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平時的課文學習和作文訓練中,加強對經(jīng)典素材的深入解讀,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挖掘觀點,并能準確找準契合點,靈活而恰當?shù)倪\用經(jīng)典素材,做到“一材多用”,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作文成績。
【關(guān)鍵詞】議論文寫作 經(jīng)典材料 一材多用
考場寫作,很多同學都遭遇過這樣的窘境——面對所給材料或者話題,突然無材可用或材料不夠用。其實,每位同學在平時都已準備了不少素材,但為什么還會為材料匱乏而發(fā)愁呢?究其原因,一是因為考試時間緊迫,心情緊張,考前準備的很多新穎獨特的素材,暫時性地遺忘了;二是有些同學不會高效率地利用已有的熟悉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面對這種窘境,解決的一個好辦法就是教會學生使用經(jīng)典素材,用好經(jīng)典素材,做到“物盡其材”“一材多用”。
經(jīng)典材料,因其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故具有很強的普適性,幾乎能夠?qū)?yīng)所有的考場作文。因此,如何巧妙地挖掘經(jīng)典素材,靈活地運用經(jīng)典素材,已經(jīng)成為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一個關(guān)鍵。
一、多角度挖掘觀點
由于事物本身的豐富多彩,一則好的材料總是立體型的,具有多元的屬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對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異,因此,同一則材料往往可以從中挖掘出幾個不同的觀點,以適用不同的話題作文。
必修3里的《蘇武傳》是《漢書》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記述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堅守節(jié)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跡,生動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文章人物眾多,關(guān)系復雜。學習這篇課文時,就可以引導學生歸納提煉不同的適用話題。
在挖掘出“忠貞、愛國、氣節(jié)”等話題后,很多學生就不知要怎么繼續(xù)挖下去了。這時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多角度挖掘話題的幾種方法:
1.有幾人(物)就有幾個角度;
2.有幾種關(guān)系就有幾個角度。
《蘇武傳》中人物有:武帝、蘇武、張勝、?;?、衛(wèi)律、李凌等,他們之間有君臣關(guān)系、上下屬關(guān)系、同事關(guān)系、地對面關(guān)系等。據(jù)此,可以挖掘很多不同的話題:擔當、責任、選擇、信念、斗爭、勇氣、氣節(jié)、忠貞、愛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團隊要溝通團結(jié)、斗爭要講究策略……
縱觀近幾年福建高考作文題目,從2008年的“三個人進商店買飲料,分別選擇了果汁、咖啡、礦泉水”;2009年:這也是一種_____;2010年:格林童話;2011年:袁隆平 夢想 水稻;2012年:人生 賽跑 路程;到2013年:變成樹根、扎進地層……只要使用的角度適當,均可用上《蘇武傳》中的材料。
由此可見:材不在多,會用則靈。
二、找準契合點,恰當使用素材
議論文中論點與論據(jù)的關(guān)系,就像魚和水的關(guān)系,魚因水而彰顯生命活力,水因魚而具有生機色彩。一篇好的議論文,議論文論點與論據(jù)要一致統(tǒng)一,論點統(tǒng)帥論據(jù),論據(jù)要為論點服務(wù)。
例如要以蘇軾被貶后的生活經(jīng)歷為素材,以“走出圈子”或“不敢忘記”為話題寫一段話。
首先,找準材料和話題之間的契合點。
蘇軾與“圈子”的契合點在于他經(jīng)歷烏臺詩案后被流放到偏僻荒涼的黃州,從而陷入人生痛苦的圈子。最后由于他的樂觀、豁達,蘇軾瀟灑地走出了個人痛苦的圈子,走出了官場黑暗的圈子。兩者在這點上有交集。
蘇軾與“不敢忘記”的契合點則在于雖然一貶再貶,蘇軾始終不敢忘記自己身上的責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其次,對事例的敘述要有側(cè)重點。針對不同論點,有意識的選擇材料中有用的部分,巧妙地轉(zhuǎn)換敘述重心,適當渲染擴充,突出某個側(cè)面。也就是說,能證明中心、圍繞話題的部分要詳寫,和中心、話題無關(guān)的,要略寫或不寫。
最后,要對事例進行分析引申與拓展。
事例敘述后,要不失時機地對事例進行分析引申,使事例與所要證明的道理緊密關(guān)聯(lián),從而達到有力地證明論點的作用。
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分析原因法,假設(shè)分析法,分析意義法。
“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論據(jù)所述的事實,并據(jù)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種分析方法。例如“正是因為東坡不敢忘記肩上的責任,牢記著要為百姓造福,才贏得了后人的尊重和愛戴,美名揚天下?!?/p>
假設(shè)分析法就是用假設(shè)性的語言,把事物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講出來,使得人們服你。例如“如果蘇軾只是沉浸在貶謫的痛苦之中,不能走出痛苦的圈子,那么,他還能夠潛心于詩文的創(chuàng)作,還能寫下“兩賦一詞”等千古佳作,成為中國文壇上一顆璀璨的明星嗎?”
意義分析法:就是透過論據(jù)提供的現(xiàn)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質(zhì)或所蘊含的意義,或予以高度評價,或揭示其要害、危害等,從而證明論點提出的看法和主張的影響、價值、效果等。
根據(jù)上面的步驟,有學生寫出了下面的優(yōu)秀片段:
⑴歷經(jīng)生死之關(guān)的烏臺詩案,然后被流放到偏僻荒涼的黃州,蘇軾陷入了痛苦的圈子,不能自拔。然而他并沒有沉淪,而是換個眼光看世界。于是,一切豁然開朗。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蘇子高吟“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因著樂觀,因著豁達,蘇軾瀟灑地走出了個人痛苦的圈子,走出了官場黑暗的圈子。如果蘇軾只是一味沉浸在貶謫的痛苦的圈子里,那么中國歷史上就會少了這么一位文壇巨匠。
⑵東坡不敢忘記肩上的責任,因為報效國家,為民請命是他一生的理想和追求。因此,即使是流放到黃州,他也心系百姓,造福于民。為此,他成立了救兒會,捐出節(jié)衣縮食的錢物,幫助貧窮的百姓脫離困境。人民因此感激他,銘記他。如果東坡的心中只有個人的享受,沒有百姓的溫飽,那么他就可能只會沉浸于個人的傷痛之中,也就不能胸懷天下,也得不到人民的尊重和愛戴了。
實際上,高中的語文課文基本上都是經(jīng)典之作,例如:《荊軻刺秦王》《鴻門宴》《垓下之圍》《陳情表》《項脊軒志》《我有一個夢想》《老人與?!返?,如果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能注意引導學生運用發(fā)散思維,多角度去挖掘材料,并進行歸納和整理,實現(xiàn)“一材多用”,起到“以一當十”效果,那么學生作文中“無米之炊”的窘境就可以得到解決,還能寫出不少考場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