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的今天,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接收了許多信息。他們不再是單純的白紙,他們已對某些事物有了自己的認識,我們要去改變他們,按自己的期望去塑造他們還真不容易。這不僅僅要求我們要關(guān)心學生,更要求我們要用科學的方法,足夠的機智去引領(lǐng)他們成長,讓孩子們能夠成為情智共長的新一代。
我曾在某一天的課間,看見小鑫正拿個氣球在玩,乳白色的,我也就沒在意。只叫他上課不要玩,記得收起來。等到下課了,我就看到他從課桌里拿出一個新的,仔細一看,原來是避孕套,實在是尷尬呀!他還在拼命地吹,我當時真的很郁悶。我沒急著找這個孩子,而是尋思著怎樣來處理好這件事?怎樣去引導他成長呢?
此事雖然讓我很生氣,但我沒有立即采用暴風驟雨式的教育,我也在反思:他真的錯了嗎?錯得那么嚴重嗎?或者說他玩著無意,我看者有心呢?避孕套,不是一件很普通的事物嗎?為什么我們談其色變呢?澳大利亞的中小學校為了保護女學生,不是還給她們發(fā)放避孕套嗎?(老師要求女學生在遇到強暴事件時,可要求罪犯使用避孕套。以免懷孕和染上性病。)這種珍重生命的做法不是很人文嗎?現(xiàn)在的中學生墮胎已經(jīng)是見怪不怪的事情了。如果她們能夠早一點接受到性觀念、性道德方面的教育,他們未必會發(fā)生性行為??墒?,正因為沒有這方面的教育,使許多的孩子在懵懂中吃了苦果。我們都知道,不管什么原因,懷孕和墮胎都會給女性帶來身心傷害,甚至會影響她們的一生。如果她們有防護意識,那么是不是就不會再有這么多的女性經(jīng)受墮胎之痛了?是不是就不會再有這么多女性去品嘗因此而帶來的一切苦果了?
就目前社會文化來看,誘導孩子成人化的不良信息太多,可以說,對中學生的早戀和性問題,堵是堵不住的,只能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為了減少身心傷害,應該讓她們盡早地學會相關(guān)知識、學會如何保護自己。當然,在教避孕的意義和用法的同時,更應該向他們灌輸?shù)赖乱庾R、人格意識和責任意識,讓他們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
對于小鑫的事,我沒把他批評得體無完膚。而是把小鑫“請”進了辦公室。我也沒有轉(zhuǎn)彎抹角,直奔主題:“你知道你玩的氣球是什么嗎?”他點點頭。我接著問:“這東西哪兒來的?”他吞吞吐吐的說:“這是從路邊的自動售貨機中花錢買的?!薄澳悄阒浪挠猛締??”我溫和地問。“我知道。它是……”小鑫欲言又止,臉剎那間變得通紅。“不要緊,老師不怪你。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qū)υS多事情也很好奇。你對它覺得好奇這沒什么,只是,你在校內(nèi)玩老師覺得不合適。”“那把它放在哪兒呢?”“對于自己根本用不著的東西,放在身邊干什么呢?交給老師吧?!彼箘劈c點頭并把東西掏出來遞給我。我告訴他,校園應該是文明和高雅的,有些事物是不宜在校內(nèi)出現(xiàn)的,就像不能穿拖鞋、背心進教室一個道理。看著他緊張的神情漸漸釋然,我想:我的教育也算達到目的了。我又給他講社會對男性的要求,男性對家庭的責任,方方面面都是希望他能把精力轉(zhuǎn)到學習上來,這一次談話非常愉快,他絲毫沒有抵觸情緒,我們甚至還談到了他的家庭情況,他對老師的評價等。事后想想,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站在成人的視覺一廂情愿地小題大做。試想,如果我把這個孩子叫進辦公室,不分青紅皂白劈頭蓋臉地訓斥一通,結(jié)果會怎么樣呢?除了給孩子心頭留下永久的陰影和創(chuàng)傷,我想,不會有別的好處。其實,青春期的孩子隨著身體的發(fā)育成熟,產(chǎn)生性好奇、性沖動的行為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無論父母和老師的性教育是否到位,在資訊發(fā)達的今天,孩子們完全有渠道“自學成才”。老師和家長絕不能以強硬的態(tài)度訓斥、挖苦孩子,而是要以有效的溝通表達老師和父母的想法和觀念,耐心地引導并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特殊時期。
網(wǎng)絡連接著世界各地,信息林林總總資源共享,你知道他什么沒見過?今天中學生的見識遠遠的超越了我們年輕時,他們所差的就是閱歷和認識的深淺。不要對學生偶爾出現(xiàn)的性行為感到驚訝,從生理學上看這是很正常的。我們的大驚小怪會造成他們的心理壓力,反倒不好。今天我們該做的就是憑我們的經(jīng)驗和閱歷引導使其對性的理解升華。孩子們都要長大,有些所謂“少兒不宜”的事物和道理他們遲早都會知曉,如果我們教師還抱殘守缺,用我們“當年的單純”來衡量他們,“談性色變”,我們就永遠無法去理解他們,更談不上引領(lǐng)他們成長。因此,我們要直面現(xiàn)實,不可躲避,也不可壓制。其實這個時候我們冷靜冷靜不用堵而用疏的辦法或許會更有效。試想,如果對于那件事我不夠冷靜,認為這是學生思想骯臟的反應,甚至是傷風敗俗的丑事而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大聲斥責再加上一番羞辱。我想可能就會有兩個結(jié)果:一個是反正都被羞辱過了,破罐子破摔,再找一些“臭味相投”的同學,壯大力量與老師作對;另一個可能會覺得抬不起頭,變得更加內(nèi)向暴躁。如果真是這樣,那就不僅僅給自己的工作帶來困難,更重要的是耽誤了一個孩子的一生。
作為教師,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學生起著或大或小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謹慎地處理好每一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