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府對外宣傳工作的目的是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外宣翻譯通過各種媒介傳播中國政府的信息,而信息傳遞是否準確,直接影響到中國的對外形象。本文以文本類型理論為視角,分析了政府外宣文本的功能和文本類型,并從詞匯和句法層面探討了政府外宣翻譯的方法。
關(guān)鍵詞:政府外宣翻譯 文本類型 表達型文本
一、引言
政府外宣文本主要是指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的講話、黨和政府的文件和工作報告等,涉及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科技、軍事、文化等方面。作為國家對外宣傳的官方形式和重要渠道,是他國了解我國國情、方針政策、政治立場等最權(quán)威的途徑。隨著中國的影響日益擴大,中國政府的外宣信息備受關(guān)注。如何提高政府外宣翻譯的質(zhì)量,增強政府對外宣傳的效度,已成為一個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重要課題。
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有一位外國友人曾在一篇題為Some Ideas Regarding the Communicating of China to Peoples Abroad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些關(guān)于改進英語對外宣傳的建議,這部分可以概括為“四個慎用”(慎用帶有idioms,subtle connotations,tone of voice和short-hand phrases的說法)和“四個避免”(避免使用cliches,jargon,slang和colloquialisms)(丁衡祁,2002)。黃友義從更宏觀的角度提出外宣翻譯的“三貼近”原則,指出翻譯工作者需要熟知并運用外宣翻譯“三貼近”原則: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黃友義,2004)。曾利沙(2005)從微觀層面提出“經(jīng)濟簡明”原則,并指出對外宣傳翻譯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最佳社會效應(yīng)。本文將在文本類型理論視角下,探討政府外宣翻譯的特點及文本類型,并從詞匯和句法層面探討文本類型理論在外宣翻譯的具體應(yīng)用。
二、文本類型理論
文本承載著語言的表達,由一系列具有形式黏連性和內(nèi)容連貫性的句子組成。德國心理學家、功能語言學家卡爾·布勒(K.Buhler)于1943年根據(jù)語言功能“工具模式”中的成分及其之間的關(guān)系,確認了語言的三種功能: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感染功能(appellative function)(紐馬克,2001a)。該理論模式對后來不少語言學者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紐馬克就是其中一位。
紐馬克(2001b)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和文體將文本分為表達型文本(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function)和感召型文本(vocative function)。表達型文本主要是一些具有文學價值、語言特色或是作者個人風格的文本,包括嚴肅的文學作品、權(quán)威性言論(如國家領(lǐng)導人的演講)、各種文件法律法規(guī)文獻以及科學哲學方面的學術(shù)著作和一些文學作品(如信件、自傳和散文)等;信息型文本主要是向讀者如實通順地傳遞原文的信息,主要包括報刊雜志、新聞報道、科技或科普文章、通用教材、產(chǎn)品說明等內(nèi)容重于形式的文本;感召型文本主要是用來喚起或者約束讀者的行為。紐馬克同時指出文本的分類并非是絕對的,大多數(shù)文本都同時具有這三種功能, 只不過是其中某一種功能占主導地位。
紐馬克強調(diào)對語言功能進行重新分類的目的是為了應(yīng)用于翻譯,并在此基礎(chǔ)上,詳細地論述了語義翻譯法和交際翻譯法。由此可見,紐馬克文本類型理論的出發(fā)點在語言功能,而落腳點卻在文本翻譯上(牛新生,2008)。因此文本類型的劃分對翻譯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我們解決翻譯中的一些問題。
三、政府外宣文本特點及文本類型
從文體角度來看,政府外宣文本語氣確定,行文簡潔,旨在解析思想、闡發(fā)觀點,達到政治宣傳的目的,具有準確性、政治性、時效性、單義性、客觀性、完整性等特點;從文字表達來看,這類文本具有較固定的表達方式,如語句規(guī)范、用詞嚴謹簡練,避免歧義等特點。按照紐馬克的文本類型理論,政府外宣文本是權(quán)威性文件,屬于表達型文本。在表達型文本中,作者常常使用一些能體現(xiàn)個人風格的語言,如不常用的搭配、新奇的比喻、不合常規(guī)的句法、自創(chuàng)新詞、獨特用詞等,正是這些“富有個性的成分構(gòu)成了表達型文本的‘表達’要素”(紐馬克,2001b)。由于表達功能的核心是作者的思想,所以在表達文本中作者的地位是“神圣”的,譯者要追隨單一的、明確的權(quán)威,那就是原文的作者;原文的文化成分往往要保留,就算原文有錯或?qū)懙貌缓茫g者也無權(quán)更改。因此,在翻譯時,譯者在譯語的語義和句法結(jié)構(gòu)允許的條件下,應(yīng)盡可能準確地再現(xiàn)原作中上下文的含義。以下將從詞匯和句法層面來研究政府外宣材料典型實例的翻譯,并探討譯文如何更加準確地再現(xiàn)原文。
四、文本類型理論視角下政府外宣翻譯
(一)詞匯層面
1.政府外宣文本中中國特色詞的英譯
中國特色詞是指那些專門描述中國國情和發(fā)展情況的詞匯,包含特定含義,對于不熟悉中國文化的讀者或聽者來說是難于理解的。中國特色詞有以下兩個特點:首先,中國特色詞一般都是精煉而又概括性極強的,形式上押韻,結(jié)構(gòu)上清晰,內(nèi)涵豐富;其次,中國特色詞都非常形象生動,直接點明所形容事物的特點?;谶@些特點,翻譯中國特色詞的時候,往往采用直譯法和釋譯法,以達到準確傳達原文意義的目的。有些中國特色詞匯在英文中可以找到相應(yīng)的表達方式并形成習慣,因此可以采用直譯法。直譯即尋找與原文意義和結(jié)構(gòu)對等的表達方式,這種方法從直觀的角度體現(xiàn)了忠實于原文的翻譯準則。例如:“鐵飯碗——iron rice bowl;一國兩制——One country,two systems;南水北調(diào)——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等。有些中國特色詞難于通過翻譯字面意義傳達其含義,因此需要采取釋譯法。釋譯法即翻譯加解釋,在理解中國特色詞匯含義的基礎(chǔ)上,對其進行解釋,通過解釋的方法再現(xiàn)原文所表達的概念。例如:“涉農(nóng)貸款——Bank loans to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四化同步——integ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IT application,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和“‘三公’經(jīng)費——government spending on official overseas visits,official vehicles and official hospitality”。上述詞匯,都是在中國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非常典型的中國特色詞語,如果不提供相關(guān)背景文化知識,是很難理解其含義的。因此在翻譯此類中國特色詞匯時,需要采取釋譯法,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解釋其含義,才能準確地傳遞出原文意義。
2.政府外宣文本中重復詞匯的英譯
我國政府外宣文本中使用的詞匯往往都是書面語,用詞嚴謹,重復率很高。但英語在用詞上習慣變化,不喜重復。因此在翻譯這類重復詞語時,譯者應(yīng)針對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確切涵義,考慮其不同的搭配,采取靈活變通的方法,選擇恰當準確的同義詞語,以幫助譯文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同時避免譯文過度重復,枯燥晦澀,影響讀者的閱讀興趣。例如,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shè)、政治建設(shè)、文化建設(shè)、社會建設(shè)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例如:
(1)海洋是我們寶貴的藍色國土。要堅持陸海統(tǒng)籌,全面實施海洋戰(zhàn)略,發(fā)展海洋經(jīng)濟,保護海洋環(huán)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quán)益,大力建設(shè)海洋強國。
The seas are our valuable national territory. We will steadfastly promote land and marine development in a coordinated way,fully implement China’s marine strategy,develop the marine economy,protect the marine environment,resolutely uphold China’s 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build China into a maritime power.
文中多次出現(xiàn)“海洋”,然而譯成英文時,根據(jù)其上下文含義,分別用”sea,marine“和”maritime“來表達。這種靈活變通的方法避免了譯文中的過度重復,不同的搭配也體現(xiàn)了譯文的準確性與嚴謹性,使譯文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原文。
(二)句子層面
1.漢語無主句的處理
所謂“無主句”是指只有謂語部分而沒有主語部分的句子。這種類型的句子在政府外宣文本中隨處可見。然而英語中的無主句要少得多;因此,漢譯英時必須補充缺省的主語,才能使句子完整。尤其是在對外宣傳政策時,添加主語可以加強說話人的語氣和態(tài)度,表明國家的堅定立場。例如:
(2)要堅持和而不同、開放包容的胸懷,將各成員的多樣性和差異性轉(zhuǎn)化為深化合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秉承APEC自主自愿、協(xié)商一致的精神,堅信亞太之大足以容得下各方共同發(fā)展。
We should abide by the principle of harmony without uniformity and the spirit of openness and mutual accommodation in order to turn diversity and difference among APEC members into a cohesive power and a common call for deepening cooperation. We should uphold the APEC spirit of voluntarism and consensus, and stay convinced that the Asia-Pacific is big enough to accommodate the development of all parties.
原文被譯成兩句話,并且分別在譯文句中首增添了主語“we”,不僅讓譯文的句意更完整,而且也增強了譯文的語氣和態(tài)度,充分表明政府外宣的堅定語氣,達到了政治宣傳的目的。
2.句子結(jié)構(gòu)信息重組法
漢語重意合,以神統(tǒng)形,句子常常結(jié)構(gòu)松散,句子成分間缺乏形態(tài)聯(lián)系,各成分的結(jié)合多靠語義的貫通和語境的映襯。而英語重形合,句子往往以形統(tǒng)神,句子成分的連接有明顯的形態(tài)標記,結(jié)構(gòu)緊密,主謂突出,層次分明。因此,譯者必須在透徹理解原文的基礎(chǔ)上,深挖句子與句子間的邏輯關(guān)系,采用各種方法,如用從句、分詞短語、介詞結(jié)構(gòu)、加連接詞等手段把原文中隱形的關(guān)系明確顯現(xiàn)出來(李紅霞,2010)。例如:
(3)面對新形勢新任務(w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Faced with a new environment and new tasks, we must deepen the reform comprehensively at this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and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confidence in the path of, theory on and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finish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eventually make China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that is prosperous, strong, democratic, culturally advanced and harmonious, and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nation’s great renewal.
例(3)極具漢語特點,結(jié)構(gòu)松散,邏輯關(guān)系不明確。要有效并準確地譯出這個長句的意義,著實要費一番功夫。通過仔細研讀譯文,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短句之間存在相應(yīng)的因果關(guān)系,因此在翻譯時,譯者須重新組合句子結(jié)構(gòu),將后面的句群提前,并通過分詞結(jié)構(gòu)和介詞結(jié)構(gòu)將一系列動賓結(jié)構(gòu)連接起來,中間使用“so as to”和“and”等連詞把整個句子的邏輯關(guān)系清楚地展現(xiàn)出來。這樣整個句子才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符合英語重形合的特點,也才能夠準確地傳達出原句的意義。
五、結(jié)語
綜上所述,要想向國外準確地傳遞政府外宣意圖,勢必會遇到諸多困難,文本類型理論則為政府外宣翻譯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jù)。政府外宣文本為表達型文本,譯者在翻譯此類文本時,務(wù)必要根據(jù)其特點,準確理解原文,采取直譯、釋譯、句子結(jié)構(gòu)信息重組等翻譯方法,力求忠實于原文,以充分實現(xiàn)政府外宣文本的對外交流作用。
(本文是“外國語言文化”浙江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項目編號:JDW1213]的部分成果。)
參考文獻:
[1]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
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丁衡祁.對外宣傳中的英語質(zhì)量亟待提高[J].中國翻譯,2002,
(7).
[3]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
題[J].中國翻譯,2004,(6).
[4]曾利沙.對《2002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英譯文評析——兼
論對外宣傳翻譯“經(jīng)濟簡明”原則[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5,(4).
[5]牛新生.公示語文本類型與翻譯探析[J].外語教學,2008,(5).
[6]李紅霞.目的論視域下的政論文英譯策略研——以2010年“政府
工作報告”為例[J].外國語文,2010,(10).
(呂萱 牛新生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外語學院 315211)