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乾嘉學者馮應榴撰有《蘇文忠公詩合注》,該書針對從宋代到清代的蘇詩舊注進行了全面的文獻考訂。首先是刪除了冗注、合理地移動了部分注文的順序、補充了舊注的闕文,并核對原書,訂正了引文的錯誤。其次,馮應榴在查慎行《蘇詩補注》的的基礎上,依靠宋代至明清的各類文獻,進行了輯佚和辨?zhèn)喂ぷ?。此外,馮應榴還對前代的蘇軾年譜作了考證,糾正了其中關于蘇軾的事跡、蘇詩的編年、宋代的時事的錯誤。因而,《蘇詩合注》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關鍵詞〕 馮應榴;《蘇文忠公詩合注》;文獻考訂;輯佚;辨?zhèn)?;年譜考證;文獻價值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89(2014)05-0086-06
馮應榴(1740一1800),字詒曾,晚號踵息居士,浙江桐鄉(xiāng)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進士,歷官至鴻臚寺卿,撰有《蘇文忠公詩合注》(以下簡稱“《合注》”)五十卷?!逗献ⅰ穮R集了馮應榴能看到的從宋代到清代的蘇詩注本,其中包括:(1)宋刊五家《集注東坡先生詩后集》;(2)題名王十朋所編《集百家分類注東坡先生詩》(以下簡稱“類注本”);(3)施元之、顧禧、施宿《注東坡先生詩》(以下簡稱“施顧注本”);(4)邵長蘅、李必恒、馮景刪補施顧注本而成的《施注蘇詩》(以下簡稱“清施本”);(5)查慎行的《補注東坡先生編年詩》(以下簡稱“查注本”);(6)翁方綱的《蘇詩補注》。
清代學術的一大特點便是以文獻學為基礎,詩歌注釋也受這種風氣的影響。注釋者的工作,不僅僅局限于解釋詩意,往往兼及詩集整理,校勘、輯佚、辨?zhèn)我彩窃姼枳⑨尡镜闹匾獌?nèi)容。作為乾嘉時期的詩歌注釋,《合注》以精于文獻考訂與史實考證而受到歷代研究者的好評。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指出:“先生則匯三家之長,而于古典之沿訛者正之,唱酬之失考者補之,輿圖之名同實異者核之?!盵1](2636) 馮應榴從文獻學的角度對舊注進行了全面整理,不僅為自己用考證的方法解釋詩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本身也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本文擬從考訂舊注的引文錯誤、輯佚、辨?zhèn)?、考證舊譜的錯誤等方面探討《合注》的文獻價值。
一、《合注》對舊注的刪節(jié)、調(diào)整、補充
1.刪節(jié)冗注。正如馮應榴在《合注》自序中所言:“偶取王、施、查三本之注各披閱一過,見其體例互異,卷帙不同,無以取便讀者,爰為合而訂之意,不過擇精要,刪復出耳?!盵1](2634) 該書不僅僅是匯合各家之注,同時也將原有各注中的冗余部分刪除。具體而言:有下列幾種情況:
(1)對同一典故重復出注的情況,只保留第一處,其余各處改為“見前某某詩”。重復出注的情況,在類注本、施顧注本中常常出現(xiàn),尤以施顧注本為甚,以至于出現(xiàn)將同一典故重復注釋十數(shù)次的情況。
(2)對類注本、施顧注本二注相近者,刪去相對簡略者。這兩個注本都擅長于注釋典故的出處,而且施元之、顧禧是在脫離類注本的前提下自行作注的,因此不免出現(xiàn)二注近似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由于類注本的大多數(shù)注家的治學態(tài)度都比較粗疏,所引之文錯訛太多,而施顧注的引文相對更加精審,因此被刪者往往是類注。
(3)刪除各家注中不得要領、與詩意無關的注文。如《泗州除夜雪中黃師是送酥酒二首》“欲從元放覓拄杖”,馮注云:“王本厚注引《太平廣記》‘孫討逆欲殺左元放,著鞭策馬,終不能及’事,與詩意無涉,已刪。”[1](1243
(4)刪除各家注中雖非誤注,卻對詩意的解釋幫助不大、顯得多余的注文。如《秀州僧本瑩靜照堂》,馮注云:“此條次公注甚繁,而皆隨詩詮解,別無精義,故止采末二句?!盵1](218)
2.合理調(diào)整注文的順序。其中包括:
(1)在同一首詩中移動注文的順序。如《和鮮于子駿鄆州新堂月夜二首》,查慎行注引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志》、《宋史·地理志》、明代曹學佺的《名勝志》等書介紹鄆州的建制沿革,本列于題下,馮應榴將其移至“山川今何許,疆野已分宿”句下。因為這兩句的類注本趙次公注云:“此言鄆州與徐州?!盵2] 卷三第二十五頁所述的疆野乃分屬于鄆州與徐州,馮應榴將查慎行所說明的鄆州的地理情況從題下移至此句之下,能夠有力地支持趙次公的意見,從而對詩意作出完整合理的解釋。
(2)將注文在不同的詩中作出調(diào)整。如施顧注本中施宿所注陳季常的生平,本在《陳季常見過三首》題下,馮應榴將這段施宿注移至《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二首》題下。從編年的順序來說,《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二首》出現(xiàn)在前,將施宿注移至此詩之下,更有利于讀者的理解。這種調(diào)整顯然很合理。
3.補充闕文。馮應榴還注意補充舊注中由于刻本流傳問題導致的闕文,這方面他主要致力于補全宋刊施顧注本的缺失。施顧注的宋刊本流傳到清代,很多地方已模糊不清,尤其是施宿所作的題下注。馮應榴能夠多方對比史傳,補齊施宿補注中所引的人物傳記。
二、 《合注》對舊注引文錯誤的訂正
作為乾嘉時代的學者,馮應榴作此《合注》,其目的不僅僅在于統(tǒng)一體例以方便讀者的閱讀,他更致力于更正前代各注中的錯漏。其中用心最勤者,在于核對各家注中所引用的文獻內(nèi)容,糾正其中的錯誤。
以趙次公為首的類注本各注家,有一個一致的缺點,便是引用前代文獻不忠實于原書,引文錯誤極多。施元之、顧禧的注本在這方面比較嚴謹,但仍然存在一些失誤。查慎行號稱用力甚勤,曾列出“采輯書目”,所引之書遠多于宋代諸家,孰料引書愈廣,錯訛愈多,被馮應榴一一核對并指正。這些注家在引用文獻材料方面的錯誤有:
1.引書不標書名。
這種情況主要見于類注本中,俯拾可見。馮應榴盡其所能,將其中能夠查到的書名一一補齊。
2.引書弄錯作者。
這類情況在類注本、施顧注本、查注本中都普遍存在。如《答王鞏》詩“連車載酒來”,施顧注云:“《文選》班固《西都賦》:騰酒車以斟酌。注云:以車載酒也?!瘪T注云:“原注誤作張平子《南都賦》?!盵1](835)
查注本還有一類特殊的錯誤,即將蘇詩誤為前人詩,造成引蘇詩注蘇詩的現(xiàn)象。如《孫莘老寄墨四首》詩其四“閉口洗殘債”,查注云:“白樂天詩:口孽不停詩有債。”[3](490) 馮注云:“此東坡《次韻秦太虛見戲耳聾》詩中句,查氏作白詩,誤?!盵1](1251-1252)
查慎行還將他人作品誤為蘇軾作品。如《冬至日贈侄安節(jié)》詩“瞻前惟兄三”,查注引本集《提刑公墓表》說明蘇家的世系,馮注云:“又《墓表》系子由作,查氏云本集,似誤。”[1](1058) 實際上此文是蘇轍所作,見于《欒城集》卷二十五,名為《伯父墓表》,卻被查注誤歸蘇軾名下。
3.引文弄錯出處。這種情況各個注家都有,以類注本最多。如《王頤赴建州錢監(jiān)求詩及草書》詩“但道何日辭樊籠”,類注本孫倬注引《北史》陽修之以官場為樊籠之事,馮注云:“原本倬注誤作《南史》,今改正。”[1](217)
4. 引文與原文不符。這種情況在類注本中最為多見,兩宋之交的注家,往往只憑自己的記憶,而不認真核對原書,以致錯誤百出。如《徐君猷挽詞》“盡日當年不忍欺”,類注本李厚注引《史記》:“子產(chǎn)治鄭,民不忍欺。”[2]卷二十四第十九頁實則《史記·滑稽列傳》作“子產(chǎn)治鄭,民不能欺;子賤治單父,民不忍欺”。[4] 因而被馮應榴刪去。施顧注本也有類似錯誤,但較之類注本數(shù)量要少。
查注本引文出現(xiàn)的錯誤較多:
(1)最常見的的問題是脫漏原書文字。如《次韻樂著作送酒》詩“一壺春酒若為湯”,查注云:“《后漢書·皇甫嵩傳》:折枯消堅,甚于湯雪?!盵3](407) 實際上《后漢書·皇甫嵩傳》云:“摧強易于折枯,消堅甚于湯雪。”[5]查注所引,脫去其中“摧強易于”四字,使意思大相徑庭,因此被馮應榴刪除。
(2)至于引文錯訛,查注也常犯此病。如《自徑山回得呂察推詩用其韻招之宿湖上》詩“多君貴公子”,查注云:“《宋史》,居簡最顯,仕至戶部侍郎。”[3](166)馮注云:“《宋史》,呂居簡仕至兵部侍郎、判西京御史臺,卒。查注作戶部,誤。”[1](331) 按,《宋史·呂居簡傳》:“以兵部侍郎判西京御史臺,卒?!盵6] 馮說為是。
(3)查慎行弄錯引文,除了誤導讀者外,還招致誤駁文獻的錯誤。如《和王斿二首》“詩到諸郎尚絕倫”,查注云:“《臨川集》:平甫二子旊、斿,亦皆嶷嶷有立。任淵《陳后山詩注》:旊字元鈞,斿字元龍。按《實錄》:元符元年九月,看詳訴理所言宣德郎王斿于元祐中進狀,稱先臣冤抑,罪名未除,不幸不得出于茲時。詔斿罷江寧府糧料,旊罷京東通判,差監(jiān)衡州酒稅?!肚厣儆渭酚小端屯踉埜般糁菁Z料院》詩,任注以為江寧者,誤?!盵3](484) 馮注云:“《續(xù)通鑒長編》:紹圣四年十二月,王斿為京東路轉(zhuǎn)運判官。元符元年六月,王斿罷榷貨務,以曾布、蔡卞親戚,又蘇軾、轍門下人也。九月,王斿添差監(jiān)衡州鹽酒稅。十月,王斿監(jiān)江寧府糧料院。任注不誤。至查注作罷糧料,誤矣。今校正?!盵1](1232)
(4)查慎行弄錯引文,導致數(shù)書內(nèi)容相抵觸,混淆視聽。如《除夜大雪留濰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復作》,查注云:“《太平寰宇記》:青州北??h,隋置濰州。宋建隆五年,建為北海軍。西至東京一千三百二十里,東南至密州界七十五里。曾鞏《隆平集》云:乾德二年,以北海軍為濰州。與《太平寰宇記》不合,未詳孰是?!盵3](297) 馮注云:“《太平寰宇記》又云:至乾德三年,改為濰州,復舊名。正與《隆平集》相合,查注訛?!盵1](680) 查慎行讀書有欠精審,忽略了《太平寰宇記》的下文。若只觀察此條查注,很容易被誤導為《太平寰宇記》與《隆平集》記載不一。
(5)由于查慎行不能準確地核對引文,還常常因此發(fā)生誤駁舊注的錯誤。如《夜夢》詩“起坐有如掛鉤魚”句,查注云:“按昌黎詩‘歸舍不能食,有如魚中鉤’,新刻本改‘中鉤’為‘掛鉤’以遷就注腳,今駁正?!盵3](815)馮注云:“此仍王本、宋刊本注,非新刻本改也。至《韓集》亦有作‘掛鉤’者,查注非?!盵1](2115)馮應榴指出,《韓昌黎集》中的確有作“掛鉤”者,類注本及宋刊施顧注本也作“掛鉤”,并非邵長蘅翻刻清施本之誤。舊注中引文并沒有錯誤,而是查慎行自己弄錯原書的文字,因此指言舊注錯誤。
5.引文非所引之書所有,而系杜撰。如《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詩“刻畫始信有天工”,施顧注引《漢書·王莽傳》:“非刻非畫?!瘪T注云:“本傳無此句?!盵1](252)
慎行在引文方面還有一種特殊的錯誤,即不直接引用某書文字,而從它書轉(zhuǎn)引,因而導致錯誤。其中致錯頻率最高的是《名勝志》。查慎行常常引用《名勝志》所載的《太平寰宇記》、《水經(jīng)注》、《山海經(jīng)》、《輿地紀勝》、《長安志》、《吳興備志》、《至元嘉禾志》等書的內(nèi)容,卻不核對原書?!睹麆僦尽肥敲魅瞬軐W佺所編,所引各書的文字往往不忠實于原書,改動甚多。查慎行不能識別,亦未加詳考,從而誤引。如《是日至下馬磧憩于北山僧舍……出師也》,查注云:“《長安志》:石橋山在岐山縣南三十里,渭水所逕,其側(cè)有五丈原。諸葛屯兵處。又十里即南山?!盵3](102)馮注云:“此條見《名勝志》,今本《長安志》無?!盵1](172)
三、 《合注》的輯佚
《合注》的卷四十九、五十為補編詩,馮應榴從各種途徑輯得蘇軾佚詩一批。此外,查注本的卷四十九、五十為《他集互見詩》,在《合注》中被移至卷四十七、四十八。馮應榴云:“此二卷詩,查氏附于全集之末,為卷四十九、卷五十。其辨別自皆有據(jù),但其中亦有難定為必非先生詩者。今移于查氏補采二卷之前,蓋兼存諸本之意也。至《新城道中》第二首、《次韻送張山人歸彭城》一首,皆確系先生詩,已從《七集》本及施氏原本移編于前,詳見各題注?!盵1](2335) 可見,馮應榴的輯佚工作,另一個重要途徑是考證查注本的《他集互見詩》,從中發(fā)掘出屬于蘇軾的作品。
(一)馮應榴本人的輯佚
主要來源有:
1.類書。如《牡丹》、《蓮》輯自宋代陳景沂的《全芳備祖》。
2.碑刻。如《慈云四景》來自明永樂十二年蕭山魏驥所撰《慈云教寺碑記》所附,該《碑記》由馮應榴之婿孫輔元贈以拓本?!哆^金山寺》見于金山寺康熙御書石刻,寺僧向馮應榴出示了拓本。《失題二首》亦得之舊碑拓中。
但馮應榴輯佚的態(tài)度非常謹慎,許多詩他雖采入補編卷中,但仍注明“姑附錄”,是謹慎存疑的態(tài)度。如《雪詩八首》錄自南宋類書《錦繡萬花谷》,馮注云:“但《萬花谷》所采詩家姓氏舛誤甚多,未可全信。且詩意淺俗,不似先生手筆,故查代不采耳。今姑附錄。”[1](2499)
(二)對查慎行注的補充
1.從蘇軾詩集中輯得。馮應榴云:“查氏于先生詩遍為搜采補編,即考非先生作者,亦列入《他集互見》卷中,乃于此詩題及下題《李景元畫》、《謝宋漢杰惠墨》、《又答氊帳》、《壽陽岸下》、《春日與閑山居士小飲》各詩為諸本所有者,轉(zhuǎn)皆脫漏,殊不可解。今因無可列入編年,是以參酌舊本目錄匯載于此,讀者審之。”[1](2414) 馮應榴所舉諸詩,皆載于王本(即清初朱從延所刻“通行王本”)、舊王本(即宋元所刊類注本)、《七集》本的《續(xù)集》、《施注蘇詩》的《續(xù)補遺》卷下,查慎行卻未采入其《蘇詩補注》的任何一卷中,確實是重大疏漏。
2.將查慎行斷為非蘇軾所作的詩篇,考證為蘇軾所作。如《次韻送張山人歸彭城》,查慎行歸入《他集互見詩》。查注云:“慎按,右一首施氏原注載先生守杭卷中。按阮閎休《詩話總龜》云:徐州張?zhí)祗K不遠千里見朱定國于錢塘,愛其風物,欲徙家居焉。春盡思歸,定國以詩戲之云云,起句‘羨公飄蕩一孤舟’,第七句‘何事卻尋朱處士’,與集本小異。朱定國無可考。又按本集有《行宿泗間見徐州張?zhí)祗K次舊韻》七律一首,見后三十五卷中,即此首韻也。阮閎休以為朱定國作,當必有據(jù)。今移編此卷,俟再考。”[3](952)馮應榴云:“查氏以此詩移編《他集互見》卷中,但于后《老人行》詩下引苕溪漁隱云:世傳《前集》東坡手自編者。而此詩在《前集》卷中,且后卷三十五有次舊韻詩,即次此詩之韻,則為先生作無疑,何可以阮氏一言為據(jù)耶?今仍依《七集》本及施氏原本編次于此?!盵1](1593)查慎行的言論,顯然有自相矛盾之處。首先是肯定了《前集》為蘇軾自編,可信度很高。但又將列于《前集》之中的本詩剔入《他集互見詩》中,其根據(jù)僅為阮閱的片面之詞。蘇軾自定的《前集》與阮閱的詩話,顯然前者的可信度更高。而且查慎行自己都列舉了之后的第三十五卷中有《行宿泗間見徐州張?zhí)祗K次舊韻》七律一首,次的就是本首之韻。證據(jù)環(huán)環(huán)相扣,查氏卻視而不見。相比之下,馮應榴的觀點更有說服力。
四、 《合注》的辨?zhèn)?/p>
查注本卷四十七、四十八為補編詩,在《合注》中被移到了卷四十九、五十。馮應榴在卷四十九起首云:“今考此二卷詩,查氏刻于《他集互見》之前,為卷四十七、卷四十八。但其所采亦有互見他集,不能確定為先生詩者,因改附全集之末,兼寓存疑之意也。”[1](2398)可見,馮應榴的辨?zhèn)喂ぷ?,主要是針對查慎行的輯佚工作進行的。他針對查注本補編詩中的可疑篇目一一加以考證,論證其并非蘇軾的作品。馮應榴辨?zhèn)蔚闹饕鶕?jù)有:
1.根據(jù)他人文集。如《和寄天選長官》,查注云:“天選長官失考。詩中‘黃香十年舊’當指山谷。先生與山谷唱和,往往用江夏無雙事,疑此詩亦是和黃作。而黃山谷集中檢原作,復不得?!盵3](899)馮注云:“《參寥集》中有《次韻陽翟尉黃天選見寄》詩,即此篇也。據(jù)此,則非先生詩矣。查氏何又不列入《他集互見》卷中耶?今不更移,而考證于此。又案:詩中‘頃予嬰網(wǎng)羅’句,當是參寥自言還俗事?!S香’則言天選也?!盵1](2408)詩中的黃香,是東漢人物,《后漢書》本傳稱“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古代詩人用典,往往以同姓的古人寓指當時人物,蘇軾也不例外。在蘇詩中,多次以黃香指代黃庭堅。但這只是一種習慣用法,并非絕對。查慎行正是因為拘泥于先入之見,一見“黃香”,認為必指黃庭堅無疑。但又在黃庭堅詩集中找不到原作,因此無法自圓其說。相比之下,馮應榴的理解更加靈活。他在《參寥集》中找到了《次韻陽翟尉黃天選見寄》詩,詩題與本題比較接近,內(nèi)容則完全一樣。特別是,“天選”若為黃天選,那么詩中的“黃香”之典便落到了實處,乃是參寥以黃香借指同姓的黃天選??梢?,馮應榴的觀點比查慎行更可信。
2.根據(jù)詩歌的內(nèi)容。如《題女唱驛》,查注云:“以上二首諸刻本俱不載,《外集》編第二卷,入《南行集》中,今補錄于此?!盵3](902)馮注云:“《清江孔毅父集》有《題女媧山女媧廟二首》,前一首即此詩,后一首即先生《儋耳山》五言絕句也。詩中首句‘攬轡金房道’當指金州、房州。考《唐書·地理志》,金州、房州同屬山南東道采訪使,金州平利縣有女媧山?!睹麆僦尽罚荷皆诳h東十五里,舊有女媧祠。似《孔集》題近是,則此二詩當系孔毅父作。詩中‘唱’字、‘驛’字,當是‘媧’字、‘祠’字之訛耳。”[1](2421)馮應榴從詩句中的相關地理內(nèi)容出發(fā),指出詩句中的“金房道”與孔毅父集中詩題的“女媧山”、“女媧廟”關聯(lián)程度較高,當為孔毅父的作品。
3. 根據(jù)詩歌的風格。如《顏闔》題下馮注云:“《山谷外集》亦有《顏闔》詩,前十二句與先生詩大略同,……竊疑此篇是山谷詩,后十句乃后來改定,換去‘中隨’四句者,蓋詩筆于山谷為近也。”[1](2405)本詩是查慎行從《施注蘇詩》的《續(xù)補遺》二卷中輯出的十九首之一,朱從延所刻的“通行王本”也錄入了此詩?!镀呒繁据d于《續(xù)集》。以上皆是蘇軾詩集的明清刻本所輯入。然而南宋時期黃庭堅的裔孫黃 撰《山谷年譜》,已將此詩定為黃庭堅于治平三年所作。從詩作的風格來看,本詩確實更接近黃庭堅詩歌尚未成型的少作,而與蘇軾的風格相去甚遠。特別是黃庭堅作為江西詩派的領軍人物,在創(chuàng)作方面有“詩不厭改”的主張。馮應榴推斷“后十句乃后來改定”,有一定的道理。本詩很可能是明清時期的蘇集編刻者誤收入集中。
五、 《蘇詩合注》對蘇軾舊譜的訂正
馮應榴之前流傳的蘇軾年譜,有宋代傅〓(上艸下深)的《東坡紀年錄》(以下簡稱“傅錄”)、王宗稷的《蘇文忠公年譜》(以下簡稱“王譜”)與清代查慎行的《蘇軾年表》(以下簡稱“查表”)。而且,將詩人年譜附于詩歌注本中,也是詩歌注釋的常例。 宋代以來的蘇詩注中,類注本即附有傅錄。施顧注本原附有施宿所撰的《東坡先生年譜》,但此譜于宋代以后在國內(nèi)失傳已久。清初邵長蘅整理清施本,將王譜補入書中。查表亦列于查注本的正文之前。馮應榴本人沒有專門撰寫蘇軾年譜,但將以上三家年譜列于《合注》卷首,并針對三譜一一作了詳細地考證與補充。具體而言,馮應榴的考證工作如下:
1. 蘇軾事跡之誤。對于年譜來說,敘述蘇軾的經(jīng)歷是最基本的任務,各譜在這方面都有不少錯誤。查表的問題比較嚴重。如“熙寧六年癸丑”條下,查表云:“春夏之交往富陽新城,又往于潛、臨安諸屬縣,再游徑山,所至有詩?!盵3](15)馮注云:“《東坡全集》載先生《跋蔡君謨書海會寺記》云:熙寧甲寅(七年),軾自杭來臨安,借觀。則往臨安諸縣之在七年無疑,《紀年錄》本不誤。查氏移于六年,而于《海會寺清心堂》詩注引此跋語,改‘甲寅’二字作六年以附會之,誤矣?!盵1](2524)馮應榴的論據(jù)是蘇軾本人文集的相關敘述,顯然十分有力。此外,馮應榴還進一步指出查慎行故意改動蘇軾的原文以遷就自己的觀點,這種做法不值得提倡。宋代的傅王二譜時代雖距蘇軾更近,但仍有不少錯誤為馮應榴指出。
2.詩歌編年之誤。與一般的年譜相比,詩人年譜除了敘述譜主的經(jīng)歷事跡之外,在每一年的條目之下,還往往介紹該年的詩作。傅錄尤以這方面見長,但也有不少編年錯誤,為馮應榴指出。如“熙寧元年戊申”條下,傅錄云:“是年《和子由記園中草木》、《木山引水》、《寄題古東池》、《綠筠堂》等詩?!瘪T注云:“《和記園中草木》詩首云‘煌煌帝王都’,末云‘我自歸南山’,《木山引水》、《寄題興州古東池》二詩亦在《華陰寄子由》詩之前,《紀年錄》列于元年居蜀時,非
也。”[1](2518-2519)施顧注本、查注本、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皆將《和子由記園中草木十首》編入英宗治平元年,尤其是施顧注本所依底本是蘇軾蘇轍所編定的《東坡集》,顯然比傅錄更可信。而且馮應榴列舉的詩中“帝王都”、“南山”等字眼,與蘇軾在治平元年任職鳳翔的經(jīng)歷相符合,卻非熙寧元年居蜀時的景物。
3.時事之誤。查表的值得重視之處,在于每年除列蘇軾事跡之外,還別起一欄,列出該年的重大時事,在政治背景中凸現(xiàn)蘇軾的立身行事。馮應榴輯入查表的內(nèi)容,主要在這方面。同時,馮應榴考證時事之誤,重點放在查表之上。如“元符二年己卯”條下,查表云:“是年八月,命御史點檢、三省樞密院并依元豐舊制?!盵3](18)馮注云:“《續(xù)通鑒長編》:是年九月,御史中丞安惇云:元豐法……詔并依元豐法。又《宋史》本紀亦作九月,查氏作八月,誤。”[1](2579)元符年間,宋哲宗改從元豐舊制,標志著新黨對舊黨的又一次重大打壓,與蘇軾間接相關。作為蘇詩的注釋者,對此不可不審,具體時間不能弄錯。
4.史書之誤。馮應榴還是順便指出一些舊史的記載錯誤。如“熙寧十年丁巳”條下,馮注云:“《續(xù)通鑒長編》:是年七月乙丑,河大決于澶州曹村下埽。《宋史》作丙子,誤,蓋丙子詔張茂則、劉璯同往相度閉塞也。”[1](2528)作為編年體史書,對具體到年月日的事件,《續(xù)通鑒長編》顯然要優(yōu)于紀傳體的《宋史》。
〔參考文獻〕
[1] (宋)蘇軾. 蘇軾詩集合注[M].(清)馮應榴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 (宋)蘇軾.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A].(宋)王十朋輯注//四部叢刊初編[C].元建安虞平齋務本書堂刊本.影印本.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年(1919)
[3] (宋)蘇軾撰.蘇詩補注[A].(清)查慎行補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1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 (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3213.
[5]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2302~2303.
[6] (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9150.
(責任編輯:馬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