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出現(xiàn)了各高校紛紛更名現(xiàn)象,北京科技大學也在其列。王潤教授作為北京鋼鐵學院的最后一任院長和北京科技大學的第一任校長,親歷了這次校名更改的全過程。文章就校名更改的原因、經過、社會背景、更名意義等問題與之進行了訪談。通過這一案例,也可窺見社會轉型時期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斑。
〔關鍵詞〕 北京鋼鐵學院;更名;北京科技大學;高等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89(2014)05-0001-08
〔口述人:王潤〕
王潤(1929—),男,北京人,教授。1952年畢業(yè)于唐山交通大學冶金系,1953至1957年在前蘇聯(lián)莫斯科鋼鐵學院作研究生,獲副博士學位。1957年回國后一直在北京鋼鐵學院(現(xiàn)北京科技大學)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教研室主任、研究室主任、副院長、校長等職務。是第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材料學科第二、三屆評議組召集人;國家教委科技委一、二、三屆委員;全國高校設置委員會第一、二、三屆委員;全國科協(xié)四屆委員;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常務理事及副理事長;中國金屬學會常務理事及副理事長;北京高教研究會副會長等兼職。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進入全面的社會轉型時期。這一社會發(fā)展背景對中國高等教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國內各大高校為應對社會變化,紛紛改革求新。首先從外在的形式上看,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出現(xiàn)了各大高校更名現(xiàn)象,一些學校將“學院”改為“大學”,還有一些學校將帶有行業(yè)特征的名詞去掉。這次較大規(guī)模的高校更名現(xiàn)象的發(fā)生,與中國當時所處的社會歷史狀況有著怎樣的關聯(lián)性?它到底是由中國決策層推行的組織過程,還是各大高校為在社會轉型中謀求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自組織過程?為此,對北京科技大學更名事件的親歷者——王潤教授,就學校更名始末進行了訪談,從中對上述問題也可以窺見一斑。
一、“北京鋼鐵學院”名稱由來及變化
宋琳(以下簡稱宋):王老師您好!您在北京科技大學工作了三十余年,是北京科技大學前身北京鋼鐵學院的最后一任院長,也是北京科技大學第一任校長,親歷了校名更改的全過程。您的這段工作經歷,是我們了解北京科技大學更名前后的不二人選。想請您詳細談談這段歷史過程。
王潤(以下簡稱王):好的。那就先從“鋼鐵學院”這個名字說起吧。建國前,我們國家大部分高等學校還是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這類名字命名,它們命名的特點大部分是以城市名字、或者園林名字來命名,學校建設也大都走綜合發(fā)展的道路,文理學科共建。建立新中國后,我國模仿蘇聯(lián)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模式,通過院系調整,新建了一批工科院校,北京鋼鐵學院就是在1952年成立的①?!颁撹F學院”這個名稱,在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史上恐怕是“前無古人”的,在此之前在中國還沒有一所大學是以一種產品的名字來命名的。這種命名法實際上是參考了前蘇聯(lián)的模式,在蘇聯(lián)有一所“莫斯科鋼鐵學院”,全稱是,“以斯大林命名的莫斯科鋼鐵學院”。與此相仿我國冶金部采用了 “北京鋼鐵學院”名稱。
宋:校名的背后所體現(xiàn)的是相應的學校建制和教育模式的確立,中國參考了前蘇聯(lián)的命名方法,是否也采納了它的學校管理體制?
王:是這樣的。莫斯科鋼鐵學院歸蘇聯(lián)冶金部管轄,是蘇聯(lián)冶金部直屬的一個學院。蘇聯(lián)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每一個部委都設立一個或多個為他提供服務的研究機構,如學校、研究院等等。我們國家建國后仿效了蘇聯(lián)機構設立的模式,設立了一個冶金部,相應地在其下級單位建立了一個鋼鐵學院,還有一個鋼鐵研究院。我國這套模式的設立與前蘇聯(lián)相似,因此北京鋼鐵學院與莫斯科鋼鐵學院的建校模式也是一樣的。所以說,北京的鋼鐵學院是學習了蘇聯(lián)的鋼鐵學院的結果,也可以說是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宋:當時冶金部所屬的高等學校除了北京鋼鐵學院外,還有其它院校嗎?
王:當時冶金部所屬高校有三個,除北京鋼鐵學院①之外,還有在長沙的中南礦冶學院②,它的主要專業(yè)是有色金屬,再有就是東北工學
院③。冶金部曾稱北京鋼鐵學院為冶金部所屬高校里的排頭兵,可見當時對鋼院很重視。
宋:命名為“北京鋼鐵學院”,而“鋼鐵”是一種被生產出來的產品,那么學校的學科布局也是圍繞生產鋼鐵產品而設計的嗎?都包括哪些系?哪些專業(yè)?
王:可以這么說。叫“鋼鐵學院”這一段時間都歸冶金部領導。冶金部下設了一個教育司,教育司每年都要到冶金部所屬的鞍鋼、武鋼、首鋼等這類大型企業(yè)去做調查,了解企業(yè)發(fā)展需要什么類型的人才、需要多少人才,然后根據(jù)調研結果由冶金部設置專業(yè)和制定招生計劃,再將計劃分配給所屬的包括北京鋼鐵學院在內的高等學校。這種情況下,調研所反映的基本上是生產實際狀況,因此專業(yè)設置基本上是按照生產過程、生產車間的設置來安排的。比如,某公司里有煉鐵廠、煉鐵車間,那么就有煉鐵專業(yè);有煉鋼車間就有煉鋼專業(yè);有軋鋼車間就有軋鋼專業(yè)。在冶金廠里,有很多冶金爐,所以就設立了一個冶金爐專業(yè)。所以,在當時幾乎是這樣一種學科設置模式,廠里有什么生產車間,鋼院就設有什么專業(yè)。除此之外,還設置了一些與冶金關系密切的專業(yè),比如當時冶金需要很多機械,專業(yè)設置上就有了一個冶金機械專業(yè),這個專業(yè)不像別的學校單叫機械專業(yè),而是稱冶金機械專業(yè)。還有礦山機械專業(yè),當時爭論礦山機械和冶金機械有什么不同,其實一個是在礦山上用的,一個是在冶金廠用的。礦山機械是有轱轆的機械,冶金機械是沒轱轆的機械①。
這種設置的一一對應關系,使人們一提到哪個專業(yè)就對應想到哪個車間,思路變得很狹窄,還曾經鬧出個笑話。像當年的材料系,原來叫金相熱處理,因為原來工廠里有搞金相的,有搞熱處理的,都有相對應的崗位,所以設立了金相熱處理專業(yè)。后來學校覺得名字范圍太窄就改成了材料專業(yè),這顯得學科性更強了,但是問題是,工廠里除了材料庫,沒有別的車間是需要材料的,這樣就產生了一個誤會,以為學材料專業(yè)的畢業(yè)就應分到材料庫工作。
魏薇(以下簡稱魏):這種專業(yè)設置有什么優(yōu)缺點?
王:從好的方面看,這種專業(yè)設置與工廠所需人才聯(lián)系很密切,畢業(yè)生到了車間就能干。因為這種設置比較注重專業(yè)課,且強調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在校期間會結合課程安排學生多次下廠實習,所以,學生畢業(yè)時,對廠里的情況已經很熟悉了,到了廠里就能干活。咱們學校的畢業(yè)學生當時幾乎是各大工廠的技術骨干和技術領導。這是這種專業(yè)設置的最大優(yōu)點,但是同時也有很多問題。就是專業(yè)設置比較窄,后勁兒不足,創(chuàng)新比較難。小改小革尚可,但是大改,提出比較新的理念很難。因為,畢業(yè)生基礎不夠,像數(shù)理化這種課程雖然都有安排,但是學生不夠重視,學生都以為實用的東西最重要。當然,學生的這種認識是與當時的教育導向分不開,從決策層來看就有這種傾向。今天,我們都深刻地意識到,創(chuàng)新,包括知識創(chuàng)新和技術創(chuàng)新,需要有扎實的基礎,更需要有開闊的思路和廣闊的視野,這種理念在當時的認識是不夠的。
宋:蘇聯(lián)當時也是這樣一套與生產實踐完全結合在一起專業(yè)設置嗎?
王:我是1953年去的蘇聯(lián),當時情況也是如此。
宋:這是否可以看成計劃經濟體制在高等教育中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
王:的確是這樣。
魏:北京鋼鐵學院成立以后,它在社會上的影響如何?
王:這個學院成立以后,很受關注,是當時的一個名牌學校,這與當時的社會發(fā)展背景是分不開的。1958年“大煉鋼鐵”是當時我國“三面紅旗”之一,這“三面紅旗”分別是“大躍進”、“人民公社”,和“大煉鋼鐵”。當時稱“鋼帥”,全國都在為我們國家能生產1070萬噸鋼而奮斗。在大煉鋼鐵的時候就號召全國“以鋼為綱”,所以當時“鋼鐵學院”這個名字非常響亮。
魏:學生報考的情況怎么樣?
王:在當時沒有所謂的高校排名的調查和統(tǒng)計,
那時,青年學生為建設新中國重工業(yè),以能參加熱火朝天的鋼鐵生產為榮耀,所以報考“鋼鐵學院”的學生還是相當踴躍的。我有一個1962年畢業(yè)的學生,他當初是北京市最好的學校四中的學生。他告訴我,當時他們學校的學生都想報考北京鋼鐵學院,能夠被錄取是件非常榮幸的事情。當時咱們學校第一屆畢業(yè)生給學校立了塊扁,在大理石上刻了“鋼鐵搖籃”②。
二、“北京鋼鐵學院”更名始末
宋:上個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史上出現(xiàn)了一批高等學校紛紛更名的現(xiàn)象③,北京鋼鐵學院也在其中,它正式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是在哪一年?
王:1988年④。
宋:“大學更名”現(xiàn)象的集體發(fā)生,其背后深刻的社會背景是什么?
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這一社會轉型背景對中國高等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鄧小平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種社會運行體制與計劃經時期的發(fā)展思路完全不同,各行各業(yè)都面臨著轉型、轉軌的問題。高等教育發(fā)展如何適應這種社會轉型、如何適應市場經濟成為教育改革的重心。原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上建立起來的教育模式面臨著打破、重建的現(xiàn)實問題。
宋:當時中國決策層對高等教育未來發(fā)展的定位是什么?
王:小平在當時有個很重要的講話,談科學技術問題,就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85年的時候,中國教育發(fā)展提出“三個面向”的戰(zhàn)略方向,即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世界也就意味著要與世界接軌。改革開放后,各高等學校紛紛去國外訪問,看看國外著名大學的設置、學科建設、教學內容和科學研究方向等等。而之前多少年來,學校幾乎沒有出國訪問的人。
魏:鋼鐵學院也派人到國外高校進行考察嗎?
王:是的。改革開放以后,1979年我校由張文奇院長①帶隊首先出國訪問,同去的有魏壽昆教授、柯俊教授和其他一些人。他們出訪了聯(lián)邦德國的亞琛工業(yè)大學,并正式簽訂了校級合作協(xié)定,收獲很大。
宋:80年代初,您在學校擔任什么職務?也曾出訪過國外的大學嗎?
王:我那時擔任學院的副院長。我和章守華教授參加冶金部組織的“鋼鐵學院”、“東北工學院”、“長沙礦冶學院”三校訪美代表團。在美國訪問了十幾所著名大學,重點訪問冶金系和材料科學系。
魏:訪問國外大學之后,感想如何?
王:訪問代表回國以后感觸良多。出國考察后發(fā)現(xiàn),在國外,學院大多是??埔患壍脑O置,真正的高等學校都叫大學。國外的一些專家有時候還誤認為我們都是??圃盒#援敃r各學校都想改成帶有“大學”二字的學校。再有,通過國內外大學專業(yè)設置的對比發(fā)現(xiàn),我國高等學校專業(yè)設置過于狹窄,不符合鄧小平提出的“三個面向”方針,所以,想通過更改校名為調整專業(yè)設置提供條件。
魏:國外也有高校是以學院命名的,如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但是并沒有人認為它是一個??茖W院?
王:據(jù)有關資料介紹,美國這所大學的中文譯名應為“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是1861年建校的私立大學,在我國清朝時期錯譯為“麻省理工學院”沿用至今。在北美洲“institute”是指學校、學院、大學,在我國“學院”與“大學”卻是兩個不同概念。依該校具有六大學院“School”,及完善的學科設置,并且在20世紀前已成為世界頂級研究型大學的情況,可以譯為“馬薩諸塞理工大學”。
魏:在所有大學中,較早更名的是什么時間?
王:差不多都是86、87年的時候。
魏:北京鋼鐵學院在眾多更名學校中,時間是相對較早的嗎?
王:不是,可能還算比較后期的。咱們學校在1988年更名時,已經有一些學校都改了。我們也正是看這個學校、那個學校都改了,才改的。
宋:在各高校中,進行更名的原則是什么?
王:有三個傾向比較突出:一是要把學院改稱大學,二是把帶有地方性地名去掉,改為“中國”二字,三是把體現(xiàn)行業(yè)特征的名字去掉,這主要指建國后成立的一些工科院校。行業(yè)背景的名字去掉后,改為什么?我印象中最深的是北京工學院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因為美國有個麻省理工學院,所以當時“理工”二字很受歡迎,各學院都想借助這個名字來打響旗號。當我們與相關單位聯(lián)系更名事宜時,他們告訴我們已經晚了,這個名字已由北京工學院用了。
宋:學校更名在學校發(fā)展史應是一件大事,當時參與討論都有哪些人?
王:學校更名問題曾在黨委常委會上,校長辦公會上和座談會上多次討論,大家都非常重視,也非常慎重。參加講座較多的人有符榮書記①、魏壽昆教授②、柯俊教授③和我④。
宋:當時給學院再取名時,大家的建議都是什么?
王:當時有兩個大方案,一個是以“中國”冠名,比如說中國地質大學、中國航空大學、中國礦業(yè)大學,咱們就叫“中國鋼鐵大學”。但是,有人認為以一個鋼鐵這種產品命名還是欠妥。后來提議改為“科技”了,用“科技”代替“鋼鐵”,仍沿用“北京”二字,因為我國已經有一所“中國科技大學”了⑤,所以就變成了“北京科技大學”了。英譯名采用了魏壽昆教授和柯俊教授的建議,即“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之所以把北京Beijing放后頭,說明我們學校不是北京所屬的學校,而是位于北京的一所大學。學校名稱中雖然沒有“中國”二字,但仍是全國性的大學。
宋:當是對于學校更名,有顧慮嗎?有不同意見嗎?
王:確實有顧慮。當時我們在研究改名的時候考慮了這么些問題,一個是當時“北京鋼鐵學院”這個名字還是很受歡迎的,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所以有點舍不得改;再有就是當時的校友對改名這件事有些意見,當時的書記符榮和學生們談過,有些學生仍希望保留“鋼鐵”二字。還有些人提出叫學院沒有關系,像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人家還不是叫的學院。最后經過反復討論后認為還是改為北京科技大學好。
宋:當時最早提出更名的想法,是冶金部的指示,還是學校自己的主張?
王:主要是學校自己商量。那時候覺得其他學校都在著手更名這件事,咱們也得考慮考慮啊。也沒有誰,比如冶金部長也好,教育部長也好找我們說說你們這要改名兒吧,沒有這種現(xiàn)象。
魏:當時提出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上報給冶金部時,他們的態(tài)度如何,有反對意見嗎?
王:當時學校在擬定完名稱后,準備上報給冶金部時,還存在顧慮,怕冶金部不同意,因為你把“鋼鐵”名兒給去了,行業(yè)特色沒了,冶金部會同意嗎?結果他們沒有提出反對意見,改名很順利。
宋:從全國范圍看,發(fā)生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這段時間的集中更名的高校,大都是有行業(yè)背景的。
王:是這樣的。
宋:緊接著,90年代后期,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又一項重要舉措,就是把原來隸屬于各大部委的高校劃歸到教育部或者其它部門。這些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是否說明國家早就已經設定好了,學校通過更名逐漸脫離行業(yè)背景,然后逐步將高等教育發(fā)展推向市場。
王:這不太清楚(思考),據(jù)我的經歷,好像沒有這么個規(guī)劃,至少中央沒有跟我們談這個設想或規(guī)劃問題⑥。
宋:那您認為實際上這個更名事情中央并不是非常明確的。
王:我的感覺是這樣。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順應社會變化進行改革已經勢在必行。1985年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其中涉及到高等教育改革的問題,但是具體到一些細節(jié)的問題,比如先更名,給學校發(fā)展以明確定位,還沒具體到這一步。
宋:那這次高校集中更名事件更像是由民間所發(fā)動的?
王:我當時的感覺就是,不是上邊的行政指令,是改革開放的方針促成的這種集體行為。
三、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的
意義及發(fā)展
宋:由“鋼鐵”改為“科技”,對于學校未來發(fā)展的意義在哪兒?
王:首先,為學校專業(yè)設置提供了發(fā)展空間,不像之前局限于設置與鋼鐵有關的專業(yè)。鋼鐵材料屬于工科,工科里包含一個材料專業(yè),材料又分成金屬材料、有機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金屬材料中又分鋼鐵和有色金屬兩部分。所以鋼鐵是材料學里的八分之一,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在工科中所占的比例更小。而“科學”與“技術”包括的范圍就廣了,科學和技術兩方面,科學又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技術則既包括冶金、材料,也包括機械、信息等等,而這些專業(yè)的設置在以前“鋼鐵學院”名稱下不便于兼容,改為科技大學之后,學校發(fā)展的空間可以拓寬了。
宋: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后,它的發(fā)展重心、規(guī)模相應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嗎?
王:剛開始沒有。開始擴大還是在劃歸為教育部管理以后,因為屬于冶金部管理的時候都是根據(jù)冶金部的需要來招生,每年冶金部教育司指定每個學校某個專業(yè)招幾個班,在剛更名后的一段時間內仍然是這樣。
魏:當時更名時,是否已對學校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做好了宏觀規(guī)劃?
王:實際上,當時并沒有想得很清楚。只是認為僅發(fā)展與鋼鐵生產有關的專業(yè)過于狹窄,這既不利于學校的長遠發(fā)展,也不利于與世界接軌,但是再朝哪個方向發(fā)展和突破并不是非常清楚。
魏:那具體學科、系、學院的設置有所考慮嗎?
王:也沒有。只是扣了一個大帽子,以便將來想設置什么學科都可以在這個框架下設立了。校名的更改可以一步到位,但是學校的升級是很難一步到位的,都是逐漸地在發(fā)展和完善的,其實這個建設過程一直在進行。
宋:北京鋼鐵學院時期,各專業(yè)的設置具有很強的行業(yè)背景,到北京科技大學時期,這些專業(yè)是如何慢慢調整的。您能具體談談嗎?
王:更名前后,系里的專業(yè)慢慢就增多了。比如說那個時候建立的腐蝕專業(yè),這個專業(yè)的建立有個問題,就是這個專業(yè)的學生畢業(yè)后到哪個工廠去,當時也沒有腐蝕車間和腐蝕廠,但是,腐蝕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每年被腐蝕掉的材料數(shù)量相當驚人,如何防腐是一個很重要的科技課題。石油管道、輪船、發(fā)動機都有防腐問題,我們覺得很有必要設立這個專業(yè),而不應限定有對應車間。又如,冶金爐專業(yè),后來更名為熱能專業(yè)了,冶金爐專業(yè)原來就是搞冶金廠里的爐子的,加熱爐、高爐、平爐、轉爐這些煉鋼用的爐子,研究結構、設計爐子等等,后來改成了熱能專業(yè),各種能源問題,節(jié)能問題都在這個范圍之內。所以專業(yè)面兒就寬了,名字也就相應地改了。這都是一步一步來的,絕不是誰設計好的,而是根據(jù)社會需要來逐步的把專業(yè)擴大,名字再相應地變化。還有把原來屬于一個學科的系合并成立了院。以前有金屬材料系、壓力加工系、金屬物理系、材料物理化學系,后來都集中起來形成材料學院,雖然各個專業(yè)分工不同但都是圍繞材料進行研究的,把這幾個系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院。
魏: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之后,學校其它方面發(fā)展情況如何?比如財政經費撥款、招生、對外學術活動等等。
王:1988年更名時,學校仍然歸冶金部領導,這段時間與沒有更名之前情況變化不是很大。比如,當時經費申請仍然比較難,大概有三大塊:教學經費、科研經費、基建經費,每年費用大概三千多萬,各年撥款的側重點稍有不同,整體來看,當時經費下?lián)苓€是比較困難的,基本上還是受計劃經濟的管束。到后來歸屬于教育部管理的時候,資金來源的渠道和數(shù)額都明顯增多,政策放開了,學校也可以去貸款了①。
魏:當時對外交流情況如何?
王:改為大學以后,出去跟人家交流的面就廣了。我們不僅跟設有鋼鐵冶金專業(yè)的學校交流,我們也開始關注其它的專業(yè),目的是想如何來拓展我們的專業(yè)方向。我們還跟這樣一些學校建立了校級關系,包括德國的亞琛工業(yè)大學,加拿大的麥克麻斯特大學,還有日本的東京工業(yè)大學,神奈川大學、美國濱州大學,跟國外很多大學建立了關系,我們還選派了很多老師去國外學習,學校有很多教師都曾在國際知名大學留過學。
宋:調整之后,師資隊伍、學生規(guī)模、專業(yè)設置是否有所擴大?
王:這個擴增的過程都是逐漸的,但是在更名以后擴增的速度的確加快了①。
宋:學校更名為“大學“,明確綜合性大學的發(fā)展方向,而綜合性大學在學科設置上不僅應包括理、工,還應該包括人文、社會科學,以及經濟、管理類學科。學校對于這一類淡科發(fā)展是如何考慮?如何定位的?
王:當時應該考慮的還不是很清楚,因為對學校未來發(fā)展的整體定位也是在摸索中的,所以對學校文科未來的發(fā)展也是在摸索中。在學校轉型過程中,我們的確思考過文科的建設,但做得還不夠。
馬勝利(插話):而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的確很重要。一方面體現(xiàn)在自身的學術意義和價值;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對社會發(fā)展、文化建設的意義和價值,這些與發(fā)達國家比,有很大的差距。再有,在大學中發(fā)展文科對于人文精神的弘揚、對于校園文化的建設都有著其特殊的重要價值。這種人文文化的建設和對學生的熏陶,對其一生的發(fā)展都會有著“潤物細無聲”潛在而久遠的影響。
王:的確是這樣,我們應該好好想想、好好設計一下,一所綜合性大學,尤其是有著濃厚工科背景的大學如何來發(fā)展人文社會科學。
宋:到設置院這一層建制的時候是在哪一年?
王:那是到90年之后了。
魏:其他大學更名后學校的發(fā)展也都如此嗎?
王:差不多吧。
宋:通過您對北京科技大學更名前后情況的介紹,總體感覺中國社會轉型時期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很符合中國社會當時的整體發(fā)展情況,就是“摸著石頭過河”。
王:確實是這樣。
宋:中國有句話,叫做“名正言順”,您能結合更名后學校的總體發(fā)展情況,概括一下這種發(fā)展思路的意義所在嗎?
王:談高等教育改革的意義所在脫離不開它的社會關聯(lián)性,教育是為社會服務的,它的價值在于與社會發(fā)展契合。北京科技大學經過這樣一輪改革,在兩個問題上是比較顯著的:一是改變了過去過分專門化的限制。過去的傾向是根據(jù)生產部門的需要來制定專業(yè),結果是學生培訓面狹窄,分配工作的選擇性相當有限,并且研究與創(chuàng)造能力不足,經過這樣訓練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是很難適應市場經濟下科研生產活動的。二是,由于專業(yè)的調整,尤其是脫離冶金部,劃歸為教育部管理之后,學校的自主權與決策權在增大。學校在專業(yè)設置、招生計劃、接受生產部門與社會機構的委托及與其合作、處置基本建設投資與經費以及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在逐漸增大,學校的發(fā)展開始逐步地面向市場、面向整個社會,學校的發(fā)展由被動變主動。
宋:北京科技大學經過這一輪改革,學校發(fā)展由單科性向多科性拓展,由之前帶有濃重的行業(yè)背景學校向綜合型大學轉變,您認為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和應注意的問題是什么?
王:當前,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指引下,各行各業(yè)都在轉型升級,高校也必然要轉型升級。我希望,我們北京科技大學也能順利地由所謂“行業(yè)特色”高校轉型為“多學科的研究型大學”,由主要面向“鋼鐵工業(yè)”轉變?yōu)槊嫦颥F(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從而升級為國際一流的現(xiàn)代大學。我想,這樣作并不妨礙我校與鋼鐵工業(yè)界發(fā)展密切聯(lián)系,也更會促進我校具有優(yōu)勢的材料冶金學科的發(fā)展。我?!颁撹F搖籃”的美稱又增添了新意,培養(yǎng)的人才具有鋼鐵般的堅強意志,鋼鐵般的體格,鋼鐵般的殷實才智。
宋:非常感謝!謝謝您,給我們講述了這段歷史,也分享了您的治校心得。祝您身體健康!
王:也謝謝你們。對于學校更名,師生及校友都很關心,講明更改校名的情況,是我的責任,也是我的心愿。祝愿我們北京科技大學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機制,辦出特色爭創(chuàng)一流。
后記:2013年11 月7日,在王潤教授家中對其進行了訪談,參與這次訪談的還有學報編輯部馬勝利老師??谑瞿軌蝽樌瓿?,也是得到了王潤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間與之多次進行了溝通,并多次審閱了稿件,其嚴謹求實的精神令人敬佩。在此,學報編輯部深表謝意。
(責任編輯:馬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