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三歲,是入幼兒園的年齡,這七歲是幼兒園畢業(yè)的年齡??梢娪變簣@這段時間里,幼兒教師肩負的重任。由此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我們的肩上,到底肩負著什么重任呢?
現(xiàn)在廣泛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習慣決定命運?!边@句話出自何人之口我沒有考證過,但對于這句話我卻深思過,這六個字其中蘊含的哲理自不用說,而決定命運的習慣都是些什么習慣呢?這些習慣如何能在幼兒園養(yǎng)成呢?倒很值得深思。這倒讓我想起了瘋狂英語創(chuàng)始人李陽坐客《魯豫有約》的一期節(jié)目里的一個場景,魯豫問李陽:“你的妻子是英國人,英國人怎么教育孩子,她打孩子嗎?”李陽笑著說:“比打還可怕,她們的二女兒性格倔強。有一次將一張紙撕得粉碎,一揚手就弄得個滿屋飛雪,媽媽讓她把紙片撿起來,她不撿,再讓她撿,她還是不撿,媽媽就把她抱在膝蓋上,用一只胳膊壓著她的上半身,女兒用腿踢,她就在她的小屁股上一口氣打了十多下,把女兒放下來,讓她去撿紙屑,女兒還是不撿,她就用手按著女兒的手去強行讓她撿,可女兒上來倔勁就是不撿,這時她的妻子用胳膊一夾,就把女兒夾了起來,送到了她們家的一個儲物間,那個屋子里沒有窗,里面漆黑,孩子嚇得拍門喊救命,他心痛得想去打開門將這個孩子解救出來,妻子拒絕了,他也只好做罷,聽到孩子因害怕而痛哭,似乎要撕碎自己的心,他不忍聽下去,俯下身去想替女兒撿拾那些闖禍的紙片,妻子又拒絕了,他示意大女兒用吸塵器去打掃這些刺眼的東西,妻子也拒絕了,漸漸地,哭喊聲變成了乞求聲,二女兒向媽媽保證,她再也不敢了,保證一定收拾干凈,媽媽將她放了出來,她馬上去撿紙屑。這件事發(fā)生在她女兒三歲的時候,從此以后,她不但沒有再發(fā)生類似事件,就連在公園玩也會主動保持公共場所的衛(wèi)生?!边@種教育,我們暫且可以稱其為“強制”。英國這樣以尊重人格,崇尚個性化的國度里也動用打屁股的懲罰來改正不當行為,而我們中國多少公民曲解了體罰和變相體罰,認為打就是暴力,罰站就是變相體罰,批評教育就是言語攻擊,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李陽的妻子呢?女兒可是她親生的,和我們家的孩子一樣也是十月懷胎,人身肉體,她這樣的教育的結(jié)果李陽親眼所見,我們給李陽的妻子定性為虐待親生女兒呢,還是變相體罰?她的教育方法有效,而且效果顯著。李陽在做客收視率這樣高的節(jié)目里講述這樣的情節(jié),大概是有他的良苦用心吧!那么,要在幼兒園養(yǎng)成哪些好習慣呢?例如,上課回答問題先舉手,老師允許講答案的學生站起來講答案,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給予評議的習慣;放學家長來接,小朋友等待老師叫到名字站起來,快步走到門口來,而不亂跑亂嚷地叫爸爸、媽媽的習慣;上游樂園玩主動排好隊,不推也不擠的習慣……這些習慣都與小學生活息息相關。引領幼兒養(yǎng)成這些好習慣,就成為我們肩負的重任了。
一入小學,上課時間由原來學前班的三十分鐘增至四十分鐘,這時就要看平時訓練是否有素,有些孩子沒有坐相,不是腳盤在了椅子上,就是雙膝跪在椅子上,有的倚在椅子的靠背上,很隨意地伸伸懶腰,更有甚者,孩子想下地就下地轉(zhuǎn)一個圈,這些表現(xiàn)不是孩子主觀的表現(xiàn),而是先前沒有培養(yǎng)出坐有坐相、站有站姿的規(guī)矩,有的孩子是不遵守規(guī)矩的,難道他們生性如此嗎?其實現(xiàn)在的獨苗苗、大寶貝、小公主的稱謂早已讓許多家長將孩子寵壞,他們的想法和做法只能肯定,不能否定,他們的哭叫聲更勝過SOS的求救信號,在一片溺愛的土地上成長,我們做教師的又有何為,是聽之任之,還是強制性去束縛這些頑劣的孩童,是一個頗受爭議的話題。這爭議的背后是多少無奈。
時下,許多年輕的父母不能做孩子的表率,他們的言行舉止大多也不十分典雅,孩子在家中耳濡目染已經(jīng)病入膏肓,教師們又有幾人能妙手回春?是家長們不希望孩子有規(guī)矩嗎?不是的,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推崇可以證明他們也同樣喜歡站如松、坐如鐘、臥如弓的,是我們學校不夠重視嗎?也不是,從晨讀的《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的教授中足可見證對習慣和規(guī)矩的訓練我們已經(jīng)納上了日程,而在具體實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為什么效果甚微呢?大家都知道“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需要循序漸進地督促,需全體總動員。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都是由孩子們的積極參與實現(xiàn)最高化,保證最高化教學效果的先決條件是注意力的專注時間的長短。這系列的培養(yǎng)源于日常的點滴之功。
首先,我們要根據(jù)孩子的脾氣秉性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更要多樹立榜樣,讓榜樣的作用影響面擴大到家庭,使家長認識到養(yǎng)成教育的深遠意義。
家長沒有不愛面子的,他們對孩子疏于管理,卻把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了孩子的老師,培養(yǎng)出具有實驗幼兒學校特色的孩子是我們當前的第一要務。孩子從早晨來到學校,晚上離校,老師們是他們的監(jiān)護人,是他們的榜樣,監(jiān)護著他們的安全的同時,我們的言行和舉止對他們也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們身上的閃光點我們要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善于發(fā)現(xiàn)和挖掘。
其次,做好幼小的銜接是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的銜接。是否可以順利的接軌,恰當?shù)貜娭茖W生學習并保持好習慣,是成功銜接的關鍵。
小孩子容易喜形于色,我們對于孩子的這些表現(xiàn)應該給予理解,在理解他們的基礎上進行教育和引導,無論是我們分級閱讀的故事,還是我們的主題活動,都不是課程結(jié)束了,實踐活動也結(jié)束了,而是不斷地跟進,將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jié)合,做到大道至簡。蒙臺梭利在《幼兒教育心理學》中對于習慣的養(yǎng)成有這樣的闡述:“一個良好的習慣的養(yǎng)成至少需要三個星期的連續(xù)不斷的鞏固,一個壞習慣,至少需要三個月的督促才有突破性的改觀。”遵循這個原則去培養(yǎng)好習慣,改掉壞習慣,是我們做教師的職責。
凡事貴有恒,只要人有恒,萬事皆可成。我相信,在園長的正確引領下,全體教師的努力下,我們實驗幼兒園一定會成為具有饒河特色的幼兒的搖籃,為他們飛得高、行得遠、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