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借用摩西十戒、《伊索寓言》、亞歷山大的故事、新航路開辟、負荊請罪、毛澤東的革命事跡、十里長亭送總理的歷史故事作為例證,論證了領導最主要的構成要素是“畫大餅”、“拍對板”、“會用人”、“肚撐船”、“抓人心”。
關鍵詞:領導力;領導要素;領導
何謂領導?從古到今都有“時世造英雄,英雄造時世”的異議,但到底“誰煮沉浮”,此辯論經(jīng)久不息,至今仍無定論。有人認為,領導的本質(zhì)是一種影響力,即對一個組織為確立目標和實現(xiàn)目標所進行的活動施加影響的過程。
提到影響力,于是就有人把“領導”歸結成“領導力”來探究。美國學者沃倫·本尼斯在《領導者:掌管的五大戰(zhàn)略》一書中指出,“領導是全方位的......寓意管理要求有能力成功地傳達遠景”。庫澤斯和波斯納在《領導力》一書中認為,“領導力是領導者如何激勵他人自愿地在組織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筆者比較認同“領導力是在管轄的范圍內(nèi),充分地利用人力和客觀條件,以最小的成本辦成所需的事,提高整個團體的辦事效率”的說法。
至于什么才是領導所應具備的構成要素,各大學派可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有些學者將領導力的構成要素歸納為:T形的知識結構(T形知識結構講的就是知識的“精”和“廣”)、科學的思維方法、強烈的領導意識、和諧的人際關系及冒險精神。中國科學院“科技領導力研究”課題組探討和提出了一種用以指導中國科學院各級領導者的培訓和領導實踐的領導力五力模型,包括領導前瞻力、領導感召力、領導影響力、領導決斷力和領導控制力。甚至有專家將公共部門領導力公式簡要概括為凝聚力與前瞻力、發(fā)展力、協(xié)調(diào)力、創(chuàng)新力、執(zhí)行力這五個要素的乘積,具體公式如圖1所示。如此云云,不作詳論。
以上說法均非常精辟地概括了領導應具備的各大要素,筆者只是在閱讀完有關“領導”和“領導力”的文章之后,有所感悟,結合以往的專業(yè)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利用本文,拋磚引玉,希望大家予以指導和批評。本人認為,領導構成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會“畫大餅”、“拍對板”、“會用人”、“肚撐船”和“抓人心”。
一、領導要善于“畫大餅”
“畫大餅”指的是領導應該懂得如何在下屬面前描述一個或多個美好的愿景,讓下屬相信,組織的目標大于或就是個人的目標,要滿足個人的私欲首先就要完成組織的使命,甚至為此犧牲個人利益、鞠躬盡瘁。
15世紀前后,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的萌芽,西歐用作貨幣的黃金、白銀需求量日增,西方人對財富的渴望也日益強烈。新航路的開辟者們利用大眾心理,大肆造謠《馬可·波羅行紀》里所描述的關于中國等東方國家遍地黃金的說法千真萬確,只要到達東方就能實現(xiàn)黃金夢,讓時人深信不疑,希望到東方“尋金”。這一說法對于死囚特別應驗,因為他們出海之后不僅可以免死,還可能一夜暴富。所以,后來就有大批敢死隊冒死沖向茫茫大海。即使費爾南多·麥哲倫的船隊幾次身陷缺糧斷炊的困難境地,水手們?nèi)甜嚢ゐI靠桅桿上的皮帶充饑,但是船隊始終堅定不移地奔赴未知的海域。盡管在途經(jīng)菲律賓群島時,探險隊與島上的土著人發(fā)生沖突,麥哲倫受傷早逝,最后只剩單舟返回母國,歐洲人還是不屑一顧,依然前赴后繼去實現(xiàn)黃金夢。當然,確實有人一夜暴富,比如達·伽馬從印度返回歐洲時,將帶回的東方商品出售,獲利60倍。葡萄牙人由于控制歐洲和印度等東方國家的貿(mào)易,成為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西班牙在美洲也掠奪了大量的黃金白銀,成為歐洲富國。因為益處遠遠大于弊端,在羊群效應的驅使之下,荷蘭、英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深受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鼓舞,緊隨其后,紛紛加入海外探險的行列,開辟了歐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路。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人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稱之為“地理大發(fā)現(xiàn)”??梢?,“愿景”的威力之大。
領導精美的藍圖和煽情的說詞,能夠摧毀下屬的精神防線,改變下屬的努力方向,給予下屬前進的動力,重塑下屬的人生未來。但是,光說而不付諸于實踐也不行,所以需要孔明燈,照亮組織前進的方向,這就是“拍對板”。
二、領導要精于“拍對板”
“拍對板”的意思是指領導要理順組織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抉擇,指明組織前進的方向。這一點是領導最重要的構成要素。舉無人不曉的人物——毛澤東主席為例,就最能說明問題了。
大家都會高歌“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而且大家也知道“沒有毛主席,就沒有共產(chǎn)黨的成功”。毛主席總結出游擊戰(zhàn)的16字方針“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近一個世紀以來成為各國軍隊傳唱的妙招。
毛主席最早震驚世人的口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孫中山先生于1925年1月逝世之后,蔣介石和汪精衛(wèi)分別掌握了國民黨的實權,紛紛叛變革命,對共產(chǎn)黨人進行血腥屠殺。因為城市里的敵人力量強大,在當時敵強我弱、革命處于低潮的情況之下,加上之前起義部隊遭到嚴重挫折,攻打和占領城市是不可能的,而敵人統(tǒng)治力量薄弱的農(nóng)村卻可以作為落腳點以保存和發(fā)展革命力量。于是毛主席毅然發(fā)起了秋收起義,進駐井岡山根據(jù)地,在偏遠的農(nóng)村開始了星火燎原的計劃。
之后,蔣介石認為中共產(chǎn)黨是他最強大的絆腳石,對共產(chǎn)黨及其軍隊進行了五次圍剿。在第一次圍剿當中,蔣介石到南昌親自組織對中央蘇區(qū)的“圍剿”,各路“圍剿”軍以東固地區(qū)為攻擊目標,分進合擊。在查明敵情后,毛澤東提出:在紅軍和蘇區(qū)尚未鞏固、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應采取“誘敵深入”方針,主張紅軍主力東渡贛江,在地形、群眾條件較好,便于以后發(fā)展的贛江以東地區(qū)作戰(zhàn),最后令蔣介石失敗而歸。第二次圍剿是何應欽掛帥,共18個師和3個旅,20萬人的兵力,“以厚集兵力,嚴密包圍及取緩進為要旨”,采取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的作戰(zhàn)方針,積極部署對紅一方面軍的第二次“圍剿”。這一次毛澤東指出:“當著敵人力量尚未集中的時候,我們必須利用優(yōu)勢兵力,去擊潰敵人的主力?!奔t軍采取誘敵深入蘇區(qū)的策略,又一次打敗了蔣家軍。第三次圍剿時,蔣介石發(fā)現(xiàn)中共主力已轉移到興國地區(qū),立即命令其主力部隊,分路由北向南、由東向西進攻,企圖壓迫中共軍隊于贛江東岸而消滅之。在毛澤東的指揮下,中共仍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避敵主力,共殲敵7個師,17個團,俘15000余人,繳槍20000支,第三次反“圍剿”取得重大勝利。在第四次反圍剿中,周恩來、朱德沿用毛澤東的作戰(zhàn)方針,也取得了勝利。
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毛澤東帶領紅軍打破了國民黨及其軍隊的圍追堵截,在一次次艱難險阻之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也挽救了中國革命。試問如果沒有毛主席的英明指導,哪會有紅軍大逃難后的盡開顏呢?
在國共合作打敗日本人后,蔣介石又燃起了內(nèi)戰(zhàn)烽火。毛澤東指揮解放軍轉戰(zhàn)陜北,以消滅敵人為主要目標,以運動戰(zhàn)作為主要作戰(zhàn)方針,粉碎了蔣家軍對陜北和山東解放區(qū)的進攻。之后又令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誘敵深入,集中優(yōu)勢兵力,捕捉戰(zhàn)機,各個殲滅來犯之敵,另收復其他根據(jù)地配合中原、陜北根據(jù)地。引用毛主席的原話:“敵人的兩個拳頭,一個是山東,一個在陜北,但露出胸口,我們要拖住拳頭,挺進大別山,在敵人胸口插上一刀,要躍進式進攻,不能層層逼進,三軍配合,兩翼鉗制?!边@就是一個好領導的風范。
在之后的遼沈、淮海、平津戰(zhàn)役中,毛澤東的軍事才能更是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比如在遼沈戰(zhàn)役當中,解放軍攻占錦州,截斷了國民黨軍隊的陸路退路,關門打狗,再誘敵深入,打殲滅戰(zhàn),占營口,斷其海上退路。在淮海戰(zhàn)役中,毛澤東讓解放軍攻宿縣,割斷國民黨軍隊陸上退路,把其四分五裂,然后集中優(yōu)勢兵力,一口一口把國民黨軍隊吃下去。在平津戰(zhàn)役中,對付天津之敵是先打兩頭,后取中間,解放張家口;又令東北野戰(zhàn)軍采取東西對進,攔腰折斷,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圍殲,再讓華北國民黨軍隊成為“翁中之鱉”,最后和平解放北平。
如果能夠有毛澤東主席這樣的好領導,當立即立,當斷即斷,就能使組織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成長。但是只會“畫大餅”,“拍對板”還不夠,還需要“會用人”。
三、領導要“會用人”
“會用人”指的是領導要懂得如何成為伯樂,慧眼識千里馬,這樣才能妥善處理好管理跨度和廣度的問題,讓千里馬分擔繁重的管理工作。就像森林之王——老虎大吼一聲,也要有豺狼附和,才能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
著名的“摩西十戒”是管理學的源始,也給后人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古代的埃及,要么河水經(jīng)常泛濫,要么土地多年干旱,尼羅河邊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摩西得到上帝抬愛,經(jīng)常聽到神諭,知道是上帝在懲罰人類的貪婪。神告訴他要他帶領民眾上山求“十戒”,以博得到上帝的寬恕。于是摩西領旨,帶領大批民眾上山。但所到之處,就好像中國《西游記》里的唐僧那樣需要歷盡千辛萬苦。為了拯救百姓,讓更多的人順利過關,摩西相中了一些頗有才能的“千夫長”,由“千夫長”指揮更多的“百夫長”,再由更多的“百夫長”帶領更多的“十夫長”,最后由“十夫長”領導十名群眾。由于這些“中層干部”很好地發(fā)揮了中堅作用,經(jīng)過重重困難和考驗,摩西終于帶領所有的子民順利上山,博取上帝的寬恕,求得“摩西十戒”,讓后世子民安享太平盛世。
摩西會用人,巧辦事,帶領組織少走彎路,開創(chuàng)了管理學先河,受世人敬仰,讓后人效法。當然組織要向善,也要領導“宰相肚里能撐船”。
四、領導要勇于“肚撐船”
“肚撐船”是指做領導的人要心胸寬廣,不能斤斤計較。俗話說海寬不如心寬,地厚不如德厚。
歷史故事《將相和》中的廉頗與藺相如就是明證。廉頗見藺相如的職位一步步高于自己,心中不服,幾次三番地為難他,羞辱他。而藺相如卻心胸寬廣,不計前嫌,再三退讓,顧全大局,終于得到廉頗的敬重。廉頗負荊請罪,將相重和,使得趙國更加強大。
另外要說的是亞歷山大大帝。他是筆者最崇拜的一位歷史人物,原因是因為他有一顆金子般寬廣的心胸。他對將士有如親兄弟,所以大家都愿意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馬其頓本是希臘地區(qū)邊上的一個小國,經(jīng)常被波斯王國欺負,兩國早已結下了世世代代的家仇國恨。當強大的波斯被亞歷山大戰(zhàn)敗后,波斯國王認為自己必死無疑,只好攜家眷跪于午門之外。亞歷山大非但沒有屠殺波斯國王本人及其家人,還冊封了波斯國王,令其繼續(xù)領導波斯一禺,也不準馬其頓一兵一卒殺害城里的任一百姓,還開倉救民。他自己娶了波斯女人為妻,也令馬其頓的將士們與波斯人結為殷親,以此平息戰(zhàn)爭。后來,亞歷山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當亞歷山大32歲英年早逝之后,雖然亞歷山大的妻人和子女全部遭到馬其頓人殺害,帝國也隨之土崩瓦解,但是波斯國王的母親一直跪地三月,求神靈為亞歷山大祈福,連眼睛都哭瞎了。由此足可以證明亞歷山大為人之大量。
歷史上,梟雄無數(shù),但真正能夠得人愛戴、流芳百世的偉人,基本上是心胸寬廣的好領導,當然也是因為他們善于“抓人心”。
五、領導要勤于“抓人心”
“抓人心”的意思是領導要事事關心群眾,肯為民眾謀實利,用實際行動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
《伊索寓言》中有一則這樣的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凜冽刺骨地刮過來,結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春意融融,便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這則寓言形象地說明了一則道理,就是溫暖勝于嚴寒。領導者在領導活動中運用“南風”法則,就是要尊重和關心群眾,以人為本,多點人情味,使群眾真正感覺到領導者給予的溫暖。
相信所有的中國人都記得《十里長街送總理》這一課吧。在那黑白顛倒的“文化大革命”晚期,周恩來總理之所以在逝世之后仍有這么多的民眾冒著殺頭的危險,自發(fā)跑到街頭送別,不是因為他懂得六國語言,而是因為他時刻都想著人民,處處為百姓謀幸福,是因為他用實際行動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畫大餅”、“拍對板”、“會用人”、“肚撐船”和“抓人心”,是領導最重要的構成要素,也是真正能讓領導坐久坐牢的法寶。如果有了美好的愿景,組織就有了共同奮斗的信念。如果有了正確的決策,組織就能順利走上康莊大道。如果有了好的中層干部,組織就可以老樹盤根、堅不可摧。如果有了寬廣的心胸,組織就能變得像禮儀之邦那樣的和諧。如果有了彼此的信任,組織就共存血濃于水般的溫暖。這一切的一切,源于有好領導的管理。
參考文獻:
[1]詹姆斯·庫澤斯,巴里·波斯納.領導力[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9.
[2]中國科學院“科技領導力研究”課題A組.領導力五力模型研究[J].領導科學,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