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對限產壓庫進行了簡單介紹,其次針對限產相關問題做了分析,包括銷售額對限產的重要影響及銷售量對利潤的影響,從而分析到它們對稅收的影響;最后針對壓庫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包括定額與保本期的計算內容。
關鍵詞:限產;壓庫;分析;途徑
限產壓庫最先是由煤炭系統(tǒng)因產品銷售困難而提出的限制生產量和壓縮庫存量的一項調整措施。之后,其他企業(yè)也因此而采取了這項措施。筆者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限產壓庫的提法和做法值得商榷。為了切實幫助企業(yè)走出困境并增加利稅,應進行深入的經濟分析?,F(xiàn)談幾點淺見,共同商討。
一、有關限產問題的分析
限產是限制產品生產量的意思。在什么情況下限產,應該有個數(shù)量界限,現(xiàn)作一些研究。
實際生產的產品數(shù)量=實現(xiàn)的銷售數(shù)量(1)
式(1)是產銷平衡的理想情況。
實際生產的產品數(shù)量<實現(xiàn)的銷售數(shù)量(2)
式(2)說明產小于銷,企業(yè)應積極配置資源,擴大生產能力,增加產量,適應市場的需要。
實際生產的產品數(shù)量>實現(xiàn)的銷售數(shù)量 (3)
式(3)說明產大于銷,有兩種情況:一是企業(yè)有生產能力,產品已生產出來,但銷不出去,積壓在庫里,所以叫限產;二是企業(yè)有生產能力,產品找不到客戶或者只能找到少量客戶,即沒有訂單或訂單不多,就是人們常說的“吃不飽”。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因供小于求,是短缺經濟,是賣方市場,以生產者為導向,所以企業(yè)產什么就銷什么,所以那時是生產決定銷售。
現(xiàn)在是市場經濟,是買方市場,以消費者為導向,企業(yè)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均由市場決定。所以,限產的提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不妥的,應改為市場上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能銷多少就產多少。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限產的提法是消極的,應積極地進行市場調查,研究消費者的需要,不斷調整資源配置,改進技術,爭取市場份額,擴大產品銷量。
產品銷售額是一個很重要的經濟指標,它的大小關系到企業(yè)的成敗興衰,其重要性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第一,促進產品銷售可以加快資金周轉,實現(xiàn)產品價值。產品銷售在企業(yè)資金的循環(huán)周轉過程中,是一個重要階段。如果產出的商品賣不出去,其價值就得不到實現(xiàn),也就不能補償企業(yè)預付的資金。第二,銷售額是反映企業(yè)經營規(guī)模大小的重要指標,又是計算企業(yè)經營成果(盈虧)的一個主要指標。美國《財富》雜志500強排行榜的第一個指標就是“銷售收入”。第三,銷售量的大小決定利潤的多少。用公式說明為利潤=銷售量*(單價-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總額。從公式看,產品單價由市場競爭決定,單位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總額在一定的生產能力范圍內固定不變??梢?,單價、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總額基本屬于常數(shù)性質,而變量只有銷售量。所以,利潤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產品銷售量的大小。第四,根據產品銷售量和邊際利潤,進行經營決策。上列計算利潤的公式中的“單價-單位變動成本”等于“邊際利潤”。單價-單位變動成本=正值,說明有邊際利潤;單價-單位變動成本=零值,說明無邊際利潤;單價-單位變動成本=負值,說明有邊際虧損。
當然,(3)式不可取。(1)式可取,因為有邊際利潤,可以彌補部分或全部固定成本。若為(2)式是否可以選擇呢?這要具體的分析。
假設有一客戶A來本企業(yè)協(xié)商訂購甲產品1萬件。本企業(yè)測得的甲產品的單位變動成本是200元(包括原材料、生產工人工資等),而客戶A再三表明能給單價也是200萬,多一分錢也不行。這就是說,單價等于單位變動成本,沒有邊際利潤。但是,考慮到企業(yè)能夠找到訂貨的商機不易,而且單位變動成本中尚包括生產工人工資,如能接受這項訂貨,可以保證一部分生產工人不下崗,對社會、企業(yè)、職工(家庭和個人)都有好處。所以,在特殊情況下,應接受這項訂貨。
銷售量增加,可以降低營業(yè)杠桿系數(shù),增加利潤。計算營業(yè)杠桿系數(shù)的公式為:
營業(yè)杠桿系數(shù)=(銷售量*單位邊際利潤)/(銷貨量*單位邊際利潤—固定成本總額)
設某企業(yè)生產乙產品的固定成本是60000元,單位變動成本8元,單位售價20元,分別計算15000件、10000件、5000件的營業(yè)杠桿系數(shù)。
營業(yè)杠桿系數(shù)=15000*(20-8)/[15000*(20-8)-60000]=1.5
營業(yè)杠桿系數(shù)=10000*(20-8)/[10000*(20-8)-60000]=2
營業(yè)杠桿系數(shù)=5000*(20-8)/[5000*(20-8)-60000]=0
可見,銷售量減少,營業(yè)杠桿系數(shù)上升;銷售量增加,營業(yè)杠桿系數(shù)下降。當銷售量為盈虧分界點時,營業(yè)杠桿系數(shù)趨于無窮大。所以說,增加銷售量可以增加利潤。
擴大銷售量不僅可以為國家增加增值稅,而且會增加企業(yè)所得稅。
產品銷售量的增加就意味著銷售額的增加,而銷售額的增加就能增大“銷項稅額”,從而向國家多交增值稅。同時,銷售額的增加,在其他項目不變的情況下,就能增加“利潤總額”,由此計算的企業(yè)所得稅也相應增加。
二、有關壓庫問題的分析
壓庫是壓縮庫存產品量的意思。產品存放在倉庫里,多為積壓,應該有個數(shù)量界限,現(xiàn)作一些分析。
(一)根據定額計算
1. 產品實際庫存量=0,這是理想的庫存量,實際上達不到。因為每個企業(yè)生產出來的產品,總要經過一個過程才能銷售出去,所以不可能沒有庫存量。
2. 實際庫存量=定額庫存量,這是合理的庫存量。定額庫存量=(驗收日數(shù)+整理日數(shù)+等待運輸工具日數(shù)+… …)×每日平均產量。每日平均產量=全年生產量/日歷日數(shù)(360天)。
3. 實際庫存量>定額庫存量,其差量(實際庫存量—定額庫存量)是積壓。
4. 實際庫存量<定額庫存量,說明產品不僅沒有積壓,反而少占資金。
(二)根據保本期計算
產品存放在倉庫里,還要繼續(xù)發(fā)生儲存成本。儲存成本是指產品從完工交庫到售出之前,這一段時間內發(fā)生的費用,其內容一般包括以下幾方面。
1. 銀行利息,即根據庫存產品占用的資金而計算的利息。
2. 保管費用,包括成品庫保管人員的工資、材料及工具費、電費以及固定資產的折舊和修理費等。
3. 產品損耗,有些產品(如煤炭、砂子、石灰等)受風吹、雨淋等的自然損耗。
儲存成本是隨著產品儲存時間的延長而遞增的。這些不斷增加的費用,如果企業(yè)用銷售利潤還不足以抵償儲存成本時,就會造成虧損。因此,尚需計算產品儲存時間上的保本期,其計算公式是
保本期(天)=-銷售利潤/每天儲存成本
保本期就是產品在儲存階段能夠保本不虧的時間界限。超過保本期的產品應視為不合理的儲存,屬于積壓的范疇。
以上兩種衡量產品積壓的標準,各企業(yè)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
產品結存在倉庫里,多積壓一天,就增加一天的儲存成本,相應就要減少利潤,少交企業(yè)所得稅。如果超過保本點就變?yōu)樘潛p,那就更沒有企業(yè)所得稅,從而減少財政收入。
產品的積壓不僅要增加儲存成本,減少利潤,少交稅金,而且要多占資金,甚至會發(fā)生無形損耗。多占資金,會影響企業(yè)資金的正常循環(huán)和周轉,加劇資金緊缺。并且,由于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科技的進步,使儲存的產品價值相對降低,遭受無形損耗。所以,應增強預見性和主動性,盡快把產品銷售出去,減少儲存時間。
參考文獻:
[1]李敏.管理會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2]劉永澤,陳文銘.會計學(第三版)[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12.
(作者單位:楊洪,山西太原西山礦務局官地礦財務科;劉佳新,山西太原煤氣化公司財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