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黑格爾美學思想對音樂表演能夠帶來如下啟示:建立相應的音樂表演理念,即在相對限定或者規(guī)定的音樂表演空間內,應有一種灌注全副心神到作品中去,對作品進行自由的和使作品從無生氣、缺生氣變得充滿生氣的再創(chuàng)作的觀念和境界。這樣才能實現音樂二度創(chuàng)作的真正意義,實現音樂精神內容的外在完滿顯現。
關鍵詞:絕對理念;主體性;音樂理念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1-0117-02
一、黑格爾音樂美學思想
黑格爾對于音樂美學的討論集中在世人熟知的《美學》一書中,作為浪漫主義音樂發(fā)端,他建立的客觀主義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對歐洲19世紀的整個意識形態(tài)領域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作為特殊藝術理論的音樂美學理論領域里,他的哲學觀念成為19世紀浪漫主義情感論音樂美學思想的哲學基點。
黑格爾的音樂美學理論是其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的組成部分,其哲學思想體系決定著他的音樂美學觀念。黑格爾視絕對理念(或絕對精神)為其哲學的出發(fā)點,認為自然及人類社會中的一切變化多樣的外在現象,都是這種絕對理念的感性體現。絕對理念有三個特點:即本原性,運動性和獨立性。并且絕對理念有三個發(fā)展階段,分別是邏輯階段,自然階段和精神階段。在邏輯階段中,絕對理念是一種純粹的思維,純粹的精神,純粹的概念;在自然階段中,絕對理念外化為自然現象,其發(fā)展過程為從初級的無序、混沌的機械性,到出現自然現象和單個物體的物理性,再到高級的出現生命的有機性;在精神階段中,絕對理念分為三種:主觀精神,如人的本能的各種表現外在形式,客觀精神,如有組織的群體的人形成社會運行的一切被制定的規(guī)則和約定的行為;絕對精神,是主觀和客觀精神的統(tǒng)一,也是絕對理念發(fā)展的最高階段,它包括藝術,宗教和哲學。如此,作為特殊藝術的音樂,也就被黑格爾劃分在絕對精神里面了。
在美學的討論上,黑格爾把藝術作為美學的對象,并貫之其哲學理念: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他認為:“美就是理念,美與真是一回事。”[1]142然而他又說:“理念也要在外界實現自己,得到確定的現前的存在,即自然的或心靈的客觀存在。”[1]142這說明抽象的理念只有顯現為具體的外在現象時,才能展現其美。藝術的職責就是要將藝術的內容(理念)和藝術的形式(訴諸感官的形象)調和成一種自由而統(tǒng)一的整體,幫助人們認識到心靈的最高旨趣,從而達到一種藝術美。
音樂藝術作為特殊的藝術門類,在黑格爾那里被劃分為浪漫型藝術。浪漫型藝術的特點是:內容大于形式,精神超越物質。黑格爾認為音樂具有這兩個特點,并且音樂有著支配浪漫型藝術的原則——主體性原則。朱光潛先生對主體性原則有過解釋,即一種將精神(心靈)回歸其主體內心生活的原則。音樂正好表現的對象集中在主體的內心生活,其外顯的現實材料是完全消除了空間性的、轉瞬即逝的聲音?!耙魳沸纬闪艘环N表現方式,其中心內容是主體性的,表現形式也是主體性的,因為作為藝術,音樂固然也要把內在的東西表達出去,但是即使在這種客觀存在中卻仍然是主體性的?!盵1]330
在音樂的內容和形式問題的討論上,黑格爾認為,音樂絕對不僅僅是一些悅耳音響的組合方式,他必然要以某種附著于其中的精神內涵為本質。他不否認音樂的形式要素在某些情況下有獨立存在的可能,“不僅可以自由脫離實際存在的歌詞,而且還可以自由脫離具體內容的表現方式,從而可以滿足聲音在純音樂領域以內的配合、變化、矛盾與和解的獨立自足的過程?!盵2]344但是他同時強調:“在這種情況下,音樂就變成空洞無意義的、缺乏一切藝術所必要的基本要素,即精神的內容及其表現,因而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藝術。只有在用恰當的方式把精神內容表現于聲音及其復雜組合這種感性因素時,音樂才能把自己提升為真正的藝術。”[2]344黑格爾在接下來也闡述了音樂如何以一種恰當的方式表現絕對精神,“音樂的獨特任務在于把內心生活按照它在主體世界里的活生生的樣子提供給心靈體會,而隱藏于內心的生命活動亦需要在樂音中獲得反響。于是,人類情感作為內容的包衣遂成為內心生活和音樂的溝通媒介,而這也正是音樂所要據為己有的領域?!盵2]345音樂通過聲音和人的內心生活的結合來共同顯現作為內容的絕對精神,注意,在黑格爾這里的音樂的內容,不是音樂樂曲的主題等,而依然是絕對精神。
筆者認為,音樂是作為存在的人內心精神生活瞬間的光芒返照,使得作為存在的人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及其存在的意義,并由此引發(fā)生命存在活動的共鳴和漣漪般新的生命活動。這是音樂最為重要且最為高尚的特殊的、應有的任務。而關乎這一任務的生動完滿的完成與否,則主要由音樂的表演實踐成功與否來決定。
二、對音樂表演的啟示
音樂作品必須通過音樂表演環(huán)節(jié),才能展示給欣賞者,完成作曲者“內心精神”傳達到欣賞者并有可能被審美接受的全過程。因此,音樂表演環(huán)節(jié)顯得尤為重要。然而,音樂的轉瞬即逝性和迅速再造性這些特點使得音樂沒法只存在一次就能被永久記憶?;诖?,黑格爾定義音樂是一種需要復演的藝術。由此和塑造客觀永存的藝術形象的非表演藝術如繪畫雕塑等這些的區(qū)分開來。
在這種音樂需要復演的過程中,最需要注重的就是表演者的主體性。因為音樂內容是表演者的內心生活本身,音樂表演的最終追求不是把音樂這些內心生活外化成客觀存在的形象或者作品,而是對這種表演者主體內心生活的直接顯現。這也是音樂需要復演的更為深層的意義所在。黑格爾解釋道:“
音樂的藝術作品由于近視暫時的存在而需要不斷地重復的再造(復演)。不過重新獲得生命的需要也還有一種更深刻的意義:因為音樂用作內容的是主題的內心生活本身,目的不在于把它外化為外在形象和客觀存在的作品,而在于把它作為主體的內心生活而顯現出來,所以這種表現必須直接為表達一個活的主體服務,這個主體把他自己的全部內心生活擺到作品里去。人聲的歌唱又要如此;器樂也多少是如此,他只能憑熟練的藝術家以及他的精神方面和技巧方面的本領,才能演奏出來。”[2]353-354
然而,音樂表演必須控制在相應的、被限定的空間之內。這是由于表現音樂內容的聲音的特殊性決定的。這種聲音必須是經過藝術處理的聲音,才能夠達到復演的資格。否則,音樂不可能成為真正的音樂,由此,黑格爾又對表現音樂的聲音提出來要求——即藝術處理的聲音。這種藝術處理的聲音,也就是是作為能夠成為音樂構成的聲音。這種聲音首先需要純潔,即在本身完整的范圍之內不在應有噪音或者不需要的其他雜音。音樂在選擇聲音材料時,必須對各種聲音材料進行“加工調配,使它們能發(fā)生實際需要的聲音,否則它們就根本不存在。”[2]368通過充分發(fā)揮主體性的作用,積極調動主體性人的各種表演情緒——作為將要直接顯現的主體內心生活本身的情緒醞釀以及表演材料——經過長期訓練和處理的純凈的藝術化聲音,最終達到“用恰當的方式把精神內容表現于聲音及其復雜組合這種感性因素”,從而達到絕對精神的完滿顯現。
如此,筆者認為,對于黑格爾的音樂應該且最重要的是表現“絕對理念”,在音樂表演中,相對應的應該建立音樂表演的音樂理念。這種音樂理念是指:在相對限定或者規(guī)定的音樂表演空間內,應有一種灌注全副心神到作品中去,對作品進行自由的和使作品從無生氣、缺生氣變得充滿生氣的再創(chuàng)作的觀念和境界。這種觀念和境界使一種本是“外在的工具”變成一種“完全活的工具”,從而將音樂的精神內容和思想旨趣首先滲透到自我之中,并同時迅速占據到審美者主體的內心之中,在審美主體內心形成一種深刻的音樂內容信息,轉化成音樂內容觀念,以此來達到作為存在的人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及其存在的意義,并由此引發(fā)生命存在活動的共鳴和漣漪般新的生命活動的目的。
三、結語
在皮亞杰提出的人類心理過程中:“刺激——同化——反應”這一模式,也是需要建立音樂理念才能獲得。刺激發(fā)生如何才能可能,就需要把本是“半成品”的、相對呆板和固定的音樂作品灌注生氣之后,迅速滲透表演者和審美主體內心之中;在這一過程的發(fā)生瞬間,音樂內容信息才有可能同時被表演者和審美主體接收和同化;至于音樂表演引起的反應,則是音樂信息被同化或“破譯”之后形成音樂觀念之后引發(fā)的對審美主體的反觀、思考和之后的有目的的新的生命活動。如此,作為音樂表演的本質:對音樂一度創(chuàng)作的現實成果的再創(chuàng)造——二度創(chuàng)作,才能凸顯其真正意義:實現音樂精神內容的外在完滿顯現。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美學:第1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德]黑格爾.美學:第3卷(上)[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3]邢維凱.情感藝術的美學歷程:西方音樂思想史中的情感論美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7.
[4]王佳.西方音樂表演觀念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