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做為我們中華文明的優(yōu)秀遺產(chǎn),不僅值得我們用心學習、繼承,而且在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的今天,更值得我們用心揣摩,進一步挖掘詩歌的潛在價值。本人認為利用詩歌這一特殊形式作為開發(fā)中學生想象力的手段,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詩歌本身意義的理解,同時也是一種有效的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在中學階段的詩歌教學中,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把詩歌作為發(fā)展中學生想象力的重要載體,有著以下幾個便利條件。
第一,中學階段是人生最關鍵的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的中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是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的一個關鍵階段。加之,這個階段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儲備,他們對事物往往已有了一些個性化的理解和解讀,這正是進一步引導學生去大膽想象的基礎。所以,教學中,只要我們教師引導得當,就能較好地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
第二,利用課本現(xiàn)有的資料來進行,可以節(jié)省我們尋找材料的時間。課本上的詩歌既是我們掌握的重點,同時也是進行想象力培養(yǎng)的很好藍本,只要教師的教學方法得當,就能既增加學生的知識,又能拓展學生的想象,可謂一石二鳥。例如,王維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等雄渾、跌宕的非凡氣勢,僅從幾個文字上是很難領略其中的韻味的。在這里,我們就需要讓學生閉上眼睛,去遐想那浩瀚無垠的大漠。通過想象平面的文字變成了立體的畫面,這就大大豐富了學生對詩歌內(nèi)涵的認識,提高了學生對文本的鑒賞水平,也使學生的想象力在無形中得到一次鍛煉。
第三,課本上詩歌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可以使學生的想象力獲得多方面發(fā)展。聯(lián)想與想象是一對分不開的孿生兄弟,也可以認為聯(lián)想是思維的初級階段,想象是思維的高級階段,借助詩歌的意象,能積極的拓展學生們的視野,使學生們的聯(lián)想與想象能力獲得巨大飛躍。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作者通過大膽的夸張、想象,在我們面前展現(xiàn)出一幅宏偉、壯闊的畫面,使我們在驚嘆作者奇異的想象力的同時,精神上也得到一次難得的美的熏陶。
第四,有些詩歌意義上的不確定性,也給我們的想象插上了飛翔的翅膀。詩歌的意義,在理解上往往存在著一些不確定性因素,這正是詩歌不同于其他文學形式的獨特之處。這種理解上的不確定性,有時可能成為我們理解上的障礙,但更多的時候會成為我們想象力的翅膀,它能使我們形成一種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良好思維品質,我們的想象也會因此變得更加豐富起來。例如,對李商隱《無題》詩的理解,其中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有人說這是一首純粹的愛情詩,該句表現(xiàn)詩人至死不渝的愛情觀,另有人則認為這是一首政治詩,該句表現(xiàn)詩人積極用世的政治態(tài)度等??傊瑢υ姼璧亩嘟嵌壤斫鈶摮蔀槲覀兊囊环N思維習慣,這也是詩歌的魅力所在。
詩歌對我們想象力的培養(yǎng)與促進,這是毫無疑問的,那么,我們又該如何選取合適的方法來促進想象力的發(fā)展呢?下面提供幾種常用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擴展法。我們可讓學生在對詩歌內(nèi)容、意境正確把握的基礎上,經(jīng)過合理想象,擴展成一篇與詩歌相互輝映的散文。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边@首小令表面看都是一些物象的組合,但這些物象的組合,又產(chǎn)生了一種不平凡的效果,我們在深刻領會了本小令的意境后,想象我們就是那個流浪在天涯的作者,我想,我們一定會有許多、許多要說的話……
第二,推敲字詞法。詩歌的藝術,也就是語言的藝術,詩歌中的文字經(jīng)過詩人的精心選擇,大都是比較妥帖、精當?shù)?,杜甫就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句傳世。但一首詩,選擇這個“字”或“詞”,而不用別的“字”或“詞”,是不是一定就是最合理的呢?我們是否還能找到更好的“字”或“詞”來代替這個“字”或“詞”呢?有了這樣的想法,我們不妨大膽一試,尋找相近或相似的“字”或“詞”來代替,對用來替換的“字”或“詞”,要和原字、原詞認真比較,看看哪一個字或詞的效果更好,原詩好的地方我們要仔細玩味,涵詠,自己不足的地方也要心中明白,這大概也正是賈島“推敲”詩給我們的啟示吧!
第三,模仿法。詩歌里有許多使用各類修辭手法來創(chuàng)造意境的。例如,夸張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比喻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對偶的“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互文的“秦時明月漢時關”等,我們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寫作中模仿詩歌的這些修辭,更可以讓學生直接模仿這些詩歌本身,使學生在模仿中進一步豐富自己的想象力。
第四,補白法。有些詩歌,因字數(shù)的限定,使上下句之間,似乎有一些跳躍,對這類詩歌,我們可以通過想象,創(chuàng)設一個近似的情境,在這個情境中,找到詩歌缺失的環(huán)節(jié)。例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在這首詩里,“是誰問了童子”“問了童子什么”“師是個什么樣的人”等,這些內(nèi)容,詩中都沒有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要深入地理解該詩,我們只有發(fā)揮我們的想象,再現(xiàn)當時的情景,而且也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找到理解該詩的鑰匙。
第五,圖畫法。我國古代許多優(yōu)秀的詩歌,本身就是一幅絕好的畫。如唐代的大詩人王維,后人對其詩的評價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而對有繪畫天賦的學生,不妨把一些古代優(yōu)秀的詩歌拿來,作為繪畫的藍本,力圖表現(xiàn)出原詩的意境,要真正畫出詩本身的意境,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缺少想象力的人是做不好這件事的。
用古代詩歌來作為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徑,這不僅是可行的,更是達到正確理解詩歌意境的關鍵步驟。以上只是簡要列舉了一些應用詩歌開發(fā)學生想象力的常用方法,相信隨著我們對詩歌價值的重新認識,我們還會開發(fā)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使學生的想象力在對古代詩歌的涵詠中不知不覺地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