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憑借其獨有的體裁優(yōu)勢在文學殿堂中占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通過鮮活生動的藝術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豐富優(yōu)美的文學語言、靈活多變的創(chuàng)作技巧,以反映生活的廣闊性、深刻性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而優(yōu)秀的小說作品更是對讀者情感體驗的豐富,人格修養(yǎng)的完善,人生境界的升華,具有著極其重要和深遠的影響。正因為如此,小說在學術方面的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我們的高中語文教材中,從來就沒有缺少過小說的身影。在新一輪課改強烈呼喚人文性回歸語文教育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小說作品進入到了高中語文教材,并且成為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高中教材不僅在必修模塊當中設置了相對集中的小說教學單元,而且還在選修模塊當中專門開設了《外國小說欣賞》和《中國小說欣賞》。從入選小說作品的內容來看,不僅有傳統(tǒng)的中外名家的經典小說,更有近些年來頗受好評的現代主義作品。由此而論,高中語文新課程對小說教學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因此作為高中語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的小說教學應該受到廣大高中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闪钊诉z憾的是,現在高中的小說教學現狀卻是十分令人堪憂的。具體表現為:學生喜歡“看”小說但卻討厭“學”小說,很多老師的小說教學流于形式,缺少了小說味兒。至于教師指導學生對小說在審美品位和欣賞水平的提高,那就更是無從談起了。小說教學如何才能更加吸引學生?我們的小說教學應該如何更好的開展?帶著這樣的思考,筆者試結合自己的一些教學實踐粗淺的地談一下對高中小說教學見解。
一、引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改進小說教學
我們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構建起師生之間平等和諧的互動交流的小說學習環(huán)境,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里進行一種最真實有效的直接的溝通和交流。
傳統(tǒng)的小說教學一直以來都受到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要想讓班里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將自己對于小說閱讀的理解和感受充分地表達出來,并且能夠對一些閱讀當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充分的討論,這在傳統(tǒng)的小說教學當中,可以說是一件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情。而如果我們要是在小說教學當中真正失去了學生對于小說閱讀體悟的表達,那么這就會成為制約我們的小說教學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最主要的瓶頸問題?,F代信息技術在教學當中的應用可以說是為我們在小說教學中遇到的這個瓶頸問題提供了一個很好地解決思路,我們可以將信息技術與小說教學進行整合,讓我們的小說課堂真正打破時間和空間地限制。這樣我們就能將課堂上沒能完成的任務自然延伸到課外,讓學生能夠在一種相對自由和寬松的狀態(tài)下進行自主性與互動性相結合的學習。
這種交流的好處是能使交流者的思維呈現出最為旺盛、最為高效的運轉狀態(tài)。同時,這樣的交流也會對我們教師的備課起到有益的幫助,讓我們在備課時能夠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進而使課堂教學達到一個最佳的效果。這樣一種建立在信息技術網絡平臺之上的平等的、和諧的、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既能夠提高教師在小說課堂當中的教學能力,同時也能夠改善學生對于小說學習的興趣,真正使我們小說教學達到一種充滿生機、充滿活力的境界。
二、引入寫作訓練,延伸小說教學
教師在小說教學中對于讀寫結合方法的運用,一定要扣住小說文體的特點,在閱讀的基礎上,可以訓練學生概括小說的故事梗概,也可以訓練學生表述對小說人物形象的體會,還可以訓練學生改寫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小說在情節(jié)、環(huán)境、人物等各各方面都能夠使學生進行局部的寫作訓練,這些訓練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對于學生整體的寫作能力的提升也是很有幫助的。
(一)讓學生續(xù)寫或改寫小說情節(jié)
例如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的名篇《項鏈》,其情節(jié)可謂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結尾更是使人感到出乎意料。學生們讀到最后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我們的語文教師此時正好可以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趁熱打鐵,給學生布置一項續(xù)寫的任務。
(二)讓學生仿寫小說的環(huán)境描寫
教師可以訓練學生的仿寫,優(yōu)秀的小說家都是十分注意對小說當中典型環(huán)境的生動刻畫,例如孫犁小說《荷花淀》中的環(huán)境描寫,被許多文學評論家稱之為富有詩情畫意的典范之作。我們的語文教師在教授這篇小說的時候完全可以將這篇文章當中自然景物的描寫設計成讓學生進行仿寫的素材。
(三)引導學生填補小說空白
何謂小說的空白,簡單地說就是作品當中沒有完全展示出來的而是留給讀者慢慢去體會去想象去發(fā)揮的去再創(chuàng)造的部分。某些小說作品,作者會有意設置了一些語言表述和心理活動上的空白,我們的教師完全可以根據這些小說情節(jié)當中的特定環(huán)境以及人物獨特的性格成分,去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這些空白的內容明晰化、透明化,以便更好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洞察力和敏捷的思維能力。例如小說在《祝?!分?,故事的最后寫到祥林嫂“老去”在祝福的前夜,這里沒有大段的場面描寫,也沒有大段的抒情、議論,有的只是簡單而客觀的記述,但就是這簡單而客觀的記述卻讓我們有了一種“含不盡之意在于言外”的感覺。我們的教師在講到此處時,可以做短暫的停留,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去填補出祥林嫂在臨死時那些難以言狀的復雜的心理活動。這一填補小說空白的訓練不但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是大有幫助的,而且對于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小說所反映的主題思想也是大有裨益的。
在本文當中,筆者結合著多年的小說教學理論的學習以及平時在小說教學中積累的一些經驗粗淺的提出了一些有關小說教學的認識想法和小說的教學模式,希望這些能夠對高中語文教師的小說教學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