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第二學期,學生第一次在數(shù)學課本中接觸到分數(shù)。通過教學要讓學生理解分數(shù)的含義。如“幾分之一”的含義是“將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個部分,每一部分就是整體的幾分之一”。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幾分之一”分成三個部分層層深入。一個實物(或一個圖形)的幾分之一、一個“量”的幾分之一和一個數(shù)量(或多個物體)的幾分之一。學生對于第一個層次的學習掌握較好,而在學習“一個量的幾分之一”時有與學生的思維脫節(jié)的地方,因此學生理解起來較難,思維甚至出現(xiàn)了混亂。如“一米的就是米”,其實后者就是前者的另一種表達方式。當分數(shù)的后面跟上了單位名稱,才真正體現(xiàn)了“數(shù)”的含義,既然是“數(shù),”那到底是多大就是學生思考的問題。與1米進行比較,追問:四分之一米是多長?五分之一米呢?
針對學生對于分數(shù)的“數(shù)”的含義理解得不夠透徹,在第三層次的教學中出現(xiàn)了這樣的一幕:
師:請寫出圈出的部分是整體的幾分之一。
生1:圈出的包子是整體的四分之一。
生2:圈出的甜甜圈是整體的二分之一。
師:想一想,第二幅圖圈出的部分是整體的四分之一,如果我給它添上單位名稱那應該是什么?A籠 B份 C個
生:四分之一籠。
師: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為圈出的部分是1籠的四分之一,所以是四分之一籠。
師:是幾份?
生:一份。
師:是幾個?
生:是3個。
師:那再來看第一幅圖,三分之一什么呢?
生:(脫口而出)串
師:三分之一串對嗎?
生:應該是1串,所以三分之一串不對。
師:那是三分之一顆嗎?
生:也不是。
師:那是三分之一什么?
生:(面露難色)
師:如果我把這三串糖葫蘆放到一個袋子里,那么圈出的應該就是三分之一( )。
生:袋
師:如果我把這三串糖葫蘆放到一個盤子里,那么圈出的應該就是三分之一( )。
生:盤。
師:那剛剛提到的三分之一顆是多少?
生:一顆的三分之一。
師生:所以我們在寫分數(shù)時一定要看清整體是什么,寫出的分數(shù)表示的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也就是幾分之一個整體。
通過對幾個相關(guān)單位名稱的辨析,學生的思維經(jīng)歷了從糊涂到清晰的過程。
因為第二幅圖的三個單位名稱相對較為清晰,而且正確答案正是學生所熟悉的單位,所以我選擇先講解第二幅圖。據(jù)我分析,學生能夠回答出“籠”這個答案并非因為他們對分數(shù)的含義了解得那么清晰,而多數(shù)學生是選擇了自己最熟的答案,這就是為什么當我問道“第一幅圖中圈出的部分是三分之一什么?”時學生會脫口而出說“串”的原因。而經(jīng)過前一題對三個單位的辨析,學生馬上對自己的答案進行反思,似乎不對,但是又不知道應該是什么,于是我及時給出整體的單位,由此判斷出正確的單位名稱。這樣學生對分數(shù)才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學生對于新知識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是對于新知識的理解有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時看似理解了,內(nèi)心卻是糊涂的。這時老師所要做的就是對知識進行抽絲剝繭,使學生的疑問明朗化,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追問,一次又一次的回答,師生共同來解答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