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二十一世紀,新課改逐步推進。改革是要通過課堂教學去落實。也就是說,教師如何利用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去引導學生融入課堂,依然是教師教學工作的主線。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會忽略課堂導入。事實上,課堂導入對于每一節(jié)課而言,應該是精彩劇目中令人耳目一新的開場白,應該是優(yōu)美旋律里引人入勝的前奏曲。教師應利用好導入環(huán)節(jié),激其好奇心、求知欲。
在教學中,教師具體應依據(jù)不同的教材、學生、教學條件,采用不同的導入方法。本文將以自己的教學探索為例,在課堂導入方法問題上做一粗淺的歸納。
一、復習導入法
這是教學中普遍采用的一種方法,可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使用時,切忌流水賬似的簡單再現(xiàn),應重點選擇新舊知識中密切聯(lián)系的環(huán)節(jié),形成知識鏈。
二、圖片分析導入法
高中歷史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圖片,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文字的蒼白,合理地利用圖片可服務于教學。
如,選修Ⅱ中“英國革命前的民主火山”一節(jié)的導語。
教師:我們在學習新內(nèi)容之前,先一起來觀察課本中的兩幅圖片,從中找到不同之處并分析其原因。
(學生:議論紛紛,眾說不一)
教師:大家看,在第二幅畫中,英國女王在整幅畫面中的最后,只占據(jù)很小的空間,而議會卻被放在了前面。這是由于畫家的疏忽而出現(xiàn)的漏洞呢,還是有意這樣安排?那么十六世紀英國國王與議會之間關系是怎樣的呢?雙方圍繞什么問題而矛盾激化?帶著這一系列疑問,我們一同走進“英國革命前的民主火山”。
這種方法可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能力,還可用來引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闡釋本質(zhì)與規(guī)律。
三、文字材料導入法
當今歷史高考主要是以大量材料創(chuàng)設新的環(huán)境,考查學生理解材料以及遷移課本知識的能力。所以日常教學中,我們就應適當?shù)匮a充材料來輔助學生對某一問題進行理解。
如,必修Ⅲ“蒙昧中的覺醒”一節(jié)的導語。
教師:在理解西方先哲的思想之前,先來看三則材料(多媒體展示課件)
以下三則材料關注的對象分別是什么?
(1)公元前8、9世紀的希臘
(2)“萬物皆源于水,又復歸于水”:“世界是一團永恒的火”。
——泰勒斯(公元前6世紀)
(3)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羅泰戈拉(公元前5世紀中葉)
學生:三則材料關注的對象分別是神、水、火和人。
教師:同學們概括的很好。這種變化恰好說明了西方思想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關于人的、重視人的思想出現(xiàn)……
教師:很恰當。否定神,肯定人,重視人的價值與尊嚴,正是人文精神的體現(xiàn),這也就是本節(jié)課的主題。
在這個示例中,用淺入淺出的方法,引領學生自己理解了一個很抽象的話題。
四、以人物為線索的導入法
歷史是有血有肉的,通過對一些關鍵人物分析,可以探究那個時代的方方面面。
如,必修Ⅰ“政治建設的曲折歷程及其歷史性轉折”一節(jié)的導語。
(多媒體展示劉少奇同志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一系列圖文資料)
(第一張:劉少奇,1956年在八大會議上作政治報告,并于同年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1959年當選為共和國主席、國防委員會主席。)
(第二張:1968年劉少奇被林彪、江青一伙定為所謂的“叛徒、內(nèi)奸、工賊”,并將其永遠開除出黨。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十二日停止呼吸。)
(第三張:1980年為劉少奇同志舉行國葬和追悼會:鄧小平對王光美說:“是喜事,是勝利!”)
教師:看完以上圖文資料,大家心里有何感覺?
(學生忿忿不平……)
教師:剛才這組圖文資料通過呈現(xiàn)劉少奇?zhèn)€人命運的浮沉,折射出當時整個中國政治建設的曲折歷程及其歷史性的轉折。(板書標題)
五、結構圖、表格導入法
學習歷史有一種很好的方法就是勾勒結構圖、列表格。
如,采用表格的方式,對必修Ⅲ“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進行單元導入。
六、作品欣賞導入法
每一件藝術珍品,都向我們透視出那個時代的信息。所以,歷史課上還可以通過課件欣賞藝術作品的方式進行課堂導入。
如,必修Ⅱ“古代中國的手工業(yè)經(jīng)濟”一節(jié)的導語。
教師:本節(jié)課的作品展示,將是一次藝術盛宴。
(第一件: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單衣——重量還不到一兩)
(第二組:司母戊鼎——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中國古代形體最大和最重的青銅器)
(第三組:半坡人面網(wǎng)紋盆彩陶、唐三彩、青花瓷、琺瑯瓷——陶瓷作品,反映中國作為“瓷都”的風采)
(學生在賞析中,不禁感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偉大)
教師:那么這三組藝術珍品,分別屬于我國古代手工業(yè)的什么部門呢?
學生:紡織、陶瓷、冶金三大部門。
教師:很好,同學們觀察得很細致,接下來我們共同梳理新知識。
以上這種方法,可以吸引學生的眼球,引導其積極參與。
七、時政熱點與周年大事導入法
近年來,高考命題始終不回避時政熱點和周年大事。因此,教師平常在講課過程中包括導入環(huán)節(jié),都可以適當?shù)匾胍恍?,以輔助教學。以時政熱點引入的,例如,通過每年9月28日舉行的祭孔大典,可以引入“百家爭鳴”:以周年大事引入的,例如2012年是尼克松訪華40周年、《南京條約》簽訂170周年,可以分別用來導入“外交關系的突破”和“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
這種導入可引起學生關注時政,最大化地挖掘歷史學科的現(xiàn)實價值。
以上所列,都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較為成功的范例,當然還有待于自己今后在理論上進一步升華,在新的實踐中進一步考證。與此同時,希望此文能引起更多同仁對導入問題的關注,期待從事教育教學研究工作的專家及廣大一線教師進行批評指正,以便對自己今后更高效的教學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