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浪潮在世界范圍內的掀起,各國高校對自身的國際化建設也越來越重視。步入新世紀,我國教育事業(yè)開創(chuàng)了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新局面,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成為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高校的管理隊伍涉及高校建設的方方面面,管理人員的發(fā)展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高校的發(fā)展狀況。相應建議如下:明確“服務于教學”的正確定位;完善管理機制,全方位推進國際化工作的開展;提高國際化意識和自身國際競爭力;保持高漲的工作熱情,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關鍵詞:高等教育;國際化;行政管理;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1-0233-02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
隨著國內高校晉升世界一流大學的呼聲加劇,我國高校與海外高校的合作與競爭成為當下不容規(guī)避的問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學聯(lián)合會IAU(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在綜合各種意見的基礎上提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把跨國界和跨文化的觀點和氛圍與大學的教學工作、科研工作和社會服務等主要功能相結合的過程,而且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變化過程,既有學校內部的變化,又有學校外部的變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還有學校自身的政策導向[1]。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意義在于:首先,高校的教育工作與學生自身發(fā)展都可以通過國際化的文化交流得到促進。隨著各國間的交流愈來愈深入,國際化的價值日益得到人們的重視。不同的文化雖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但各國文化所一致具有的進步促進性,使得不同的文化得以互相融合和發(fā)展。這種一致性構成了超越地域、文化、種族界限的人類共同價值基礎。在進步文化間的相互影響下,各國高等教育可以相互借鑒先進理念,學生可在多元的文化氛圍中得到自身的十足發(fā)展。其次,學生的國際競爭力得以提升。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學生可以被塑造成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國際化競爭力的頂尖人才。我國的基礎教育存在著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相對較差的弊端,在國際化氛圍中,學生自身特質可以得到極大地彰顯,獨立思考能力隨之將得到鍛煉和提升。與此同時,學生的專業(yè)學習可以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知識和理念,使得自身的發(fā)展取得十足的進步。再次,我國高等教育管理與體制改革可以得到促進和深化,教學與管理隊伍的建設可以得到強化。目前,關于我國高校體制存在一定的官僚化、僵硬化的言論時常出現(xiàn),通過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可以使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在我國高校的工作中得到實踐,這對提高我國高校自身的管理水平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此外,通過國內外高校間交流的日益頻繁,我國高校教學與管理人員的教學、管理能力及外語水平也會得到十足的發(fā)展和提升。
二、教育國際化的探索
隨著高校國際化事業(yè)不斷地方興未艾,各國教育家與學者開始致力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理論研究,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途徑為從“管理角度”入手對國際化策略進行研究。英國學者尼夫(Gay Neave)采用了“管理-學術主義”、“主動-被動”、“集權化和分權化”完全對立的二元劃分方式來研究高校國際化管理,提出了“領導者驅動型(leadership driven)”和“基層單位推動型(base unit driven)”兩種策略[2]。這一理論在這一領域具有開創(chuàng)性,在這種二分法的類型劃分中,兩種策略是一個連續(xù)統(tǒng)一的兩個極端,而更多的國際化策略實際上是居于其間的。受其影響,魯茲基(Romuald E.J. Rudzki)提出了“不規(guī)則過程模式”(the fractal process model)。這一模式包括:一是大學管理層在一定的國際化發(fā)展背景下,結合院校歷史、文化等因素將國際化視為大學使命的一部分并將其納入決策過程;二是制定包括組織變革、課程創(chuàng)新、員工發(fā)展和學生流動等方面的政策;三是相關國際化管理部門定期評價實施成效并將其作為未來政策或策略修正的依據(jù)[3]。1997年,凡迪克(H. Van Dijk)和梅杰(K. Meijer)兩位學者基于對荷蘭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分析,提出了他們稱之為“國際化模仿“(internationalization cube)的策略模式[4]。這一理論強調國際化活動的支持如果主要來源于組織體系,該項支持系統(tǒng)即歸類為單一的;而如果對國際化活動的支持來源于行政體系、教師以及系所層級等多元的系統(tǒng),就可以稱之為互動支持體系。這一系列理論的提出主要關注了國際化實施中的管理因素特征,以院校在國際化實施中的管理上的特征作為指標,對院校國家化策略進行了細致的劃分,對院校的國際化管理、組織特征進行了定性描述,關注影響大學實施國際化策略的內外部因素,為當代高校教育國際化中的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推動。
三、國際化背景下,高校管理隊伍建設
目前隨著世界范圍內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腳步逐漸加快,高校的國際化應該是包含科研、學術、管理、學生交流等諸多因素的多方位、立體式國際化交流。管理隊伍作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迎來了新的要求。在國際化的背景下,高校管理隊伍應立足于服務教學,不斷提高整體的國際化意識和國際競爭力,在完善的工作制度下,以較高的工作效率和熱情,相互支持推動高校整體的國際化進程。
1.明確“服務于教學”的正確定位是高校管理隊伍在國際化背景下建設的基礎。教學與學術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當今世界三種高等教育體制,第一類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市場型,這種教育體制中,市場力量起決定性作用。第二類為以法國、瑞典等為代表的政府型。這種類教育體制中,政府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第三類是以英國、德國為代表的學術型。在這類教育體制中,學術與教學力量起著決定性作用[5]。而這一類體制從某種意義上講,才是純粹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風向標”不應是盈利,抑或是政治權利,而應在于學術與教學。教學與管理則是“主體”與“載體”的關系,教學質量的優(yōu)劣反饋出管理的成敗,管理的是否得當要靠教學成果來體現(xiàn),只有教學工作在管理工作的承載下取得成果,才會體現(xiàn)出管理的科學性和價值,脫離了教學的管理則是空泛沒有實質的。在教學和管理存在沖突時,管理應服從于教學。所以,只有明確了教學與管理的辯證關系,立足于“服務教學”才能確立管理隊伍的建設方向。
2.完善管理機制,全方位推進國際化工作的開展。隨著教育改革、國際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內容與要求也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當前高校的國際化工作應是全校性的、整體性的、一致性的,而非僅僅為校領導層或簡單的劃撥給某個專管部門。真正意義的國際化應該滲透到每個院系部門、每個管理崗位之中,采取基層推進的方式開展。首先,由大學管理層在一定的國際化發(fā)展背景下,結合院校歷史、文化等因素將國際化視為大學使命的一部分并將其納入決策過程。然后,在全校范圍內推廣,并激發(fā)各部門單位相互支持參與到國際化氛圍之中。最后,由相關國際化管理部門定期評價實施成效并將其作為未來政策或策略修正的依據(jù)。通過這種途徑才能為高校管理隊伍在國際化背景下的發(fā)展和能力提升搭建平臺,構建基礎。相反,如果脫離了這種氛圍,則無益于管理隊伍適應當今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國際化趨勢。
3.提高國際化意識和自身國際競爭力。當今高等教育國際化要求的不再僅僅是簡單的學生留學,更強調辦學理念的國際化,教育管理的國際化。這就要求當下高校管理崗位人員擺脫思想和觀念中的認識誤區(qū),樹立起正確的國際意識,培養(yǎng)自身廣闊的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吸收國外先進管理理念,實踐于自身工作學習當中。但這種借鑒和學習并不意味著全盤西化或外國化,因為國情、文化、歷史存在著差異,一些在國外相對先進的管理理念并不能完全適用于我國的高等教育之中。這就要求我國高校管理人員應該在結合自身實際前提下,吸取國外先進的高校管理理念,提高自身國際化意識。與此同時,自身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也不容忽視。在未來的高校競爭中,管理隊伍的國際競爭力也將成為一項重要組成部分。管理隊伍應更加注重自身外語能力與行政工作能力的提升,以適應國際化氛圍下的行政管理工作。行政管理人員雖不是教學第一線,但是關系到學校的方方面面,保證每一項工作的順利開展,與學校的發(fā)展息息相關。作為高校體制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政管理人員應受到高校比以往更多地關注與重視,注重行政管理人員的培養(yǎng),為行政管理人員創(chuàng)造更多的培訓及繼續(xù)教育的機會。
4.保持高漲的工作熱情,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作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者,若要提高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除了具有科學的行政工作體系,更應該時刻保持高漲的工作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行政管理工作中去。原因在于行政管理工作并非可以靠完全的量化來評判優(yōu)劣,只有時刻保持高漲的工作熱情才能夠真正意義上的提高管理工作的“質”與“量”。如若對自身要求不高,缺乏對工作的前瞻性和預見性,則不會有任何所謂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
四、結論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高校管理隊伍的建設迎來了新的挑戰(zhàn)和要求。高校行政管理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了高等教育的教學和科研發(fā)展。基于國際化背景下,高校管理隊伍的建設和發(fā)展應立足于服務教學,不斷提高整體的國際化意識和國際競爭力,在完善的工作制度下,以較高的工作效率和熱情,相互支持推動高校整體的國際化進程。
參考文獻:
[1]Jane Knight. A shared vision? Stakeholders’s Perspectives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anada [J]. J.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997, Spring:123.[2]Guy Neave. Managing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Strategies and Solutions [A]. Hans de Wit.. Int-
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Europe:a Historical, Comparative, andConce-
ptual Analysis. 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 2002.
[3]Romuald E.J. Rudzki. From the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i-
zation: Towards a Model of Theory and Practice.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upon Tyner, 1998. [A]. De Wit,H,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Europe: a Historical, Comparative, and Conceptual Analysis.2002:Praeger Pub Text
[4]H.Van Dijk,K.Meijer.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Cube [J].High-
er Education Management, 1997.Vol.9, No.1:157-167.
[5]朱新根. 關于教育管理國際化的若干問題——《國際化教育管理人才的培訓》高級研討班會議綜述[J].師資培訓研究,2002(4):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