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規(guī)定: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是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不僅能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而且還能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取得更大的進步。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應該抓住時機,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良好“聽”的習慣的培養(yǎng)
學習英語是從“聽”起步,上課不善于傾聽,包括聽老師、聽同學和聽錄音,課后不積極多聽是影響大多數(shù)小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問題。要改善這一現(xiàn)象,可以通過以下方法。
(一)教師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上課聽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有意注意的時間短,所以教師要安排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避免單調(diào)枯燥的講解?!岸ㄏ蜷_長火車”這種操練方式,學生只要聽清之前一人的發(fā)音即可,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的習慣。建議多用跳躍式點名,學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被叫到,自然也就保持認真聽課的狀態(tài)。
小學生活潑好動,模仿性強。無論是老師示范發(fā)音還是聽錄音跟讀,往往只滿足于“聽到”,然后就開始跟讀跟說。因此常常忽略尾音,出現(xiàn)“吞音”現(xiàn)象;或者混淆相似發(fā)音導致“變音”。所以在學習發(fā)音的時候,教會學生先觀看老師嘴巴大、小、扁、圓的變化,看好聽清后再讀;聽錄音的時候,則分步提出聽的具體要求,引導學生注意語音、語調(diào)、重音和停頓。
(二)爭取家長的配合與支持,保證學生課外聽
小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弱,聽的作業(yè)往往不能保證質(zhì)量地完成,這就需要家長的督促。教師可以采用分層形式布置課后聽的作業(yè):基礎一般的學生可以只聽課文錄音,但是聽的次數(shù)要多,一般每天15~20分鐘;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可以選擇聽的次數(shù)少點,但是熟悉課文以后,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錄音內(nèi)容作為家庭作業(yè),讓學生自覺地或者在家長的督促下堅持多聽。值得一提的是,教師要及時和家長溝通,讓他們明確孩子在家里聽的內(nèi)容和要求,以便家長更好地把握。另外在聽磁帶跟讀時,要求家長鼓勵孩子模仿錄音中地道標準的語音語調(diào)。
二、良好“說”的習慣的培養(yǎng)
聽是汲取的過程,而說是反饋的過程。要做到人人大膽開口說英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師應注意發(fā)揮“情感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幫助學生克服羞怯,使他們敢于開口。為了目標的達成,按照以下步驟循序漸進。
(一)營造說的氛圍,使學生有膽量地說
著名教育學家布盧姆認為:“一個人學習成功的次數(shù)越多,他的學習自信心就越強?!苯處熓紫纫芮袔熒P系,形成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經(jīng)常使用激勵性的語言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
(二)設計說的活動,使學生有目的地說
“敢說”是膽量,“會說”是能力。課堂是小學生練說英語的重要場所,因此教師應根據(jù)不同類型的課文,設計不同的口語練習活動。例如,情景型的課文,我會讓學生進行表演;結(jié)構(gòu)型的課文讓學生進行仿說;信息型的課文讓學生進行復述。同時,我會運用板書或投影,給出關鍵詞,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時態(tài)和人稱來表達,也會用簡筆畫迅速幫助學生恢復語境記憶,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良好“讀”的習慣的培養(yǎng)
英語是一門語言,語言教學則離不開讀。教師應當培養(yǎng)學生準確拼讀單詞,響亮、流利地朗讀課文的習慣?!白x”分為朗讀和閱讀兩方面的習慣,對于小學低年段來說,主要指“朗讀”,對于中高年段來說,則是“朗讀和閱讀”。
低年級英語很多內(nèi)容都是由活潑、節(jié)奏感強的兒歌、童謠、小詩組成,教師可以邊打拍子邊讓學生模仿,這樣容易瑯瑯上口。中高年段開始出現(xiàn)長句和課文,因此我在實際教學中主要分三步走:先要求學生跟錄音讀,學習標準讀音;全班齊讀和分角色朗讀,糾正錯誤讀音;每天布置朗讀作業(yè),專門訓練讀音。
英語閱讀是學生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小學生英語學習的瓶頸。教師除了在日常教學中要選取適合學生的閱讀材料,指導閱讀方法;還可以在班上組建“英語圖書角”,讓色彩斑斕、豐富有趣的圖片和英語語言吸引學生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利用空余時間多看;并且有針對性地介紹相關英語課外讀物,指導學生制作“閱讀卡片”;鼓勵學生交換英語圖書,分享閱讀快樂,讓學生逐步建立起愛看英語書,勤看英語書的習慣。
四、良好“寫”的習慣的培養(yǎng)
寫的習慣在英語中被分解為兩部分:一是書寫;二是寫作。在小學低年段,主要是培養(yǎng)正確的書寫習慣,具體指注意字母大小寫的規(guī)定與要求、單詞與單詞之間的間隔以及掌握單詞的移行規(guī)則。而小學高年段開始接觸到寫作,這里所指的“寫作”與傳統(tǒng)漢語中的習作概念不同,要求學生能模仿范例寫句子,能寫出簡單的問候語,能根據(jù)要求為圖片、實物等寫出簡短的標題或描述。
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實踐,我發(fā)現(xiàn)無論是哪類學生,一兩次的書寫規(guī)范正確,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做到,但是自始至終都認真、規(guī)范,卻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做不到。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不難,只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教師的榜樣。小學生的向師性都很強,我們很難想象一位本身字跡潦草的老師,能教出字跡工整的學生。第二,嚴格要求。只要教師在平時的作業(yè)批改中發(fā)現(xiàn)因為懶惰隨便書寫的,不管是字母還是句子,每一次都要求學生重寫或改正,絕不姑息,用不了很長時間,學生的書寫就會較為規(guī)范。第三,競賽展示。教師盡可能地多為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在展示中感受到因認真書寫而帶來的成功體驗
寫作是一個輸出的過程,是英語學習一個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從小培養(yǎng)“先想后做”“用英語思維”的寫作習慣尤為重要。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不會自然生成的,而是經(jīng)有意識培養(yǎng)形成的,積極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人受用一生。它的養(yǎng)成是一項需要“教”和“學”雙邊努力的艱巨工程,同時也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