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感恩教育存在被忽視的現(xiàn)實,加強高校的感恩教育已成當務之急。而實踐是高校感恩教育的必由之路。在感恩教育的實踐中,需要打牢實踐的理論基礎,靈活實踐的方式方法,做好實踐的總結升華和建立感恩考核評價體系。
關鍵詞:高校;感恩教育;實踐;方法;考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1-0272-02
近年來社會越來越重視感恩品質,隨之,感恩教育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陶志瓊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對于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yǎng)、促進個體的自身發(fā)展,增強社會的信譽等具有重要意義。”[1]高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基地,感恩教育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對大學生開展有效的感恩教育是高校責無旁貸的任務。
一、高校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
由于多元文化的影響,新舊價值觀的碰撞,學校教育的偏頗以及獨生子女家庭的過度關愛等等原因,一些大學生養(yǎng)成了急功近利、追求享樂的習慣,表現(xiàn)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傾向,不少人不懂感恩、情感冷漠、自我意識膨脹,甚至出現(xiàn)浮躁、虛榮、無進取心、無同情心、無責任感等問題。甚至有些大學生對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漠然置之,對師長的教誨之恩麻木不仁,對社會的救助之恩毫無感覺。尤其是近幾年來,在高校中發(fā)生了一些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尖銳矛盾,甚至釀成悲劇。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雖然與很多原因有關,但感恩意識的缺失不能不說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F(xiàn)實讓感恩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思考,高校擔負起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職責已成為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二)感恩意識是健全人格的體現(xiàn)
高校不只是傳授文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場所,高校更重要的任務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格健全的大學生。感恩意識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它不僅是簡單的懂得回報的問題,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xiàn)。感恩是一個人應有的基本道德素質,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和責任觀,是做人最基本的修養(yǎng)。感恩意識,是心靈成長的營養(yǎng)劑,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會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善于發(fā)現(xiàn)事物的美好,感謝外界給予的一切,并會以坦蕩的心境、開闊的胸懷應對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就會對人生充滿希望,就會感到生活充滿幸福,進而激發(fā)自身的責任意識,自立自尊意識,形成健全的主體人格。
(三)感恩教育是建設和諧校園的需要
“感恩教育是一種“粘合劑”,它可以培育和提高人們的和諧文化素質,讓人們盡可能以感恩心態(tài)和理念來規(guī)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來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可以有效地化解校園內的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防范各種尖銳矛盾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盵2]
感恩教育是一種內在的自我教育,感恩意識能夠激發(fā)人們內心世界的仁愛之心,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斤斤計較。感恩是人生的加法,它讓人學會關愛他人、珍惜生命、認真生活、回饋社會。大學生懂得感恩,生活和學習中就會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少一些指責和怨恨,多一些真誠與熱情,少一些虛偽和冷漠。讓感恩教育成為大學生重要的必修課,必將為和諧校園的建設提供精神和道德上的支撐。
二、實踐在高校感恩教育中的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追求,獲得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地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日本的感恩教育就十分重視實踐,它提倡學生參加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并要求學生親自到父母上班的單位體驗生活。美國也倡導按照社會現(xiàn)實進行感恩意識的培育,反對與社會脫節(jié)的傳統(tǒng)的感恩教育方式。
在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過程中,簡單的說教和理論灌輸,會使感恩教育蒼白無力,難以收到良好效果。實踐乃是高校感恩教育的必由之路,離開實踐,感恩教育只能是紙上談兵。要將感恩教育真正滲入學生的心靈,內化為感恩品質,關鍵就在于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讓學生具有感恩的品質,才能真正達到感恩教育的目的。高校感恩教育要以實踐為載體,延伸感恩教育的觸角,增強教育的主體性。實踐是磨練個性和鍛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只有與實踐相結合,才能使大學生對感恩教育的認識從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高度。
(一)實踐是感恩教育的基礎
“因為道德現(xiàn)象與人的需要、情感緊密相連,真正的道德規(guī)范應是道德主體對之有強烈的情感體驗。如果僅僅以道德規(guī)范、原則的傳授,以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為目的,而沒有學生相應的道德情感參與其中的話,則此種道德教育注定是要失敗的”[3]。而情感的培養(yǎng)是單純的理論學習所達不到的,情感的培養(yǎng)要建立在實踐體驗的基礎上。實踐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貼近生活的感恩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感受感恩的意義,體驗施恩的樂趣,理解感恩教育的價值,為感恩教育的深入開展打下情感基礎。
(二)實踐是感恩教育的目的
感恩教育不能止于理論灌輸和引導,感恩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大學生僅僅掌握豐富的感恩知識和理論,而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主動施恩意識,學會將內心的感恩意識轉化為施恩行動,并形成一種感恩的習慣和品質。在感恩教育過程中,應以大學生為主體,積極組織大學生進行感恩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去體驗、感悟,通過自身的體驗真正激發(fā)學生內在的主動的感恩情懷,將感恩認知基礎上形成的感恩情感轉化為感恩行動,進而形成穩(wěn)定的感恩品質和習慣,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三、高校感恩教育實踐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打牢實踐的理論基礎
高校的感恩教育首先要對大學生的感恩意識進行擴展與強化。大學生冷漠、自私、脆弱等人格弱點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對他人、社會、自然和自身負面經歷的感恩心態(tài)。而感恩心態(tài)缺乏的關鍵原因在于不識恩,不識恩又如何能感恩?所以,在高校感恩教育中,讓大學生學會識恩是感恩教育的第一步。首先要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感恩知識教育,強化他們的感恩意識,要讓大學生充分認識到他們所獲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要讓他們從心里真正的感悟到我們每個人都在享受著多方面的恩惠,讓他們學會重視、尊重和感激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只有大學生學會了識恩,才會有感恩的行動,感恩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才有了基礎。
(二)靈活實踐的方式方法
在感恩教育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大學生要作為主體參與感恩教育的實踐活動,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感恩教育才能更具有震撼力和持久性。而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實踐活動不能流于形式、隨便應付,要講究方式方法,要圍繞感恩教育的目的,在實踐中化抽象為具體,化說教為行動。一是課堂教學實踐。大學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大學生感恩意識的重要途徑,很好地運用大學課堂,將課堂構建成為感恩實踐教學模式,將能有效地提高對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實效。在感恩課堂教學上,教師應綜合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和科學的教育藝術,從大學生生活實際和心理發(fā)展特點出發(fā),巧設教學情境,形成焦點問題,及時點撥學生,形成感恩教育課堂實踐教學氛圍。可以讓學生圍繞感恩實際問題開展討論、辯論、模擬表演、談生活感悟、觀看影片等,要創(chuàng)新多種多樣的方式方法,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引導大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課堂聯(lián)系生活。二是家庭教育實踐。大學生感恩意識的淡薄與當前家庭教育觀念的偏頗有很大關系,感恩教育要保證效果,就離不開家庭的參與和配合。學校應密切與大學生家庭的聯(lián)系,暢通家校溝通渠道,增強家校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明確家庭在感恩教育中的責任和義務,得到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在家庭中建立感恩教育監(jiān)督反饋機制。比如可以發(fā)放感恩活動家校聯(lián)系卡等,形成家校聯(lián)動,構建家校合作的感恩教育環(huán)境,讓感恩教育全面滲透、不留真空,使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隨處都能感受到無處不在的感恩教育氛圍。三是社會活動實踐。除了學校和家庭以外,大學生還有很多機會可以接觸社會,社會是個大課堂,有無形的感恩教育課程。高校的感恩教育不能脫離社會,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更加廣泛深入地體會感恩的意義,升華對國家、對人民、對自然的熱愛??梢越M織大學生深入社區(qū)扶貧助困、擔當義務交通協(xié)管員、義務幫助中小學生輔導作業(yè)、到敬老院搞志愿活動、設立愛心基金等等,通過感恩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要把“小課堂”與“大課堂”聯(lián)系起來,讓大學生將感恩意識、感恩情感轉化為感恩行動、感恩品質。
(三)做好實踐的總結升華
感恩教育的目標是個體終身品質的培養(yǎng),感恩教育實踐活動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只看到短期效果,而要注重長遠作用。在豐富多彩的感恩教育實踐活動之后,還要對實踐加以總結升華,切實讓大學生在實踐體驗的基礎上領悟到感恩的真諦。領悟到感恩并非對某事、某人的感謝,這樣的感恩很狹隘,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xiàn),是做人所必需的品質和習慣。在現(xiàn)代社會,感恩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對黨和國家的熱愛與忠誠,對社會和人民的包容與奉獻;對組織的信任和感激,對工作的勤奮和盡責;對他人的友善和尊重,對家人的理解和眷念;對生命的敬仰和珍惜,對自然的親近和呵護[4]。
(四)建立感恩考核評價體系
感恩教育和其他教育活動一樣,要想取得持續(xù)良好的效果,真正發(fā)揮感恩教育的作用,就要建立有效的感恩考核評價體系。只有堅持教育培養(yǎng)與考核評價的相輔相成,才能促進大學生將自律與他律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實現(xiàn)感恩的內化與外化。在對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管理中,可以將感恩素質納入到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把感恩素質量化,加以考核。可以通過課堂及課外活動表現(xiàn),個人日常的言行舉止,家長、老師及同學的反映等各種渠道進行測評,并實行獎懲并重??梢园芽己私Y果作為評選校園積極分子、優(yōu)秀學生、各種貧困補助、獎學金以及入黨考察等等的考核內容之一??茖W有效的感恩考核評價體系,可以促進大學生感恩行動的落實,更好的保障感恩教育的效果。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大學生肩負著社會的希望,而高校則承擔著培養(yǎng)合格大學生的重任?!傲_馬建成非一日之功”,高校的感恩教育任重而道遠,但只要我們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就一定可以一步步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政治科學,2004(4).
[2]趙玉紅,瞿鴻雁.感恩與和諧社會的構建[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2).
[3]戚哲民.當前高校感恩教育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4]肖池平,萬晴.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倡導感恩文化[N].中國民族報,2007-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