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的文學史多半是失意文人創(chuàng)造的”,這話一點也不假。
清代詩人趙翼有詩云:“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辈恢皇菄也恍?,而且詩人自己也不幸,這才寫出一部部血淚交迸且與蒼生息息相關(guān)的不朽名著。
一代文豪蘇東坡,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年),因“譏斥先朝”的罪名被貶嶺南。于是,東坡先生流連風景,體察風物,對嶺南產(chǎn)生了深深的熱愛之情,連在嶺南地區(qū)極為平常的荔枝都愛得那樣執(zhí)著。紹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蘇東坡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詩,對荔枝極盡贊美:“垂黃綴紫煙雨里,特與荔枝為先驅(qū)。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他在《食荔枝》其二里寫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苯庠娬叨嘁詾闁|坡先生在此贊美嶺南風物,從而抒發(fā)對嶺南的留戀之情,其實這是東坡先生將滿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贊歌。據(jù)說當時蘇東坡被貶到嶺南時,朝廷中的權(quán)貴仍然不放過他,就派一心腹來到惠州告知當?shù)氐闹莨伲煤谜徽K東坡。州官問京城的來人要怎么整他呢?那人并不說話,只是在州官手心里寫了“八面玲瓏”四個字。那人走后,州官百思不得其解,結(jié)果還是文書腦子好使,說:“大人,咱不是讓蘇東坡看管荔枝園嗎?他住的是什么屋?現(xiàn)在已是初秋,天氣漸涼,又是多雨季節(jié),大人你想該……”州官一拍腦袋,恍然大悟,原來如此。于是,他們就在蘇東坡看荔枝住的土屋四面墻壁上分別挖了四個洞,在房頂?shù)膬蓚€坡面上分別挖兩個洞,可是上面要求是“八面玲瓏”,還差兩個洞怎么辦?于是轉(zhuǎn)念一想,又在前后墻外地面上分別挖了兩個洞,并通向屋里。這樣,下起雨來,上面漏雨,四面潲雨,地面又進水,屋里就沒有避雨的地方了。這些人想整死蘇東坡,可蘇東坡是什么人,是那么容易被整垮的嗎?于是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钡脑娋?,表達誓與敵人抗爭到底的決心。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東坡因“烏臺詩案” 坐牢103天,出獄不久被貶到黃州?!伴L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給政治失意的蘇東坡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時,他站立在江邊赤壁之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豪放歌聲。沙湖道中遇雨,他高唱著“一蓑煙雨任平生”來抒發(fā)自己曠達的情懷。他又于秋、冬兩季分別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寫下了千古名篇:《前赤壁賦》《后赤壁賦》。
中國幾千年風雨彌漫的歷史充滿著刀劍寒霜,追求的艱辛,精神的孤獨,都在編織著文人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演繹出一段段刻骨銘心的苦難歷程。
歷史在某些方面往往存在著驚人的相似。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中國文人傳統(tǒng)精神的內(nèi)核永遠血脈相連、彼此相通。
讓我們再看一看中現(xiàn)代文學史上著名小作家郁達夫的人生遭遇:三歲喪父。17歲留日,飽受屈辱和歧視。1930年參加左聯(lián),常受白色恐怖的威脅。1922—1934年期間,北京——上?!贾荩訜o定所,飽受漂泊之苦??箲?zhàn)爆發(fā)后,積極宣傳抗日,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享年49歲,英年早逝。
郁達夫的人生雖然短暫,但他的遭遇不比別人少,他的人生經(jīng)歷是那樣復雜,社會經(jīng)歷是那樣的豐富,所有這些又是他創(chuàng)作的源泉,因此他給我們后人留下不少優(yōu)秀作品。其中有短篇小說代表作《沉淪》《薄奠》《春風沈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
翻開歷史,與郁達夫有相同遭遇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也正是這些文人的不幸,才成就了我們文學史的繁榮。
每一個時代都有一批光明衛(wèi)士,他們擎起中國的民族精神的旗幟。無論是“峨冠博帶、形容枯槁”的屈原,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無論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還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先生。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中國的歷史、文化才有了這樣博大深邃的意蘊。
群雄逐鹿、風云變幻的歲月里,注定了中國歷代文人命運多舛的坎坷一生,同時也點亮了文學星空中一顆顆璀璨奪目的明星。
晚唐詩人李商隱,因文才而深得牛黨要員令狐楚的賞識,后因李黨的王茂元愛其才而將女兒嫁給他,他因此而遭到牛黨的排斥。此后,李商隱便在牛李兩黨爭斗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zhuǎn)于各藩鎮(zhèn)幕府當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終身。然而,此時的唐詩在前輩的光芒照耀下只能顯現(xiàn)出夕陽西下的趨勢,而李商隱卻又將唐詩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成為是晚唐最著名的詩人。其詩構(gòu)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
神游中國古代文化的歷史長河里,仿佛置身于超現(xiàn)實的人世,游弋在神話傳說的海洋里。千百年的文化積累、千百年的畫意詩境、千百年的盎然才情熬成的藝術(shù)氣韻,足以讓你靜靜地沉醉在這千百年的風霜里回不過神來。于是,那些個先賢往哲、那些個詩詞佳句便一股腦兒翻騰在你的腦海中,就這樣轉(zhuǎn)悠著、敲擊著你的神經(jīng)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