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化教育,即運用現(xiàn)代化教育媒體,并與傳統(tǒng)教育媒體恰當結合,以實現(xiàn)教育最優(yōu)化。它包括兩個要素:一是電教媒體,二是教育過程。只有把電教媒體恰當?shù)貞糜诮逃^程,使二者有機結合才構成電化教育。電教媒體參與課堂教學過程,對教學方法的改革很有意義:它不僅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結構,同時也促進了小學生認知心理和智力的發(fā)展。我們的時代在進步,我們的教育在發(fā)展,各式各樣的電化教育手段也在不斷地更新與發(fā)展。
由于電教媒體的參與,使課堂教育信息的傳播形式有新的變化。作為一名教師,怎樣利用電教媒體傳播教育信息,這就需要精心設計教學計劃,科學安排教學過程。但有不少電教課效果欠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抓住電教媒體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點?,F(xiàn)代化教學手段決不是可供參觀的景點(亮點),更不是教師的金箍棒,而是如同粉筆、黑板擦一樣,是教師授課的教學工具,是為教學服務的。
拿音樂教學來說,電教媒體進入音樂課堂,輔助音樂教學,使抽象音樂理論形象化,使虛幻音樂形象變得具體化、直觀化,使零亂的知識變得條理化。特別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具有好奇、好動、好勝、好玩的音樂特點,適當?shù)剡\用電教媒體,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唱、跳、動,使學生樂于學習音樂、激發(fā)情趣,為發(fā)展他們的音樂技能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電化教學中,有些教師能夠從課本知識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把電教手段用在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提高效率、培養(yǎng)能力、加強審美教育上,做到了“畫龍點睛”。在教學中濫用電教手段,即“畫蛇添足”的現(xiàn)象也并不少見。
因此,我們在運用電教手段教學時,必須解決好得與失的矛盾,使之“有所得”,避其“有所失”。怎樣解決呢?從近幾年的教學經(jīng)驗中,大致可歸納出以下三點意見作為參考。
第一,結合實際,明確目的。電教手段是為實現(xiàn)教學任務,完成教學目的服務的。在教學過程中應用電教手段決不是標新立異,更不是走過場搞形式主義,而是為實現(xiàn)教學手段的最優(yōu)化,以提高教學手段和效率,使學生學到的東西多些、快些、好些。因此,上課時是否采用電教手段,必須從兩個實際,即學生的年齡特征、生活經(jīng)驗、基礎知識、接受能力的實際,所學知識的內(nèi)容、體裁及藝術手法的實際出發(fā)。一句話,就是注重教學實效,因課因人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該用的要積極去用,可用可不用的不用,沒有必要用的堅決不用。否則,陷入盲目性,必然事與愿違。一般地說,有些內(nèi)容雖然學生不易理解,如果無法用電教手段來表現(xiàn),或不能發(fā)揮電教手段的特長,不要勉強去用。但是,對于離學生生活實際遠的,學生無法想象的,或雖能講清而占用時間多、教學效率低,電教手段有能發(fā)揮自己特長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內(nèi)容,則應當盡可能地采用電教手段進行教學。
第二,恰如其分,切勿濫用。我們要防止電教媒體無意義的大拼湊,降低教學效果,而要根據(jù)教材、學生、媒體的特點選擇最合適的媒體,精心設計教學程序,以期達到最優(yōu)化的效果,使電化教學之花開放得更加絢麗多彩!
有些人錯誤地認為,上課時使用的電教教材越多,越能體現(xiàn)出電教課的特點。所以,本來用投影能解決的問題,還要放錄音;本來用一幅投影片能說清楚的,非得用兩幅或多幅。結果,課堂上,教師常常忙于放片、解說、提問、累得汗水滿面;學生只顧看投影、聽故事,甚至丟了教材,忘了知識的學習。豈不成了“畫蛇添足”?
第三,把握規(guī)律,精心施教。一切事情都要按規(guī)律辦事,開展電化教學也是如此。因而,教師有必要學習一些電教理論,如電化教育的特點、作用、原則、方法等,以把握電化教學的規(guī)律,為科學地運用電教手段進行教學奠定基礎。此外,許多電教教材都是教者自己動手設計制作的,又應用于個人課堂的教學實踐中。制作電教教材時,一定明確電化教學是為教學工作服務的,要精心設計、細致加工,確保電教教材的準確性、科學性、教育性和藝術性。我們在運用電教教材上課時,要講方法,精心施教,對于教學的重點、難點是什么?根據(jù)教學需要使用哪些電教教材?在教學的哪些環(huán)節(jié)應用電教教材?怎樣合理、巧妙的運用這些電教教材?如何把電教手段同傳統(tǒng)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等問題應做到胸有成竹。這樣,電化教學就一定能夠做好,“得”與“失”的矛盾也就不存在了。
事實告訴我們,在電化教學中確實有“得與失”的問題。承上所述,教者如果正確、恰當?shù)倪\用電教手段,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的提高,便是“得”;教者如果偏離文字教材的要求,甚至丟掉課本,盲目追求電教手段的運用,因而影響教學效果,便是“失”。我們在運用電教手段進行教學時,必須努力解決好得與失的矛盾,使之“有所得”,避其“有所失”。
當教育與信息技術、電教媒體相結合,猶如打開了一個新的“魔盒”,現(xiàn)在,又涌現(xiàn)出了微課程、電子書包等新的熱點。用技術改變教學,實現(xiàn)學科教學與技術的深度融合,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去研究這個“魔盒”,使其為我所用,提升教學效果。
總之,電教媒體具有形象、直觀、生動,聲、光、色、形兼?zhèn)?,靜動結合等諸多優(yōu)點,的確有利于優(yōu)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益。電教媒體所具有的潛在優(yōu)勢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我們不能離開教學的模式和方法來孤立地討論電教媒體的作用。電教媒體優(yōu)勢的發(fā)揮,必須建立在與其他教學媒體有機結合的基礎上,必須通過教學過程加以實現(xiàn)。發(fā)揮電教媒體的優(yōu)勢,能促進教學結構要素發(fā)生變化,產(chǎn)生新作用,同樣,能使學生的智力水平得到有效地發(fā)展和提高。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根據(jù)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心理特點、教學內(nèi)容、教學任務、學生學習實際等諸多因素去綜合考慮,不斷探索,反復實驗,選取電教媒體的最佳作用點,切不能為了電教而電教,把電化教育變成教學的累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