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查閱資料和對南寧市特殊學校、殘疾人聯(lián)合會、教育局等相關政府部門訪談顯示目前南寧市特殊教育保障供給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政策和投入機制不完善;學校規(guī)模小,特別是縣級學校招收學生少;教育層次狹窄;師資有限,培訓負擔重;管理體制不統(tǒng)一;社會認知度不夠。
關鍵詞:南寧市;特殊教育;供給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1-0158-03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以人為本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政府、社會對殘疾人的關注越來越多,殘疾人的生活、教育、就業(yè)、醫(yī)療等方面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加強。特別是越來越多關注焦點集中在了殘疾人的教育方面。本文就是基于此背景下探索南寧市特殊教育的情況,并從特殊教育保障供給方面予以分析。
從胡錦濤同志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關心特殊教育”開始,各級地方政府逐漸加大對特殊教育方面的重視度。廣西特殊義務教育事業(yè)在自治區(qū)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取得了較快發(fā)展,已初步形成以一定數(shù)量的特教學校為骨干,以大量附設在普通小學的特教班和隨班就讀為主體的城鄉(xiāng)兼顧的發(fā)展格局,特殊教育已成為廣西教育事業(y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作為省會的南寧市特殊教育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南寧市所轄6區(qū)6縣,在2004年以前,全市只有4所特殊教育學校,在校學生只有500人左右,全市在讀適齡盲、聾啞、弱智三類殘疾兒童,在特殊教育學校學習的人數(shù)只占全部適齡教育殘疾兒童總數(shù)的25%。這一情況引起了南寧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并于2004年12月做出決定,由市財政撥出??睿谖唇ㄔO特殊教育學校的5個縣各建1所特殊教育學校。2005年,市財政對各縣建設特殊教育學校項目共投入資金達214萬元,超出計劃78.33%,各縣同時積極籌措配套資金,確保學校建設項目順利推進。在市、縣兩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到2006年9月,橫縣、武鳴縣、隆安縣、賓陽縣、上林縣特殊教育學校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南寧市因此成為廣西第一個實現(xiàn)“縣縣有特殊教育學校”的城市。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廣西或者南寧市的特殊教育與全國比較起來,尤其是與特殊教育做得比較成熟的省份,還是有些差距。因此,在此基礎上,我們調研小組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深入特殊學校、南寧市教育局、南寧市殘疾人聯(lián)合會與負責人交流,通過分析南寧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基本狀況的角度來、了解目前南寧市教育保障供給的情況。本文在基于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先簡單回顧南寧市特殊教育供給歷史,再介紹南寧市特殊教育的供給現(xiàn)狀和遇到的問題。
一、殘疾人特殊教育供給發(fā)展歷史
在中國的特殊教育史上,第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的供給主體是外國傳教士。于1874年,英國傳教士穆·威廉在北京創(chuàng)辦了中國最早的特教學校普史通文館(今北京市盲人學校)。廣西特殊教育的最早供給者是以民間組織和個人作為主體,從而誕生了廣西最早的兩所特教學校,即美國基督教宜道會于1914年在桂平創(chuàng)辦的耀心瞥目院和美國傳教士施天恩、楊清華夫婦在貴縣創(chuàng)辦的熙心替目院,這兩所特殊教育學校開辟了廣西特殊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直到1943年4月,才出現(xiàn)以政府作為供給主體的特殊學校,即由廣西和廣東兩省教育廳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了兩廣聾啞學校(也稱粵桂聾啞學校),學校本部在桂林,分部在廣東曲江。除此之外,至新中國成立初期,廣西的特殊教育一直處于空白階段。直到1957年教育部下發(fā)《辦好盲童學校、聾啞學校的幾點指示》后,在廣西教育廳的支持下,1958年1月,南寧市教育局、民政局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了南寧市盲聾啞學校,這是南寧市最早的特殊學校,也是南寧市特殊教育保障以政府作為供給主體的官辦特教學校。直到1991年之前,南寧市一直都只有這一所特教學校,隨著南寧市特殊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目前該校學生數(shù)為210人,專任教師人數(shù)為50人。從1991年開始,南寧市特教學校數(shù)量開始增多,至2006年,南寧市成為廣西第一個實現(xiàn)“縣縣有特殊教育學校”的城市,隨之特殊教育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逐漸關注,截至目前南寧市擁有10所公辦特殊教育學校,4所私立特殊教育學校。
二、南寧市特殊教育保障供給現(xiàn)狀
截至2009年9月的統(tǒng)計,南寧市3-18周歲的殘疾兒童為4 025人,全市有特殊教育學校10所,它們是:南寧市盲聾啞學校、南寧市培智學校、南寧市福利院特殊教育學校、橫縣特殊教育學校、馬山縣特殊教育學校、南寧市邕寧區(qū)特殊教育學校、武鳴縣特殊教育學校、賓陽縣特殊教育學校、上林縣特殊教育學校、隆安縣特殊教育學校,在校學生1 189人。市區(qū)有10所小學附設11個接收弱智兒童的特殊教育班,在班人數(shù)110人。全市普通中小學有殘疾兒童隨班就讀點713個,有學生1 539人。全市在福利機構設有特殊教育班2個,有學生35人;在殘疾兒童康復中心設有特殊教育班1個,有學生10人。全市特殊教育學校有教職工305人,特殊教育專任教師有204人,占教職工總數(shù)66.89%,女教師160人,占教師總數(shù)的78.43%,大專以上學歷的有188人,占教師總數(shù)的92.16%,中級以上專業(yè)技術職稱的有137人,占教師總數(shù)的67.16%。到2011年,全市共有特殊教育學校10所,特殊教育學校共有專任教師461人,共招收特殊教育學生2 354人,比2009年增加1 165人。這些特殊教育學校大多數(shù)屬于小學至中學這兩個教育階段,除了特殊教育學校,南寧市一些高等學校都建立了殘疾學生隨班就讀的規(guī)定,也都設置了一些專為殘疾學生提供的專業(yè),為南寧市的殘疾學生進行教育提供了條件。
三、主要成績
南寧市特殊教育保障經歷了學校數(shù)量、學校從教人數(shù)、學生人數(shù)的由少至多的歷程,取得了良好的成績。首先表現(xiàn)在南寧市積極響應按法律政策要求上。從國家層次上,積極遵守《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殘疾人保障法》、《殘疾人教育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多年來,南寧市一方面加大宣傳貫徹的力度,另一方面積極貫徹實施,特別是廣西所制定的地方性文件條例,南寧是示范性城市,從依照1990年頒布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關于發(fā)展我區(qū)特殊教育的決定》,1994年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辦法》、2002年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fā)自治區(qū)教育廳等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特殊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意見的通知》以及歷來的廣西殘疾人事業(yè)“八五”、“九五”、“十五”計劃綱要,尤其到2006年開始實施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殘疾人事業(yè)“十一五”規(guī)劃》,積極的遵循使得南寧市特殊教育供給事業(y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fā)展。尤其是在學校設置要求上,廣西基礎教育事業(yè)科學發(fā)展三年計劃(2008-2010年)具體提出,2010年基本實現(xiàn)30萬人口以上的縣每縣建設一所特殊教育。在2006年,南寧市成為廣西第一個實現(xiàn)“縣縣有特殊教育學校”的城市。殘疾學生的教育需求得到了更好的保障。第二,南寧市的特殊教育在結構布局上實現(xiàn)了城鄉(xiāng)覆蓋,特別是各縣都擁有了自己的特殊學校,使特殊教育更有普遍性;在教育種類上,從原有的盲聾教育細分為盲教育、聾教育、弱智教育等多種樣式;在辦學形式上,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普通學校特教班為補充、以隨班就讀為主體的“三位一體”特殊教育體系;在辦學層次上,完成了由單純的義務教育向學前教育和中高等職業(yè)教育的延伸;在資金資助方面,不僅僅只有政府單一的主體,還有企業(yè)、協(xié)會甚至個人的捐助。可以看出,南寧市特殊教育供給體系業(yè)已初步形成,能夠基本上滿足特殊兒童的需要。
四、南寧市特殊教育保障供給存在的問題
(一)政策和投入機制不完善
政府制定的政策在制度上比較多,具體細化的規(guī)定較少,特別是對隨班跟讀的政策不完善,很多學校將不同類型的殘疾兒童安置在同一班級中,把中、重度智力殘疾兒童少年安排隨班就讀。大多數(shù)隨班就讀輔導老師由于沒有接受過特殊教育專業(yè)訓練,沒有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技能,導致隨班就讀質量低下。表現(xiàn)在投入機制上,不能滿足學校硬件要求,特別是縣級特殊學校,學校教學儀器設備配備不足,學校普遍存在功能室不全、缺乏必要的設施設備和康復訓練器材等問題,現(xiàn)有辦學條件遠遠不能滿足廣大殘疾兒童少年接受康復訓練及教育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正常的教育教學、生活以及康復訓練活動。
(二)學校規(guī)模小,特別是縣級學校招收學生少
從目前的特教學校來看,學校的規(guī)模還是偏小的,南寧市盲聾啞特教學校作為南寧市最大的特教學校,也僅占地14.8畝,現(xiàn)有學生只有210人;橫縣特殊教育學校是縣級成立較早的特教學校,校占地面積3.3畝,建筑面積3 021平方米;其他學校也是類似的情況,由于學校規(guī)模問題導致很多學校都滿足不了當?shù)靥厥鈨和枨蟆?/p>
(三)教育層次狹窄
目前,南寧市特殊教育主要在義務教育方面,教育層次不夠。首先是學前教育薄弱,0~7歲是兒童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兒童可塑性很強,是殘疾矯正和康復的最好時機,但截至2009年,南寧市3~5周歲的殘疾兒童為644人,而全市有75所幼兒園招收109名殘疾兒童就讀,只占16.92%;職業(yè)教育方面,只有部分特殊教育學校設有職業(yè)教育,在專業(yè)方面的設置比較狹窄,主要是以烹飪、手工藝為主;高中教育,只有南寧市盲聾啞學校于2003年開設了盲高中班、聾高中班,這嚴重不能滿足殘疾兒童進一步升學的需求;南寧市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專門針對殘疾人的高等院校,可以看出,南寧市特殊教育供給體系是不完整的。
(四)師資有限,培訓負擔重
由于特殊教育的自身特點,對老師的要求也相應高一些,根據(jù)特殊教育的差異性,以及教育、教學的補償性原則,特教學校校規(guī)模在100人以下,班規(guī)模規(guī)定為5~10人左右,師生比為1:5。然而,如果算上必須配備的生活和康復管理人員,根據(jù)國家規(guī)定的最科學的比例是1:4。但是,根據(jù)2009年統(tǒng)計廣西2008年特殊教育的生師比為18.4:1,這與正常的5:1的水平都相差甚遠,就是在南寧市盲聾啞學校,每一班的學生規(guī)模也達到12人左右。甚至,目前有許多專任老師并不是學特殊教育出身,而是從其他專業(yè)轉崗過來,雖然財政會定期在南寧市師資培訓這方面每年撥款30萬,但是經歷過培訓的老師很多只會簡單的懂手語、盲文等溝通工具,不能真正從本質上滿足特殊學生的需要,出現(xiàn)培訓負擔重,而效果不佳的局面。
(五)管理體制不統(tǒng)一
在調研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南寧市特殊教育沒有專門的部門管理,在南寧市教育局,對于南寧市特殊教育的統(tǒng)計、資料掌握分布在不同部門;在南寧市殘疾人聯(lián)合會,也沒有專門管理特殊教育的部門,附屬于宣傳教育文體科,在推動特殊教育方面的作用還不是很顯著;在層次上,南寧市教育局不負責管理高中及以上的特殊教育,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教育廳管理,這種分割式管理局面是不利于特殊教育發(fā)展的。
(六)社會認知度不夠
目前,社會上還是存在對特殊教育認識不夠或者歧視的問題,甚至有人覺得普通學生都管不過來,為什么還要花如此多得精力、財力去管特殊學生,比如有家長不送殘智兒童上學,企業(yè)對特殊學生的就業(yè)關心度不夠。較為嚴重的是,目前有特教專業(yè)的學校的生源少,不愿意從事該職業(yè),南寧市目前開設特教專業(yè)學校少,生源還不是很理想,從而反過來影響了師資質量,不利于特殊教育的發(fā)展。正是由于社會認知這一深層次原因,導致目前南寧市在提供特殊教育保障的主體,基本上是政府在唱“獨角戲”,其他非政府組織、企業(yè)、社會普通人士沒有參與進來。
總之,南寧市的特殊教育在供給方面已經建成了自身的框架,但是要使特殊教育發(fā)展成一個能很好地滿足本市殘疾兒童的要求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政府、學校、家長、社會都要參與起來,同時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去逃避,而是主動去解決,南寧市的特殊教育就會成為真正成為殘疾兒童的福音。
參考文獻:
[1]龐丹丹.廣西特殊教育發(fā)展史初探[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5):79-81.
[2]張進清.廣西特殊教育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8(10):73-75.
[3]張亞芬.廣西特殊教育政策法規(guī)分析教育研究學理論[J].2009(20):269-270.
[4]羅業(yè)委.廣西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編制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學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