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校級教研活動中上,我校的一位教師執(zhí)教的是“乘法分配律”這一課時。聽課教師感覺不錯,在學生練習時其中有部分平時教師認為不錯的學生,在解答中有三題出現(xiàn)了以下情況。
看到這里,筆者很困惑,學生的確是做對的,但我們教學運算定律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在計算中能依據(jù)題目數(shù)據(jù)特點進行簡便計算。為什么有的學生在計算(20+4)×25、32×(200+3)、35×37+65×37時能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而對于38×29+38 、25×41、39×101卻又用豎式計算了呢?為什么有的學生會出現(xiàn)(20+4)×25=20×25+4或(20+4)×25=20×25×4等錯誤呢?首先筆者為編寫者所編排的這組習題叫好!應該說這組練習較全面的考查了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靈活運用。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筆者也有這樣的感覺:那就是盡管我們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體驗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可是最終一些學生在應用上還是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是什么讓這些學生難以致用呢?
“乘法分配律”是運算定律中的一個重點,對其意義的理解及靈活應用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如何使學生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乘法分配律?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
一、教師要有對“乘法分配律”的升華認識
學生在學習了“乘法分配律”后,絕大多數(shù)學生可能會認為乘法分配律威力無比,只要用上了,肯定能使計算簡便。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舉例,如計算(38+62)×27,一般學生都會想到用乘法分配律進行計算:(38+62)×27=38×27+62×27,當學生用豎式,費了很大力氣才算出時,教師馬上提問:用分配律計算簡便嗎?學生都搖頭,但仍一臉茫然;教師再問:以前是怎樣算的?學生可能馬上想到:(38+62)×27=100×27=2700,至此學生恍然大悟,并認識到:乘法分配律并不能使所有計算簡便。接下來,讓學生再看一算式:如(38+60)×27有沒有簡便算法?部分學生看到來60×27可以口算,馬上說用乘法分配律。教師接著問:那么38×27好算嗎?學生可能又會說:那就用原來的算法。教師追問:原來的算法簡便嗎?學生想了一下都搖頭。教師問:按原來的算法,先將(38+60)×27寫成98×27,98×27能簡算嗎?這樣一來,部分學生馬上想到98接近100,再用分配律就可以簡算了。結果是:(38+60)×27=98×27=(100-2)×27=100×27-2×27=2646,由此說明乘法分配律的運用是大有學問的,雖然有時直接使用乘法分配律不能使計算簡便,但適當變形后再用,就有可能使計算簡便了。
二、要讓學生經(jīng)歷解決策略多樣化的過程
我們經(jīng)常碰到這樣的式題,如125×32 、101×89,計算時教師盡可能地讓學生采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學生嘗試后,將所有計算方法展示出來:
①直接豎式計算
②125×32=125×(8×4)=(125×8)×4=1000×4=4000(乘法結合律計算)
③125×32=125×(30+2)=125×30+125×2=3750+250=4000(乘法分配律計算)……
然后,引導學生對各種計算方法進行縱向對比、分析,最后大家一致認為,此題利用乘法結合律計算更為簡便些。而對于101×89,則采用乘法分配律計算最為簡便(101×89=(100+1)×89=100×89+1×89=8900+89=8989)然后再引導學生對兩題進行橫向對比分析,從中得出什么情況下用乘法結合律計算簡便,什么時候用乘法分配律計算簡便。一道式題或一組式題,讓學生經(jīng)歷一個完整計算過程的體驗,通過學生橫縱雙向對比,學生就能較靈活的選擇適當?shù)姆椒ê啽阌嬎懔耍赃_到知識靈活的應用和靈活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從而真正使學生頭腦中的“簡便算法”成為學生自己計算當中的一種自主行為。
三、借“分類”思想,分辨各運算定律的運用
小學生由于年齡特征,思維往往表現(xiàn)出單一性,對復雜的事物一時也難以分辨。在學習乘法分配律之前,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都能很好的運用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但是到了學習乘法分配律之后,很容易把乘法的結合律和分配律混肴,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習題資源借“分類”思想,促有效學習。如在教學新課后,學習練習四第1題時我們可以這樣引導。
師:以上算式從運算定律上思考你能將它們分一分類嗎?(經(jīng)過學生認真的觀察和思考,將它分成以下四類)
(1)5×289×2
(125×25)×41
(2)378+527+73
167+289+33、58+39+42+61
(3)85×82+82×15
75×299+75
25×97+25×3
76×25+25×24
(4)88×102
125×88
(125+17)×8
至此,教師提出以下問題:每組算式各有什么特征與區(qū)別?符合什么運算定律的運用特征?哪些題目還有其它簡便方法?為什么可以樣算?在學生充分思考后,再讓學生動手算一算,比一比。
筆者認為:在計算課堂教學中,我們應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實際情況,經(jīng)常進行這樣的分類。
在經(jīng)歷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失敗在所難免,關鍵是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筆者認為,只要我們在不斷學習的同時,課前想一想,這節(jié)課這樣教行不行?課后想一想,這節(jié)課這樣教究竟好不好?如果我們一生能做到這兩個“想一想”我想教到退休也不落后。愿大家在面對失敗時都能積極思考有效對策,不斷總結積累經(jīng)驗,從容應對課堂教學,做一個與時俱進、會思考且富有經(jīng)驗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