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日跨文化交際 文化誤讀
一、調查背景
中國與日本,一衣帶水,兩國交往的歷史非常悠久。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都認為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關系密切,更容易看到彼此之間“同文同種”的共通性,而忽視差異性。在看待日本文化時或者由于了解不深入,或者并不把它當作“異文化”,而是帶入自己文化的主觀思維去審視日本文化,因而經(jīng)常會造成文化的誤讀,在跨文化交際中造成失誤。筆者認為,通過對作為國民重要主體的青年學生進行調查,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觀察文化誤讀存在的具體表現(xiàn),分析、歸納其存在的原因,從而為跨文化交際中注意避免文化誤讀現(xiàn)象提供依據(jù),減少跨文化交際失誤的發(fā)生,便于中日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二、調查對象及方式
本次調查以19~26歲的本科生、碩士生為調查對象,采取隨機問卷采訪的調查方式。共發(fā)放調查問卷60份,實際回收60份,其中有效問卷60份。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3.1 在關于“你對日本了解嗎?是否希望進一步了解?”一題中,30.1%的學生選擇“有一定了解,希望能了解更多”,38.1%的學生選擇“不太了解,但有進一步了解的意愿”,選擇“不太了解,不希望了解更多”的學生占28.6%,另有2.3%的學生選擇“完全不了解,認為不用進一步了解”。統(tǒng)計結果表明,無論是否了解日本的情況,半數(shù)以上的學生希望對日本有進一步的了解,希望交流的意愿明顯,這種主動性的了解意愿,為進行跨文化交際創(chuàng)造了條件。
3.2 調查問卷的第2、3題考察的是青年學生對日本及日本人的印象。
3.2.1第2題討論的是“‘日本’兩個字最容易讓你想起什么?”“和服、櫻花、動漫、盧溝橋事變和南京大屠殺”這五個選項的選擇率最高,分別為16.5%、17.7%、12%、15.8%和19%。從上述結果中容易發(fā)現(xiàn),參加調查的學生對日本文化都有最基本的認識?;趯v史的認識與了解,學生一般都會選擇與抗日戰(zhàn)爭相關的“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等反映日本負面形象的選項,但同時“櫻花、和服、動漫”等代表日本正面形象的選項也為學生所青睞。因此筆者認為,學生在認識日本的時候能夠更加客觀,而不是主觀的帶著某種民族主義情緒。但還應該看到,歷史是不能回避的,日本對華侵略的行為以及日本政府最近的右翼言論仍然導致了中國學生對日的負面看法。這種負面的認識可能會阻礙學生對日本文化的進一步了解,使了解與認識浮于表面,更容易造成文化的誤讀。
3.2.2 在第3題有關“你眼中的日本人是怎樣的”中,有20.0%的學生認為日本人“工作努力、聰明勤勞”,28.6%的學生認為他們“注重禮節(jié)、略顯保守”,23.8%的學生選擇“有抱負、有效率”。認為日本人表現(xiàn)出“極為狹隘的民族主義”、“狡猾,背信棄義”的各占12.4%和15.2%。這一方面反映了學生能夠更客觀地對待問題,將普通日本人與抗戰(zhàn)時期的日本軍人區(qū)別開來,能夠在不受社會、歷史問題的影響的前提下進行選擇。
3.3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雙方對于具體或相關問題會在價值觀、期望、過程和結果上表現(xiàn)出一種認識和世界的不和諧、不相容。第4、5、6題考察的就是在是一些具體問題所反映出的學生對于日本文化的不適應與誤讀。
3.3.1對第4題的選擇反映出學生對于日本文化的不適應。題目中的四個選項從三個方面表現(xiàn)了日本文化的特征。第一,“鞠躬”“坐姿”是日本禮節(jié)的重要內(nèi)容,中國人常常用握手來表示禮貌,與日本人有所不同。第二,日本人的言語行為中體現(xiàn)出一種很強的“和”的精神。特別是在表達否定時,往往不直接說“不”。中國人講話多直抒胸臆。第三,在日本,人們交談時往往不直視說話人的眼睛,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是不禮貌的、冒犯他人的表現(xiàn)。而我們則一般認為直視對方的眼睛能反映聽話人的真誠態(tài)度,這一點與日本人的做法有很大不同。
3.3.2 第5題是對學生對于日本“內(nèi)外差別”觀念的調查。
3.3.3第6題提到了對于“日本婦女結婚后不工作、一心照顧家庭的做法”的看法。學生的選擇幾乎全部集中于“不認同,這是男尊女卑的具體表現(xiàn)”。我們的學生對于日本的“賢妻良母”文化并不了解,而只是從中國的國情與文化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從而得出日本女性地位低下,日本社會男尊女卑的結論,表現(xiàn)出明顯的對日本文化的誤讀。
3.4 第7、8、10題考察中日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及成因。
這三個題中,有共計85.7%的學生認為與日本人的交際存在障礙。而對于交往障礙存在原因的選擇則比較平均,多數(shù)認為“語言問題”、“中日在關鍵的政治、歷史問題上存在分歧”、“中日之間的價值觀存在差異”和“對于日本文化了解不多”都是其成因。這三題提示我們,交往中出現(xiàn)的種種障礙,都是對于日本文化的了解不深造成的,要想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水平,應該著力于日本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的研究。
3.5 第11、12題討論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的關系。
這兩題反映了中國人的一種普遍觀念,即認為同為儒教文化圈的日本接受了中國的倫理道德、古典教養(yǎng),與中國文化“同文同種”,出自一源。但應當認識到,中日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不能只從自身的角度觀察別國的文化,而應站在交際對方文化的立場上,全面深入的學習對方文化,從根本上避免對文化的誤解,避免交際過程產(chǎn)生的沖突與摩擦。
四、結論與思考
筆者認為,正確認識日本文化對于促進中日的跨文化交際、避免文化誤讀都有較為積極的作用。要實現(xiàn)這一目的,有兩個途徑可供選擇。首先,應當發(fā)揮學校優(yōu)勢,注意在教學的過程中增加文化知識、文化意識的講解,培養(yǎng)文化差異意識,不僅講解表現(xiàn)在文學、歷史、地理上的具體文化,更應該加強關于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等內(nèi)在文化形式的導入,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其次,通過進行文化對比,發(fā)現(xiàn)差異。我們認識到,中日之間相互認識到錯位現(xiàn)象的客觀存在存在,就能夠為中日兩國國民將對方的文化視為“異文化”,進而進行文化的對比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也能夠使兩國文化在相互比較中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從而得到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