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標提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而且還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恰當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則可以再現情境,使課文內容形象化,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以下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感悟。
一、激發(fā)興趣,強化感知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泵绹逃?、心理學家布魯納也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F代認知心理學表明:形象的畫面、動聽的音樂、動態(tài)的場景,往往可以誘發(fā)認知內趨力,使人對認知對象產生強烈的熱情。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老師+教材+黑板+粉筆”的模式相比,多媒體技術手段將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有機地集成起來,化虛為實、化靜為動,化抽象為直觀,化復雜為簡單,創(chuàng)設出動靜結合、圖文具備、聲情并茂的教學情境,從視覺、聽覺等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傳遞,讓學生綜合感知,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一旦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將增強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欲,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語言文字訓練向學生傳授知識,引導學生認識事物,并逐漸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這一過程是感知、理解、鞏固、運用四個環(huán)節(jié)的有機統(tǒng)一。教師可以在學生接觸課文之初,運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難以見到的事物展現在他們眼前,強化感知,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
二、創(chuàng)設情境,促進感悟
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對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多媒體技術集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等為一體的優(yōu)勢無疑是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促進感悟的最有效工具。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使學生置身其中,仿佛進入真實的境地,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學生的共鳴,與作者一起呼吸、體驗、思考和感悟,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同時能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喚醒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和經驗,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消化,促進學生學習潛能的轉化。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可以利用媒體來創(chuàng)設、優(yōu)化教學場景,借助美好事物的演示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動手操作的欲望,使學生在學習情景中產生探究學習的動機,引導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tài),既讓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又為學生指明了學習的方向,使學生感到學習也是一種樂趣,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
在教學時,筆者首先播放了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視頻片段,配樂引述,悲痛的音樂、驚心動魄的畫面使學生仿佛親臨現場,受到了強烈的感染和震撼。隨后自然點題,引出《地震的父與子》一文,此時學生的思維立刻被激發(fā)起來,由此提出學習任務,在學生心中形成“認知”沖突,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進入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的最佳狀態(tài)。在揭示文章重點時,再次運用多媒體教學軟件,重點展現父親冒著危險,不顧勸阻,歷盡艱辛地尋找兒子的畫面,從而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使他們從小就學會愛別人,增強做人的責任感。整節(jié)課,學生們都沉浸在悲痛與感動之中,學習興趣盎然。
三、化抽象為具體,突破難點
語文課程有的知識內容比較抽象,單靠語言文字的描述,老師很難將要講授的內容講透徹,再加上學生自身閱歷、經驗的欠缺,學生更難以理解和把握。如說明文在表達上重在說明事物的特點、性質、成因、作用等,在語言上注重科學性、準確性、缺少生動性,學習說明文往往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不能到實地考察、觀察實物或觀察過程,顯得抽象難懂。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有機的結合起來,就能化抽象為具體,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彌補語言文字之不足,突破難點,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體會。比如,李穎老師在教學《趙州橋》時,將趙州橋的圖片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說明趙州橋的特征,再體會課文中的“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橋小拱”“橋面幾乎與河面平行”二句中“兩肩”“各”“幾乎”等詞的準確性,很顯然比起讓學生憑空想象要容易的多,而且,通過圖示,學生的理解更深入,記憶更持久。既解決了教學的難點,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新授知識的教學效率。
四、增強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內容
如何將課文中的靜態(tài)畫面和比較抽象的,離我們生活久遠的意象轉化為生動的、形象的、有趣的、易于理解和想象的動態(tài)畫面、圖象是許多語文老師冥思苦想在研究的課題。多媒體的出現為改變這一現象提供了一條很好的出路。
五、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多媒體的使用特別是網絡技術的運用,豐富了信息獲取、傳遞和呈現的途徑,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使語文教學能便捷地獲得多種表現形式的信息資料,大大擴充了課堂的信息容量,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內容。一方面,由于語文題材豐富多彩,選材涵蓋天南地北、古今中外。有的課文所反映的時代背景已經與當下的實際生活相隔遙遠,有的課文涉及到大量的具有地域性質和人文性質的事物或要素,學生無法實地考察和感知,單靠老師的口頭講解介紹,恐怕費時費力,學生也難以透徹理解。這時運用多媒體,能夠跨越時空,再現有關背景知識,展現實地情況,幫助學生學習理解。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恰當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結合,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同時也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知識的過程,感受學習成功的樂趣,從而使語文教學如虎添翼,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