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各科目中,物理是相對較難學習的學科,學過高中物理的大部分同學,特別是物理成績中差等的同學,總有這樣的感覺:“上課聽得懂,聽得清,就是在課下做題時不會”這是個普遍的問題,也是值得物理教師和同學們認真研究的問題。本文介紹物理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的常見的幾種學習方法。
【關鍵詞】整體法與隔離法 圖象法 微元法 等效法
在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人們逐步積累和形成了物理學中處理問題的方法,在物理教學中,我們一定要使學生逐步領會和掌握這些方法。下面介紹在高中物理中常用的處理問題的幾種方法:
1.整體法與隔離法
在物理中通常用整體法與隔離法處理簡單的連結體問題,把所研究的對象作為一個整體來處理的方法是整體法。采用整體法就是從整體上對物體進行分析,不去考慮物體間的相互作用。采用整體法可以避免對事物內(nèi)部進行復雜的討論。在不涉及系統(tǒng)內(nèi)力時應優(yōu)先考慮運用整體法,其優(yōu)點是研究對象少,求解過程往往簡單而巧妙。而隔離法是指將系統(tǒng)中的一個物體隔離出來進行研究,把系統(tǒng)的內(nèi)力轉化為某一個物體所受的外力的方法。整體法和隔離法是重要的思想方法,實際應用時,要求靈活轉換研究對象,交替使用整體法和隔離法,以取得最簡潔的解題思路。
例題1、有一個直角支架AOB,AO水平放置,表面粗糙,BO豎直放置,表面光滑。AO上套有小環(huán)P,BO上套有小環(huán)Q,質量均為m,兩環(huán)由一根質量可忽略、不可伸長的細繩相連,并在某一位置處于平衡狀態(tài)如圖所示,現(xiàn)將P環(huán)向左移一小段距離,當兩環(huán)再次達到平衡時,將移動后的平衡狀態(tài)和原來的平衡狀態(tài)比較,AO桿對P環(huán)的支持力和細繩上的拉力T的大小變化情況各如何?
解析 :首先通過整體分析法可知,支持力 始終不變。再轉換研究對象,隔離環(huán)Q進行分析,在豎直方向有 ,其中環(huán)P左移后,繩與豎直方向的夾角θ變小,因此T將變小。
2、圖象法
物理圖象是處理物理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直觀和形象的特點,可以直觀地將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表現(xiàn)出來,應用圖象法處理問題時,要搞清圖象所揭示的物理規(guī)律或物理量間的函數(shù)關系,即必須明確橫縱坐標物理量的物理意義,明確有關“斜率”、“面積”、“截距”等所表示的物理意義,先把具體問題抽象為一個物理模型,然后轉化為數(shù)學模型,建立函數(shù)關系,畫出圖象,進而分析問題。
在中學物理中,常見的圖象有:s—t圖像,v—t圖象,波動圖象,伏安特性關系圖象,電源的外特性圖象等等。
例題2、起重機要把停在地面上的貨物豎直提起,放到50m高度的樓頂上,若起重機豎直向上的最大加速度大小為 ,則貨物如何運動才能使貨物在最短時間內(nèi)到達樓頂?最短時間是多少?
解:首先應比較兩種運動:1、先勻加速再勻減速運動;2、先勻加速后勻速再勻減速運動,作出圖象,如圖所示,要圍成的面積相等,必須t1 對某些物理過程,如能作出對應的物理圖象,其變化規(guī)律便一目了然。根據(jù)圖象進行有關計算,一般能簡化過程,甚至得到意外的收獲。 3、微元法 微元法是分析、解決物理問題中的常用方法,也是從部分到整體的思維方法。用該方法可以使一些復雜的物理過程用我們熟悉的物理規(guī)律迅速地加以解決,在使用微元法處理問題時,需將其分解為眾多微小的“元過程”,而且每個“元過程”所遵循的規(guī)律是相同的,這樣,我們只需分析這些“元過程”,然后再將“元過程”進行必要的數(shù)學方法或物理思想處理,進而使問題得以求解。 例題3、如圖3—1所示,一個身高為h的人在燈以悟空速度v沿水平直線行走。設燈距地面高為H ,求證人影的頂端C點是做勻速直線運動。 設某一時間人經(jīng)過AB處,再經(jīng)過一微小過程Δt(Δt→0),則人由AB到達A′B′,人影頂端C點到達C′點,由于ΔSAA′= vΔt則人影頂端的移動速度: vC = = = v 可見vc與所取時間Δt的長短無關,所以人影的頂端C點做勻速直線運動。 4、等效法 等效法就是在保證某一方面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理想的、熟悉的、簡單的物理對象、物理過程、物理現(xiàn)象替代實際的、陌生的、復雜的物理對象、物理過程、物理現(xiàn)象的思想方法。合力與分力、運動的合成與分解、電阻的串聯(lián)與并聯(lián)、交流電的有效值等都是等效法在物理學中的實際應用。 等效法在物理解題中也有廣泛的應用,主要有:物理模型的等效替代;物理過程的等效替代;作用效果的等效替代。 例題4、 如圖3所示,在豎直平面內(nèi),放置一個半徑R很大的圓形光滑軌道,O為其最低點。在O點附近P處放一質量為m的滑塊,求由靜止開始滑至O點時所需的最短時間。 【點撥解疑】:滑塊做復雜的變速曲線運動,故用牛頓定律、動量定理等方法都難以求解。但只要我們分析透滑塊的受力、運動特征,就會自覺地把滑塊等效為單擺的運動,這樣,我們便可迅速地求出滑塊從P點到O點的最短時間為 則。 由此可知,等效法是在效果相同的條件下,將復雜的狀態(tài)或運動過程合理地轉化成簡單的狀態(tài)或過程的一種思維方法。 在中學物理練習中,經(jīng)常需要運用等效法處理問題。我們應當有意識地訓練學生,使他們掌握這種處理問題的方法。 除了上述幾種方法外,像分析-綜合法、臨界分析法、反證法、近似處理法等等,也是在中學物理中常用的處理問題的方法,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應逐步教給學生,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和總結,這樣才有利于學生處理物理問題,真正做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閻金鐸,田世昆.《中學物理教學概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許國梁 《中學物理教材教法》 江蘇教育出版社,1985年 [3]劉強 《徹底復習—高考物理》 九州出版社 2005年5月 [4]高峰 《高考熱點專題縱橫(物理)》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