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才培養(yǎng)側重轉變,高中課程教學中也應該凸顯學生主動學習、能動提升的實現(xiàn)自主提升的教學活動。教師的主導性主要體現(xiàn)的教學方法的運用上,本文就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集中常見教學方法進行論述,以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能力,推進他們信息技術學科學習的效果,提升他們的學習素養(yǎng)和能力。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 課堂教學 學習能力 教學方法
普及信息技術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是高中教學的兩大任務。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我們必須結合教學內容、學科特點,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能力、水平以及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形成。因此,我們必須不斷探索新的環(huán)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教學方法多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取的呈現(xiàn)、復現(xiàn)、再現(xiàn)教材內容的能夠讓學生易于中掌握知識、提升能力的教學手段、技巧;還要考慮學生感知、記憶、理解教材內容采取的學習方法,能夠讓他們獲得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良好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只有根據(jù)學情恰當?shù)剡\用教學方法才能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有效教學方法類型分析
新時期的教學我們要以學生發(fā)展和提升為宗旨,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的情況進行教學,更要有效研究和運用能力提升學科學習效果的教學方法。
1、講授教學與演示法。
高中信息技術有很多如信息技術的定義、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數(shù)據(jù)庫的定義、計算機病毒等理論性較強的基礎知識,這些知識多需要學生識記,因此,適合用講授法教學。但是簡單的講授這些抽象知識勢必使課堂枯燥無味,學生也無興趣學習,也就達不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對于這部分知識我們可以把講授與演示有機結合。在講解基礎知識的同時,通過演示法給學生以具體而形象的認識。由于高一的新生剛剛入學,學習方式上還處于對高中教師新教法的適應和接受的階段,這種教學方式在高一階段的教學中效果較佳。
2、動手與示范教學法。
操作性較強的知識,如:搜索引擎的使用,音、視頻文件的轉換與剪切。信息的加工與表達等,都需要學生實踐操作,在操作中切身感受、深刻領會。但是,為更好的提高效率,防止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中走彎路,示范教學就顯得至關重要了。這種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是一種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從教師的示范性操作中學習操作的步驟和方法。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投影儀或網(wǎng)絡教學軟件進行一步一步地演示。這種教學法能夠很直觀地讓學生從教師的示范操作中學到操作方法,從而完成學習任務。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很適用這種教學方法。
3、任務驅動小組合作法。
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情況,給每節(jié)課制定出切合實際的任務,讓學生在特定任務下完成學習。任務式教學法是一種信息技術學科性比較強的一種教學方法。此教學法多用于信息技術操作方面的內容的教學,其核心在于任務的確定,任務定得太多太難,學生無法完成,任務定得太少或太易,則造成時間浪費,它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教師在制定任務時,充分考慮小組合作的優(yōu)勢,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這樣可以做到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
4、前后聯(lián)系類比教學法。
類比是人類學習過程中常用的方法,根據(jù)認知心理學原理,在學習一個新知識,尤其是比較抽象的知識時,最好能找到一種聯(lián)系,讓新舊知識之間互相溝通。類比就是建立新舊知識之間聯(lián)系的一座橋梁,它能促進由舊知識向學習新知識的遷移。例如,用郵政系統(tǒng)來類比OSI模型,能使學生輕松掌握協(xié)議的概念和OSI模型的分層思想、用火車運輸類比數(shù)據(jù)交換技術,能更有效地區(qū)分兩種交換技術之間的區(qū)別。
5、基于問題互動教學法
基于問題的學習中的“問題”實質上就是一種情境,這種情境是實際的或接近于實際的,也常稱作問題情境。它的作用在于做好背景知識鋪墊,激發(fā)聯(lián)想,喚醒長時記憶中有關的知識、經驗或表象,提供研究范圍,誘發(fā)研究動機,從而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同化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在這種情境中,學習者通常會產生認知上的沖突,也就是說,這個情境是與學習者密切相關的,但是學習者的現(xiàn)有知識還不能解決問題,需要經過一定的努力才能達到預期目的。由于這種方法自身的特點,需要教師和學生做大量的工作,占用大量的時間。受教學內容和課時的限制,可能無法經常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建議在其他教學活動中滲透本方法的精髓。
另外,還有WebQuest教學方法,這是以探究為取向的學習活動。在這類活動中,學生活動的內容往往都是圍繞某個主題進行的,部分或所有與學生互相作用的信息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資源,因此我們可以叫它為“網(wǎng)絡專題調查”或“網(wǎng)絡主題探究”。如此,可以通過網(wǎng)絡,實現(xiàn)專家與教師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共同協(xié)商構筑課程,共同改革課程的研制方式,讓更多的基層教師作為主體參與到課程研制過程中來。
總之,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教學方法,就是指為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雖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但是我們只要抓住學科的特點,遵循教學與學生學習的規(guī)律,努力尋求和開展切合教學需要作出針對性、靈活性和多樣化地選擇教學方法,必將獲得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錢鑫鑫.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的評析與應用策略[J].考試周刊,2013(A2)
[2]翟 攝.高中信息技術必修模塊教學策略探究[J].中小學電教(下),2013(06)
[3]王艷梅.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J].中學時代,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