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朗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相對而言,農(nóng)村小學的語文閱讀水平由于種種原因,與城市學生存在較大差異。那么,我們?nèi)绾卧谵r(nóng)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落實新課標理念,體現(xiàn)新教法,努力提高小學生閱讀技能呢?根據(jù)我在地處偏遠的梁家莊小學從事多年農(nóng)村語文教學所積累的經(jīng)驗,談幾點個人體會。
一、強調(diào)合作學習
教育家葉圣陶說過:“上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該如尋常集會,學生是報告和討論,教師是指導和訂正?!边@就說明學生通過互動,在合作中討論,相互進行思維的碰撞,語言的交流,可以誘發(fā)對言語的感悟,可以進一步感悟文中所體現(xiàn)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例如教學《驕傲的孔雀》一文,可以先要求學生按圖索文,然后讓學生合作互動,按照故事情節(jié)自編自演課本劇。表演中學生把孔雀那種認為自己漂亮,妒忌別人,驕傲得連自己都不認識表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樣既看到學生間的合作的默契感,同時也檢驗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
二、倡導質(zhì)疑求知
顯而易見,質(zhì)疑蘊含著創(chuàng)新的因素,讓學生質(zhì)疑,對促進學生智力發(fā)展和提高素質(zhì)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中應積極倡導。記得我在教《落花生》一文偶遇這樣情況,一學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這個對比令人不服。為什么?因為桃子、石榴、蘋果既可觀賞,又可食用,這不是一舉幾得嗎?總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觀賞要好得多。雖然學生的理解與作者的表達意圖有失偏頗,但能向教材挑戰(zhàn),就很難能可貴了。有了疑,學生就會產(chǎn)生求知欲,變被動為主動,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三、充分發(fā)揮想象
課文中作品為了便于教學的需要,往往有意省略了一些內(nèi)容,專門供學生們展開想象。因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補充其省略情節(jié)。比如《黃山奇石》一文,課文根據(jù)黃山巖石名形相似的“奇”,通過“猴子觀?!?、“仙人指路”等石的具體描寫,突出“很有趣”。而對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獅子搶球”等一筆帶過,形成空白。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緊扣“奇形怪狀”,抓住巖石的名字讓學生發(fā)揮想象,模仿前文描寫的句式手法,把這三塊巖石具體寫下來。然后要求學生改按把這三塊詳寫,把原文中四塊巖石略寫作為的內(nèi)容,,開頭結(jié)尾不變,進行更高層次的訓練。
四、堅持以讀為本
眾所周知,朗讀是學生領略課文蘊涵情感的最佳途徑。從理論上講,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xiàn)。因此,我們應重視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能夠讀出音韻、意境、情味。比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對于其中一段我是這樣處理的: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陰/又冷。此句應該指導學生用低沉、悲傷的語調(diào)朗讀,目的是讓學生從環(huán)境描寫烘托出人民對總理的哀悼之情;第二句: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樣長,人/是那樣多,向東/望不見頭,向西/望不見尾。我要求學生將“擠滿”、“長”、“多”三個詞讀重音,使他們也和人們一樣沉浸在對總理的崇敬和愛戴中。經(jīng)此引導,學生自然品味出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語言素養(yǎng),又陶冶了情操。
五、強化思維激發(fā)
實踐證明,將“辯論”納入課堂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也容易激發(fā)學生思維,深化對學習內(nèi)容的理解,有助于促使學生主動創(chuàng)新,敢于彰顯自我,表達獨特見解,更重要的是通過爭辯能夠明白是非,培養(yǎng)學生能言善辯和口語表達能力。比如完成《落花生》一文教學后,我隨即提出“你想做什么樣的人”的問題,讓學生各自代表“蘋果”、“花生”正反方,根據(jù)各自的觀點展開三次辯論。首談各自的好處,二講各自的不足,三論當前社會為什么需要“蘋果”和“花生”這樣的人。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各不相讓,答辯精彩,氣氛熱烈。最終我引導大家統(tǒng)一認識:人要注重外表,更要注重對社會有用,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環(huán)境,需要不同的人才。這樣,在潛移默化中達到了“激活童真、回歸自我、學做真人”的目的。
六、注重情感體驗
眾所周知,創(chuàng)設直觀情境是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具體情境中的直觀情節(jié)及其情感色彩,將學生帶入其中,讓學生充分參與情感體驗,學生們?nèi)菀浊榫w高漲,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活躍,學生情感體驗的狀態(tài),也是最佳的。這樣,老師通過多種渠道,創(chuàng)設出情境,對學生處于形成狀態(tài)的情感,進行熏染和陶冶,并且隨著熏染和陶冶的過程的不斷深入,達到學生與老師、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創(chuàng)設出具有直觀性,形象性、感染性的情境教學環(huán)境,可以彌補學生思維抽象程度和情感感受體驗能力不足的局限,幫助學生感受體驗更豐富和更深層次的情感。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追尋“體驗”呢?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課文中,課文展現(xiàn)了兩個情境:—是以前美麗的小村莊,二是后來的小村莊被卷走。前者和后者的比較,真是令人心痛。首先,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美麗的生活情境,給學生展示了郁郁蔥蔥的森林,清澈見底的小河,湛藍深遠的天空……,多美的小村莊呀!不少學生不禁陶醉了,情感自然豐富起來,紛紛爭先講述自己的感受,贊美之詞脫口而出。教師趁機引導:可是,這么美麗的小村莊最后卻在一場大雨中消失得無影無蹤,真是發(fā)人深思!接著課件出示:下了五天五夜的大雨,咆哮的洪水,被卷走的小村莊……學生入情入境,心情沉重,深深地體會到人類亂砍伐樹木給自身帶來的災難,強化了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這樣,學生在強烈對比的氣氛中高質(zhì)量地完成了學習任務,教師講得形象,學生學得容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學生情感體驗由此得到了深化。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要想提高農(nóng)村學生的閱讀水平,需要我們積極去創(chuàng)新教法,積極探究科學的教學方法,從而進一步促進閱讀教學效率的提高,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盡早形成,為今后的發(fā)展奠定扎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