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論是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中最重要的一個理論,它主張譯文的交際目的是決定一切翻譯行為的主要原則。針對目前我國高校在進行大學英漢翻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本文通過討論目的論的主要觀點,對我國大學英漢翻譯教學提出建議, 對翻譯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目的論 翻譯 翻譯教學
大學英漢翻譯課是我國高校英語專業(yè)必修課,也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專業(yè)課。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經(jīng)濟水平不斷提升,跨文化交流不斷加強,外語所起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外語人才在就業(yè)市場越來越受青睞,而衡量外語人才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是翻譯能力。但在目前的高校教學中,翻譯教學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使得翻譯教學一直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翻譯該怎樣教,該采取什么樣的翻譯理論?
一、目的論簡述
20世紀70年代,德國出現(xiàn)了功能派翻譯理論。該理論學派的代表人物萊斯,費米爾、諾德提出的功能翻譯理論為翻譯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目的論是功能派翻譯理論的核心理論,20世紀80年代由德國兩位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弗米爾和賴斯創(chuàng)立。當時正是等值論和語言學派盛行的時期,目的論大膽地擺脫了以源語為中心的等值論的束縛,以目的為準則,把翻譯放在行為理論和跨文化交際的框架中進行考察。目的論者認為:“任何翻譯行為都是由翻譯的目的決定的,所有翻譯活動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就是目的原則,即目的決定翻譯策略?!备ッ谞枏娬{:“譯文并不一定要求機械地模仿原文,譯者應根據(jù)譯文預期目的靈活選擇各種翻譯方法。”目的論是一種有目的性的行為理論,而翻譯則是一種交際行為,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了翻譯的整個過程,即“目的決定手段”,而翻譯策略的選擇也必須根據(jù)翻譯目的來確定。
目的論的整個發(fā)展過程大致經(jīng)歷了以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凱瑟琳娜·萊斯首次把功能范疇引入翻譯批評,將語言功能、語篇類型和翻譯策略相聯(lián)系,發(fā)展了以源文與譯文功能關系為基礎的翻譯批評模式,從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論思想的雛形。第二階段:賴斯的學生弗米爾在繼承了她的一些思想的同時,也打破了傳統(tǒng)翻譯理論中的等值論,以行為理論為基礎,以目的法則為翻譯法則之首,創(chuàng)立了目的論。此外,弗米爾還提出了另外兩條法則——“語內連貫法則”(又名“連貫原則”)和“語際連貫法則”(又名“忠實原則”)。目的論的“目的”是指譯文的交際目的,它與譯文接受者、使用譯文的環(huán)境以及譯文所具有的功能等因素有關。第三階段:曼塔利在弗米爾的基礎上作了更進一步的研究,她借鑒了交際和行為理論,提出了翻譯行為理論,指出“翻譯是一種用于達到特別目的的復雜行為”。曼塔利翻譯理論的研究對象涵蓋所有的跨文化轉換形式,她提出了要區(qū)別翻譯和翻譯行為,翻譯行為指為實現(xiàn)信息的跨文化、跨語言轉換設計的信息傳遞過程;而翻譯只是一種文本形式上的跨文化轉換活動,翻譯是翻譯行為的具體操作。此外,她還強調了翻譯過程的行為、參與者的角色和翻譯過程發(fā)生的環(huán)境三個方面在翻譯實踐中的重要作用。第四階段:諾德作為第二代目的論的代表,繼承和發(fā)展了第一代目的論。1997年他出版的《目的性行為》全面系統(tǒng)地整理歸納了功能派的各種學術思想,說明了功能派翻譯理論自形成以來受到的各種批評,并對這些批評做了回答,她在原有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功能+忠實”的原則,并給翻譯做了如下定義:“翻譯是創(chuàng)作使其發(fā)揮某種功能的譯語文本。它與其源語文本保持的聯(lián)系將根據(jù)譯文預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體化。翻譯使由于客觀存在的語言障礙無法進行的交際行為得以順利進行?!痹谶@個定義中,諾德強調了原文與譯文之間必須有一定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的質量和數(shù)量由預期譯文功能確定,它同時也為決定處于特定語境的原文中哪些成分可以“保留”,哪些則可以或必須根據(jù)譯語語境進行調整甚至“改寫”(包括可以選擇的和必須進行的改寫)提供了標準。
二、目的論對翻譯教學的啟示
高校翻譯教學的定位不應該是學術型,而應該是應用型。翻譯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面向社會的實用型人才,而不是培養(yǎng)一批只知道“信、達、雅”,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則束手無策的書呆子。實用型翻譯不同于理論上的翻譯或想象中的翻譯,它要求我們從翻譯的實際需要出發(fā),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翻譯任務。所以,一種實用的理論、一本實用的教材、一批具有新的知識和新的教學理念的教師是高校翻譯教學的根本,是學生走向社會、適應社會的階梯。就目前而言,目的論為我們提供了比較實際可行的理論基礎。一些學者前些年已發(fā)現(xiàn)了目的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作用,開始向中國引介翻譯目的論。根據(jù)“目的論”的觀點,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它不是簡單地以原文本為基礎的轉換,而是在目的中對源文化的一種信息傳遞。翻譯不能照搬“等值”“忠實”的原則,而要使目標文本與原文本的目的達到一致,這個目的是由翻譯委托人決定的,在某種程度上受限于目標文本的使用者及其所屬的文化背景。譯文最終是為讀者服務的,讀者需要什么樣的譯文是譯文的具體目的。對譯文的判斷要看它是否達到具體目的。讀者的要求、喜好最終決定著譯文的用途和效果。在目的論的指導下,教師就不會拘泥于參考答案,而是根據(jù)譯文在讀者中所達到的效果進行評價,充分允許譯文的多種表達方式,鼓勵學生的積極性,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目的論的首要原則是目的論原則,即目的決定手段。目的論提出者們認為翻譯是一種帶有目的的行為。這個目的由譯文的發(fā)起者決定,再根據(jù)目的決定翻譯過程中要采用的方法和策略。因此在大學英漢翻譯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翻譯是一種帶有目的性的行為。在翻譯教學中教師應該首先在理論上指導學生根據(jù)不同的翻譯文本類型和不同的翻譯目的選取不同的翻譯策略。例如:廣告和商標類的翻譯應該首先考慮其目的在于吸引譯文讀者的目光、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和購買欲;而合同和法律條文之類的翻譯就要注意用語嚴謹正式,不能使用俚語或詼諧的語言。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學生能夠自由地發(fā)揮,而不會拘泥于詞匯語法以及句型結構,老師在評判的時候也不會拘泥于參考譯文,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也會更加靈活,這將更有利于鼓勵學生在翻譯中發(fā)揮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此外,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一項跨文化交際行為,具有社會性。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考慮到兩種文化的差異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語言習慣以及思維模式的差異。在大學英漢翻譯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把翻譯行為放到跨文化交際的層面去認識,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識別能力和跨文化交際意識。
三、結語
目的論主張譯文的交際目的是決定一切翻譯行為的主要原則。作為對傳統(tǒng)等值觀的一個重大突破和翻譯理論的重要補充,該理論為國內翻譯理論研究開辟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在這個理論中,譯文與原文是否對等或譯文是否完美已經(jīng)不是最需要我們關注的部分,我們應該根據(jù)譯入語文化情境中的交際目的來確定翻譯原則和對譯文進行評價。這都極大地增強了譯者的主體地位,相對地弱化了原文在翻譯中的地位。此外,目的論把翻譯活動列入跨文化交際的范疇加以研究,為應用翻譯提供了新的視角,對翻譯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這些翻譯的指導原則和評價原則為我們的大學英漢翻譯教學提供了可遵循的翻譯標準,在實際翻譯教學中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穆雷.中國翻譯教學研究[M].北京: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出版社,
1999.
[3]王皓.高校英語翻譯教學現(xiàn)狀及對策[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
2012,(1):156~157.
[4]王皓.目的論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啟示[J].文史博覽,2013,
(11):46~47.
[5]張沉香.功能目的理論與應用翻譯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
出版社,2007.
(王皓 湖南長沙 長沙師范學院外語系 4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