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切教育活動的“燈塔”。我們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他們需要享受學習的愉悅,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說:“教育不僅給人幸福,它本身也充滿樂趣。只有在愉悅快樂的情景中,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欢嗌倌陙?,我們只是信奉“學海無涯苦作舟”的“懸梁刺股”的精神,卻忘記了教育最重要的本義。課堂教學是一個以生命為原點的和諧的、生態(tài)的師生雙主體生命交往、心靈對話、舒適成長的人文實踐活動?;诳陀^存在的生命個體內部以及生命個體之間的差異,真實的課堂教學應體現生命關照、體現差異生成。只有尊重差異、因學定教,課堂上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做到“真自學、真討論、真展示”,才能使課堂煥發(fā)創(chuàng)新活力,才能提升學生的幸福指數。
一、分層設計導學提綱,引導學生“真自學”
真自學依賴于教師打造科學合理的導學提綱。提綱的科學性首先體現在設計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對實施教學有導向作用,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我在確定教學目標時總是先認真鉆研《課標》和教材,在整體把握《新課標》與教材的情況下,弄清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知識的鏈接點,然后再結合學生實際分層制定。擬定的目標分基礎目標、中層目標和發(fā)展目標?;A目標是緊扣《課標》和教材,全體學生都要把握的識記、理解和初步應用;中層目標是大部分學生經過努力能把握的較簡單的綜合應用;發(fā)展目標是基礎較好的學生才能把握的較復雜的綜合應用。三類目標之間存在著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遞進關系,后一層次包含著前一層次的要求,是基于前一層次而確定的。其次是行之有效的自學方法指導。我在導學提綱中明確指出各個環(huán)節(jié)具體的自學內容及相應的學習時間;引導學生抓住新知向舊知轉換的環(huán)節(jié)自學,告訴學生重點思考哪些關鍵環(huán)節(jié),把主要精力放在新知向舊知轉換的環(huán)節(jié)上;明確自學要求,也就是要達到的具體標準。最后是設計高效的練習達標測試。練習達標時要遵循”兩做三層”的原則。“兩做”是指練習分為必做和選做兩個部分;“三層”是我在處理練習時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直接運用所學知識的基礎練習,是全體學生的必做部分;第二層次為變式題或簡單綜合題,以B組學生能達到的能力為限;第三層次為綜合題,可做為選做題。這樣可以使A組學生有選擇練習的機會,C組學生也有充分發(fā)揮的空間。我在設計時不僅精心設計基本題,而且還要設計一定數量的探索性、開放性習題,全體學生在完成基本題的基礎上,可自由選做探索性、開放性習題,同樣予以加分鼓勵。這樣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前進,待進生必須基本上達到《課標》的要求,優(yōu)等生盡其所能拔尖提高。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愛好,讓全體學生充分體驗課堂學習的幸福感。
二、異質組建學習共同體,促使學生“真討論”
高效課堂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學生合作學習的高效,要讓學生真的動起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關鍵在于學習小組的合作,因此,組建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共同體,就成為高效課堂的靈魂。我在創(chuàng)建合作學習小組時通常先在全班同學中挑選出12名學習成績好、組織能力強、性格外向、在同學中威望較高的學生擔任每組的組長;然后按照學習成績和能力水平,從高到低分別將學生編排到每組,每組4人,并從組長到組員依次編號(1~4號),小組內設小組長一人,記錄員一人,匯報員一人,資料員一人。組長的主要任務是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全體人員一起合作學習,組織學生動手操作,開展討論,完成小組學習任務。記錄員的職責是將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內容記錄下來,包括合作學習的結論、組織討論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小組成員中某人遇到的學習困難及解決過程等,因此,記錄員應選擇學習態(tài)度好,對工作認真負責,同時筆頭快的學生擔任。匯報員的職責是將本組合作學習的情況向全班或老師進行匯報,所以應選擇學習成績較好、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擔任。資料員應選家有電腦,家庭背景較好的同學擔任。這樣組內各成員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泛泛而談,又避免了待進生在小組合作中的“搭車”現象。當然,過一段時間后,學生各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后,還可以互換角色。同時我還鼓勵學生共同為自己的小組創(chuàng)設組名、形成組訓、制定目標,并討論制定本學習小組的階段目標和長期奮斗目標,包括在遵規(guī)守紀、行為習慣、預習效果、課堂展示、學習成績等方面預期達到的目標以及在團隊中預期要達到的水平。讓學生把學習小組當成自己的小家,體驗到家的溫暖。
三、完善課堂評價制度,鼓勵學生“真展示”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展示的環(huán)節(jié)往往是組內一、二號學生的舞臺,多數學習上的待進生被忽視,展示的機會無形中被剝奪,針對這種情況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一是采用分類評價的辦法,不拔苗助長,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對待進生只要有進步,就及時鼓勵,激發(fā)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保護好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欲,切記不把他們同優(yōu)生相比,這樣會損傷學生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二是采用給小組加分辦法,促進小組每個成員都大膽展示自己,共同進步。具體要求是每個小組以個人行為表現、小組的互助行為效果表現為主要依據,要熱情對待每一位學習伙伴,一個都不能掉隊,全面張揚本組的精神面貌。每次展示得1分,課堂上勇于及時解答困惑得1分,能提出較高水平的質疑問題或者對伙伴的觀點進行補充得1分。課堂上不能體現團結、活潑、和諧、互助的團隊精神,不能高質量、高效率或按時完成學習任務小組,受教師批評的小組每次扣1分。這樣課堂上通過展示讓學生體現出自己的價值,感受到學習的幸福。
總之,要想提高每個學生課堂上的幸福指數,教師就必須根據學生的差異努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做到“真自學、真討論、真展示”,不搞形式主義,不浮在表面,真正地把差異教學落實到課堂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