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歷史理論揭示歷史現(xiàn)象的 本質,挖掘隱性歷史知識及知識點間的內在聯(lián)系,就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關鍵詞]歷史 思維能力 培養(yǎng)
歷史是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也是文科學生高考的一門必考課。要使學生學好歷史、考好歷史,教師必須 注意平時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歷史教材中有大量的知識需要記憶,而學生往往反映“記不住”。我采取以下方法使學生少花些時間多記 一些知識。
首先,要求學生采用分散記憶法。學生往往把某一段教材一次背上七八遍或十幾遍,當時記住了,過幾個 月差不多就忘光。我要求學生分開進行學習:當天看一遍,一周復習一次,
其次,要求學生采用趣味記憶法。我傳授一些,也要求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一些。如清朝先后12個皇帝在位,時 間跨古代近代兩段,學生往往理不清順序,我要求學生記“努皇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押韻上口, 學生念一兩遍就記住。又如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統(tǒng)治時期,當政派別先后為:大資產階級、吉倫特派、雅各賓 派、熱月黨人、督政府、拿破侖等。
再次,引導學生記憶綱要。先把大量內容歸納為綱要,使用時由綱要再擴展為詳細內容。
理解能力也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礎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難以應用。我在教學中注重講清基本的歷史概 念和史學理論,同時注意各學科知識間的滲透,引導學生把前后知識聯(lián)系起來分析思考,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 使其養(yǎng)成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習慣。
首先,教師講清基本概念。如在講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憲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資產 階級革命、無產階級革命;論述、敘述、評述、分析;改革、變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時,就必須將其內涵講清。
其次,要讓學生了解基本的史學理論。在日常教學中,必須給學生講清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 層建筑,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個性與共性,原則與策略,必然與偶然等的辯證關系。 像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尺度,人民和英雄人物的作用,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等問題,應該在教師舉例說明后 ,讓學生再舉同類例子加以說明以鞏固基本理論。
第三,引導學生將各學科知識互相滲透,以促進歷史課的學習。現(xiàn)代的考試是大文科和大理科的考查,一 科試題也涉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和能力。語文課本中大部分課文,如《五人墓碑記》、《改造我們的學習》、《 最后一課》、《母親》等都可加深對歷史相關知識的理解。政治中的理論(如民族形成的4個要素)可指導歷史 的學習(考慮美利堅民族形成的要素),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識,英語上的詞語知識,數(shù)學上的統(tǒng)計比例知識 等都會促進歷史學習。
反過來,歷史學科也促進其他學科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其他學科知識恰當靈活地運 用到歷史學習中來。
第四,前后知識的聯(lián)系、貫通。如中國古代史中介紹戰(zhàn)國時中原地區(qū)可購到東南西北各方的出產品,引導 學生不能孤立死背,而要前聯(lián)(春秋戰(zhàn)國經濟發(fā)展、交流增多),后聯(lián)(為秦統(tǒng)一奠定經濟基礎——統(tǒng)一市場 初步形成)。再如,引導學生把1815年拿破侖的失敗與1815年拉美獨立斗爭受挫聯(lián)系起來,從宏觀上了解各地 歷史的聯(lián)系。
第五,還要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定勢,以了解真實情況。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一次重要的革命而非第一 次資產階級革命。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屬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范疇而非無產階級革命范疇?!胺饨ā弊钤绾x是 “封邦建諸侯”,“革命”最早涵義是“改朝換代”等。
要學好考好歷史,分析能力是相當重要的。學生往往不會分析,或無從下手,或東拉西扯不切要害。我在 平日教學中主要從歷史地分析、階級分析法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三個方面入手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首先,要求學生歷史地看問題,運用科學的歷史觀評價人和事。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用現(xiàn)在的標準衡量 歷史事物,就難以得出正確結論。用現(xiàn)在“打破大鍋飯”,反對絕對平均的經濟標準去衡量洪秀全的絕對平分 土地和產品的主張當然不行。用現(xiàn)在中學生就掌握對數(shù)和三角函數(shù)去和祖沖之推算出圓周率比較,以為祖沖之 不偉大當然錯誤。平日的強調和潛移默化,學生就會有一雙歷史的目光。
其次,用階級分析的方法。這里并不是套用極左時期的“階級斗爭為綱”,而是引導學生在分析歷史問題 時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即注意人民性問題。例如,地主階級或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的改革或政策調整有利于當 時人民生活和國家的發(fā)展,就應肯定。蘇聯(lián)犧牲波蘭人民利益與德國法西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就應否定。 隋煬帝奢侈腐化,濫用民力就應否定,而主持開鑿大運河、派人去西域和臺灣就應肯定。
再次,培養(yǎng)學生審題能力。要求學生確定所給試題的時間、地點、人物、類別,答題技術性要求,教師加以補充。經常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技能,提高學生審清題意能力。即使不會回答,也不浪費時間;若亂答一氣,一分不得,卻 花了不少時間。
第四,培養(yǎng)逆向思維能力,如證明書上所給的結論。書上有“自從有了共產黨,中國革命面目就煥然一新 了”。引導學生考慮“革命面目新在何處?”能否用中共成立前后各30年的史實證明?“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歷史 的轉折點”,你又如何證明?
第五,引導學生注意當前社會熱點問題,以提高理論結合實際和應變能力。如當前的經濟改革、香港回歸 、統(tǒng)一臺灣、巴爾干沖突、冷戰(zhàn)結束、多極發(fā)展、民族問題、科技文化發(fā)展等都應注意。平時注意了這些問題 ,考試中遇到相關試題就可以比較順利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