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課改教學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議論:“語文課真難教啊,簡直不知道該怎么上才好?!薄耙怯幸粋€模式就好了,我們就可以照著上課了?!焙芏嘟處熍瓮麑<一驅嶒瀰^(qū)的老師來指點,以便學一學別人的模式。其言下之意,是課改教學如果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的模式,大家照著模式上課最好。否則,這語文課還真不知該怎么上。
其實,語文教師的這種困惑,或許正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進行課改的必要性。眾所周知,以前的語文教學,由于在師生的頭腦中先有了“應試”這根弦,于是語文課堂便“字詞句篇、語修邏文”起來。為追求各個知識點的細致、完整、實用,教師不惜讓學生沉湎于“書山題海”,讓本該靈動的語文課變成了機械性地練習、作業(yè)、解題過程,致使語文課堂萬馬齊喑、死氣沉沉,失去了應有的趣味,只剩下了語文教師的滔滔不絕。在這種機械的教學過程中,各種所謂模式應運而生。當然,模式本身并沒有錯,關鍵在于我們如何運用它。如果能夠活學活用,大膽創(chuàng)新,進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那么學習別人的模式也未嘗不可。但是,如果只管拿來,不去思考,固守模式,不求變化,那么這種模式勢必陷入僵化之中,成為桎梏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的枷鎖。而課改正是要破除那些僵化的模式,建立具有互動、合作、探究、創(chuàng)新等理念的全新的語文課堂。須知,語文其實是一門“模糊科學”,是“教無定法”的樣本,“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蕾特”。在課改中,語文教師應該讓課堂成為展示自己個性、靈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圣殿,切忌盲目跟風、人云亦云,喪失自己的教學風格,讓語文課堂再次陷入僵化的模式,讓課改走上改表不改里,改外不改內,“穿新鞋走老路”的歧途。
語文課堂改革的方向在哪里呢?語文教學究竟應該如何進行呢?針對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兩大弊端——謂之“死”,謂之“靜”,即教師死講硬灌、學生死記硬背、課堂死氣沉沉——我們認為,應該讓語文課堂“活”“動”起來。
首先,語文課堂要“活”起來,包含以下幾個層面的含義。
其一,學生的思維要“活”起來。以前由于要“應試”,要追求“標準答案”,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全力引導學生“千人一面、異口同聲”,不敢越雷池一步。在這種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是死的、僵化的,只能這樣,不可那樣。因此,語文課堂首先要著眼于激活學生的思維,要采取各種方法,對學生進行抽象、形象、發(fā)散、輻射、擴展、聚合、逆向、反向等各種思維訓練,言別人未發(fā)之言,道別人未道之理。我們認為,驗證語文課堂教學成敗的首要因素,就是看它是否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其二,教師的教法要“活”起來。以前的語文課堂,教師不敢放手,只敢死講,是因為怕:怕“能放不能收”,怕放開后學生無法“應試”。因而語文教學很容易陷入僵化的模式,這些模式以如何有利于學生應試、取得高分為佳。課改則要求教師轉變方法,靈活地實施課堂教學。要相信學生的能力,敢于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切忌像以前一樣,一個人唱獨角戲,要充分運用討論、置疑、設問、探究等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解放學生,讓學生主動地成長。
其三,學生的學法要“活”起來。以前學生學語文,無非是死記硬背,書山題海,弄得學生怨聲載道,苦不堪言。課改則要求學生的學法要靈活。教師應努力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設置靈活、有趣而又能達到目標的練習,鼓勵學生既獨立思考、又合作探究,靈活地學習語文。指導學生上圖書館,上網查閱資料,激勵學生互相討論,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必要時教師應帶領學生走進生活,走上社會,到生活中去學語文。須知,“處處留心皆學問”,“語文的外延是生活”。
其次,語文課堂要“動”起來,包含以下幾個層面的含意。
其一,學生個體要“動”起來,指的是要改變以前那種“學生單干,苦思冥想”的靜態(tài)的學習方式。回顧以前的語文課堂,教師充當主角,學生充當聽眾,課堂靜如死水。這怎么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課改下的語文課堂,首先要讓學生動起來。這個“動”字,既體現于動手、動口,更體現于動腦、動心?;蛘哒f,關鍵在于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不再將教師的見解奉若圣旨,不再將標準答案奉如圭皋,而是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這種動,才是我們追求的動。
其二,學生之間要“互動”起來。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成員間要互相協(xié)調、配合。處于知識經濟時代的我們,沒有誰能窮盡所有的知識。因此,現代社會強調合作、配合?,F在的語文課堂,也應該是一個學生互相合作、共同提高的語文樂園?!墩Z文課程標準》中有一個全新的理念,那就是要合作、互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取多樣的形式、靈活的方法,鼓勵、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集體探究,互相配合,共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共同提高、共同成長。
其三,師生之間要“互動”起來。指的是教師要改變以前那種“君子動口不動手”,不參與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而應該主動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去,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成長。體現在課堂教學中,那就是教師要放下架子,深入到學生中間,了解學生的學習障礙,并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意見,讓學生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既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味道,教師自己也獲得收益,進而實現師生一起學習,共同成長的課改目標。
總之,處在課程改革中的語文課堂教學,其實不應該也不會有固定的模式。語文教師要加強學習,轉變觀念,拓展視野,努力實踐,走出一條“教有法”“無定法”而“貴得法”的全新道路來,將目標定位于如何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思維,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全面地發(fā)展,提高全體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盎睢敝杏行乱?,“動”中顯精彩。
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學更是要摒棄所謂的標準模式,而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讓語文課堂煥發(fā)出千姿百態(tài)的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