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不論命題還是教材都要遵循一個基本原則:不能出現(xiàn)知識性錯誤,不能對學生形成誤導。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發(fā)現(xiàn)有這方面的問題則要及時更正。本文舉了在題目和教材中出現(xiàn)的關于概念的混用和材料引用不當?shù)膬蓚€實例,并進行了解釋,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概念不能混用
第一個小問題是關于概念的。有一道關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題目,材料如下。材料二 北方長期戰(zhàn)亂,百姓流亡,土地荒蕪。北魏頒布均田令,規(guī)定男子15歲以上,授給露田40畝、桑田20畝,婦人授露田20畝。露田加倍授給,以備休耕。露田不得買賣,授田者身死或年滿70者歸還官府。桑田則永為個人所有,不須還官,并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買賣。
——摘編自趙毅等主編《中國古代史》
問題是:(2)據(jù)材料二推斷北魏土地所有制有哪幾種類型?并說明依據(jù)(不得照抄材料)。(6分)
從材料到問題都非常好,考察的是孝文帝改革有關均田制的內容。但答案里的用詞好像有點問題。
答案:
(2)類型:土地公有制(或國有制)和土地私有制(或農民土地所有制)(4分)
答案里涉及兩個概念“公有制”和“國有制”,在這里是否可以通用呢?我個人認為比較牽強。
這兩個詞有不同的概念解釋。“公有制”,公有制就是生產(chǎn)資料歸勞動者共同所有的形式。在人類社會中出現(xiàn)了兩種公有制形式:一是原始公社的公有制,它是生產(chǎn)力水平極低的一種公有制。在這種生產(chǎn)關系下,部落成員按年齡、性別分工,共同采獵,所有成員平均分享勞動成果。另一個公有制是社會化大生產(chǎn)條件下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它是無產(chǎn)階級利用革命暴力奪取政權,建立了生產(chǎn)資料公有制,即生產(chǎn)資料的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
國有制是國家統(tǒng)治集團做為主體對生產(chǎn)資料實行所有。國有制有很多種,如奴隸制國有制、封建制國有制和資本主義國有制。這些都是不同的國家統(tǒng)治階級的集團對生產(chǎn)資料的所有形式。由于國有制的所有者主體不過是一個不進行實質性勞動的剝削階級的統(tǒng)治集團,由此,國有制不僅不是公有制,而且是這個官僚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集團的私有制。
從概念解釋來看,北魏時期的均田制既不可能是原始社會的土地公有制更不可能是社會主義的公有制,只能算作封建的土地國有制,也就是北魏統(tǒng)治集團所有,就像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樣,如果把天下都看做皇帝的私有財產(chǎn)的話,國有實質上也就是皇帝所有。
國有是否等同于公有得看國家性質,在家主權在民的社會主義國家,可以說國有制才會是全民所有即公有制,否則,兩個詞不能通用。
二、材料引用要準確
第二個問題出現(xiàn)在岳麓版教材“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單元第四課商鞅變法與秦的強盛,第24頁,最后一段:“商鞅變法……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所以后世有人說‘百代猶得秦政法’”。很明顯教材意圖是通過引用“百代猶得秦政法”來說明商鞅變法的深遠影響。但是否準確呢?我們得考察一下這句話。
這句話出自毛澤東毛主席給郭沫若的詩,全詩內容是: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yè)要商量。神龍雖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猶行秦法政,《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此詩評論的是秦始皇,肯定他開創(chuàng)的制度對中國統(tǒng)一和制度沿革的重要意義。
雖然說秦代的很多制度承繼于秦國商鞅變法,但毛澤東所謂“秦法政”明顯指的是秦代和秦始皇,并非秦國和商鞅。其實教材加上這一句有點畫蛇添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