和基礎。那么在我國關于好意同乘性質的探討主要有客運合同關系說、情誼行為說以及侵權關系說等主要學說。客運合同關系說認為,好意同乘是一種客運合同中的無償客運合同。而好意同乘的最大特點是好意人并沒有因其好意行為受約束的意思表示,并且施惠人也無這樣的意思表示。在同乘中的邀請行為或同意行為也不含有“意思表示”的要素,因為當事人并沒有想通過其邀請或同意追求一個確定的法律后果,因此從這里看好意同乘不是法律行為,那么作為情誼行為的好意同乘并非一種法律行為,也就不可能構成客運合同。④好意同乘本身起因是當事人基于情誼而實施的社會行為,并沒有成立法律關系的目的,所以不受法律調整,但這不意味著因為這一行為而產生的致害后果不受法律的調整。在現(xiàn)實生活中好意同乘更多的是體現(xiàn)民事互助行為,是社會良好風德的體現(xiàn),那么在這種過程中發(fā)生交通事故后,如果存在過錯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同乘人人身或者是財產損害的就演變成侵權行為。也就是說在車輛運行著邀請或同意后其就負有對同乘人人身、健康的注意義務或者說是駕駛人員的場所責任,車輛在駕駛人員掌控下,所以駕駛人員應對車輛空間內的好意同乘者承擔一定的責任。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好意同乘是一種好意施惠行為比較合理。
(二)國外關于好意同乘的立法比較
1.美國的汽車客人規(guī)則
美國侵權法的“汽車客人規(guī)則”把車上的搭乘的人區(qū)分為乘客與客人,汽車客人作為無償搭乘者是區(qū)別于付費乘坐出租車、公共汽車的乘客。乘客就是在搭車時要給付費用或者能使車輛運行者獲得經(jīng)濟利益的人,所謂客人則純粹是搭車,不給機動車輛供給者任何報償?shù)娜耍褪俏覀儸F(xiàn)在所說的好意同乘者。其以過錯程度決定機動車輛供給者在道路事故中是否要負責任。機動車輛供給者對客人的責任是,警告客人已知的危險;而對乘客的責任則不僅要警告乘客已知的危險,還要對危險情況進行檢查,確定沒有什么問題后才能開車。機動車輛供給者載乘客時出了車禍,只要他在開車前和開車過程中有一般的過失,他就要對乘客的傷害負責;但如果他載的是客人,只有當他開車存在嚴重輕率或疏忽大意時,他才對客人所受的傷害負責。機動車輛供給者只有在重大過失的情況下,才會對好意同乘者承擔損害賠償責任。⑤這種重大過失包括酒后駕車、飆車、明知車輛有瑕疵仍行駛等。這種規(guī)則已受成文法規(guī)范,保護了司機免受不當?shù)脑V訟之累。
2.日本根據(jù)不同情況區(qū)別對待
日本對好意同乘責任的立法較為發(fā)達。1955年修訂的《機動車損害賠償保障法》第3條規(guī)定:“為自己而將汽車供運行之用者,因汽車的運行而侵害了他人生命或身體時,對所產生損害負賠償責任?!比毡咀罡卟门兴鶎ⅰ八恕倍x為“除為自己將機動車供運行之用者及該機動車駕駛者之外的人”,明確他人的范圍包括好意同乘者。
(三)我國地方法院的規(guī)定以及與國外立法的比較
我國還沒有從內部規(guī)制好意同乘民事責任的法律規(guī)范,從《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征求意見稿)》第16條,“個人之間免費搭乘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搭乘人損害,屬于被搭乘機動車一方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其對搭乘人的賠償責任?!笨梢钥闯鑫覈鴮τ诤靡馔撕靡馊瞬扇p輕責任的立法態(tài)度。通過比較,無論是英美法系的美國,還是大陸法系的日本都存在較完善的保險體系,這就說明實際向同乘者承擔責任的是保險公司,所以其無論是過錯責任還是無過錯責任結果都是對無償搭乘人有保護作用,以減輕駕駛人的責任。而我國也可借鑒國外的做法,光靠《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的規(guī)定的歸責原則,不具有普遍適用性,并且也欠科學。
三、對于好意同乘民事責任承擔的完善
(一)完善第三者強制責任保險制度
我國保險制度亟待完善,保險公司現(xiàn)行推出的車內人員險額度明顯偏低。難以有效解決沒有第三人因素介入的完全由駕車人引發(fā)的致同乘人受損的事故。為此,我們應逐步完善現(xiàn)有的保險制度。從長遠來看,我們應建立健全責任保險制度。實現(xiàn)損害由社會承擔的目標,這樣加大了對受害人的保護力度,有效降低了運行人的經(jīng)濟負擔,也有助于激勵好意同乘這種體現(xiàn)助人為樂,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與友誼的善良之舉。
(二)關于好意同乘民事責任的減輕和免除
在好意同乘立法比較完備的國家都詳細規(guī)定了好意同乘民事責任的減輕和免除,我國目前的保險制度不夠完善,如果要求好意人承擔全部責任,勢必會造成駕車人的巨大經(jīng)濟損失,同時也打擊助人為樂的積極性,影響良好風尚的形成。故而在實踐操作中減輕或免除駕車人的責任是必要的。也就是說好意同乘人仍應就其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負損害賠償責任。被害人與有過失,如明知好意者醉酒或無駕照而仍愿搭乘其車,受到傷害,應適用第相關法規(guī)條相應減少加害人的責任。⑥
1.風險自負的適用
風險自負從其性質上來看是一種法律上個人主義的體現(xiàn),每個個體都是有主觀意識,能對因自己的意識選擇自己所要為何種行為,并可以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我國現(xiàn)行法律中雖然沒有規(guī)定風險自負可以作為免責事由,但在實踐中也是被承認的。例如因不可抗力或自然原因緊急避險和意外事件發(fā)生交通事故的,車輛保有人可以免責。或車輛正常行駛中的固有風險如輪胎突然爆胎、因高溫天氣持續(xù)行駛而自燃等,如好意人盡到了注意義務,主觀上沒有過錯,客觀上采取了積極的預防或補救措施,且好意人與同乘人同是受害人,在這種情形下,好意人不應當承擔責任。
2.過失相抵的適用
通過前面分析在我國關于保險等與賠償制度不太完善的情況下應堅持過錯責任原則為主,但這也并不意味著好意者在有過錯的情況下,所有責任都由好意者承擔,顯然這不符合民法公平的基本原則,那么在好意者有過錯的情況下還要考慮同乘者主觀上是否存在過錯。如果好意同乘者因自身的過錯和機動車駕駛人的過失而受到人身傷害,遭受損失,即可對發(fā)生的損失采用過失相抵,減輕好意者的責任。但在實踐中也存在如何量化這種過錯,如何根據(jù)各自的原因來量化雙方的過錯也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具體的案件中也可以規(guī)定一些具體比例,比較當事人的過錯。
因此正確定性好意同乘,完善其配套的制度以及過失相抵、自擔風險的引用對于責任的承擔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注釋]
①李薇:《日本機動車損害賠償保障法上的“他人”性研究》,《外國法譯評》1996年第4期。
②案件來源于西安市長安區(qū)人民法院網(wǎng),http://caqf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437。
③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請求權基礎理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頁。
④張勇:《順風車搭出的官司》,載《農村天地》,2004年第 6期。
⑤[美] 愛德華.J.柯恩卡:《侵權法》(TORTS)第2版,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255頁。
⑥王澤鑒:《債法原理》(第一冊),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01頁。
[參考文獻]
[1]李薇.日本機動車損害賠償保障法上的“他人”性研究[J].外國法譯評,1996,(4).
[2]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請求權基礎理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3]張勇.順風車搭出的官司.農村天地,2004,(6).
[4][美]愛德華.J.柯恩卡.侵權法(TORTS)第2版[M].法律出版社,1999-10,(1).
[5]李響.美國侵權法原理及案例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馬曉瑞,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